陇原护轨:1952年兰新铁路筹备期反特斗争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9 14:10 浏览量:1
1952年仲春的甘肃武威,乌鞘岭下的草原还结着薄冰。牧民才让牵着马群经过勘测队营地时,发现帐篷外的标杆歪了——不是风刮的那种斜,而是被人硬生生扳断了下半截,断口处还缠着几圈浸了油的麻绳。这个在祁连山下放了一辈子牧的藏族汉子,悄悄在标杆旁堆了三个石头堆,转身就往二十里外的区政府跑。这个草原上的暗号,揭开了特务针对兰新铁路的破坏阴谋。
兰新铁路是新中国规划的西北大动脉,1952年正处于紧张的筹备勘测阶段,这条连接兰州与新疆的铁路,被视作"打通西北经济脉络"的关键。国民党败退前,在甘青宁交界布下破坏组织,妄图通过破坏勘测设备、袭扰施工队伍,阻挠这条战略铁路的修建。据《甘肃省志·公安志》记载,1951年至1952年春,铁路勘测沿线已发生5起仪器失窃、标记被毁事件,其中1次导致某段线路勘测数据丢失,延误工期20天。
特务头目马存义曾是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特务,1949年潜伏在武威,化名"王掌柜"开了家车马行,实则指挥14名特务活动。他们的破坏手段带着西北地域特点:有伪装成货郎的,在勘测队的饮用水里掺沙棘刺(会导致腹泻);有扮成药农的,在队员常去的山泉边放置有毒的草籽;更阴狠的是,他们利用草原上的狼群,在勘测队宿营地周围丢弃带血的羊肉,引诱狼群袭扰。
1952年2月,勘测队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仪器突然"失灵",后来发现是特务偷偷在经纬仪镜头上涂了酥油,冻住了镜片。更危险的是他们盯上了乌鞘岭隧道的预定位置,计划在勘测队钻探时制造"塌方事故",特务们甚至买通了一个曾参与过旧铁路勘测的老工匠,企图获取地质数据。
才让发现的断杆,经勘查是被人用斧头砍后又扳断的,浸油的麻绳遇热会燃烧,显然是想制造"意外失火"的假象。顺着这个线索,公安人员在沿线走访时,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异常:有个"算卦先生"总在勘测队附近转悠,卜辞里总带"山崩""路断"等字眼;古浪县的"钉鞋匠",给队员修鞋时总问"骆驼能拉动钢轨不";还有个赶车的,鞭子上的鞭穗编的竟是铁路勘测常用的"公里标"图案。
甘肃省公安厅派驻的侦查员老杨,带着队员住进了牧民的帐篷。白天他们跟着勘测队扛仪器、测地形,学认戈壁上的地标;晚上就围着牛粪火听各族群众讲"丝路怪事"——哪片戈壁有暗河适合藏东西、哪个山口的风最能掩盖动静、甚至驼队里"外来脚夫"的特殊口音。有个跑了三十年河西走廊的老驼户说:"正经脚夫走戈壁,会在沙地上留'安全记号'(三角形代表可饮水),那些特务留的记号是反的,一看就没走过远路。"
侦查员们还发现,"王掌柜"的车马行总在勘测队移动时"恰巧"路过,而且他店里的马掌比别处厚,马蹄铁上的钉子是特制的尖头等角形——后来证实,这种钉子能悄无声息地扎破勘测队的轮胎。更可疑的是,每月初八,总有个穿羊皮袄的人来买"三斤煤油、两尺麻绳",这个组合与沿线发生的2次仪器被盗时间完全吻合。
甘肃省委成立"铁路护防联防会",把公安干警、勘测队员、沿线汉藏回群众拧成一股绳。勘测队发明了"双证制",队员外出必须携带盖有公章的路条和个人手章,两者缺一不可;牧民们组建了"马队巡逻组",才让当组长,带着12个骑手每天在勘测线周围巡查,发现可疑人员就用"甩鞭暗号"——三短两长表示有情况,五短一长表示需支援。
藏族老阿妈卓玛还教给侦查员们"辨味识敌"的本事。她说:"咱们牧民身上是酥油味、羊膻味,特务身上有烟味、火药味,就算换了羊皮袄也盖不住。"有次卓玛给勘测队送酥油茶,闻到一个"帮工"身上有硫磺味,立刻悄悄告诉老杨,果然在那人的行李里搜出了雷管。
1952年4月,一封用藏汉文写的匿名信送到了武威县政府,上面写着:"四月初八,黑风(指乌鞘岭)会塌。"老杨判断这是群众的预警,结合之前的线索,特务很可能在勘测队钻探乌鞘岭隧道时动手。联防会立刻布防:勘测队提前加固了钻探架;才让的马队在岭上的山口设卡;附近的藏族群众带着猎狗在山脚待命,约定以"牛角号"为令。
4月8日清晨,乌鞘岭果然刮起了黑风。三个戴着羊皮帽的黑影趁着风沙靠近钻探点,其中一个刚要往钻杆下塞东西,就被才让的马队围住。"放下东西!"才让的藏语喊声在风中回荡,带头的"羊皮帽"掏出短枪就想射击,却被老杨甩出的绳索绊倒——这是他在草原上学的套马技巧。
另外两个特务想往山沟里跑,却被卓玛带着的猎狗堵住了去路。这场较量没用半小时就结束了,带头的正是化名"王掌柜"的马存义,他怀里还揣着乌鞘岭的地质图,上面用红笔圈着钻探点的位置。在车马行的地窖里,侦查员们搜出了更惊人的东西:15公斤炸药、8根导火索,还有一份写给境外的电报底稿,上面说"已掌握兰新铁路关键数据"。
这场行动共抓获特务14名,缴获被盗的勘测仪器7件、各类爆破器材23件。当马存义被押过草原时,才让指着远处的勘测队说:"铁路是给咱们牧民、农民修的,你们坏不了!"
案件破获后,兰新铁路的安全防护体系更趋完善。1952年秋,《西北铁路勘测安全条例》出台,规定沿线各族群众都有护路责任,发现隐患的奖励从羊只、布匹到粮食不等。据统计,仅1952年下半年,沿线群众提供的线索就有1500多条,帮助排除各类险情38处。
1954年兰新铁路正式动工后,才让的马队成了正式的"铁路护路队",卓玛的儿子让作为牧民代表,受邀登上了第一列从兰州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当火车驶过乌鞘岭隧道时,他摸着车窗说:"这隧道能通,不光靠钢钎炸药,更靠咱们汉藏回群众的心连在一起。"
如今的乌鞘岭铁路博物馆里,还陈列着才让当年堆石头堆的照片,旁边是那截被扳断的标杆。讲解员总会给参观者讲那个藏族牧民的故事:"西北的铁路能修到天边,靠的不只是火车头的力量,还有草原上每一双守护的眼睛。"
这场发生在陇原大地的反特斗争,印证了"民族团结是边疆稳固根基"的真理。从乌鞘岭的羊群到戈壁上的驼队,从汉族工匠到藏族牧民,正是这种跨越民族的守护,让任何破坏国家建设的阴谋都无法得逞。正如当时的甘肃省委书记张德生所说:"兰新铁路铺的是铁轨,连的是民心,民心齐了,再长的路也能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