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东吴不背刺,关羽北伐的极限最多能达到什么程度照样战败
发布时间:2025-08-30 11:15 浏览量:2
关羽北伐,其实从一开始就像是在攀一座没完没了的陡峭山坡——想一口气冲到顶,但满脚都是滑石,后头还有人等着看你摔跟头。大家都记得“东吴背刺”,但即使孙权老实守着,关羽能赢吗?换一个说法,老关的棋局,东吴是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或者那局就根本没什么胜算?这些问题,现在回想,味道还挺复杂的。
时光退回到那年秋天。荆州后院里东吴正在摒着气筹谋,关羽却没闲着。他自信满满,带着兵将直奔樊城,想着趁着曹操不稳,一鼓作气敲开北门。可老曹不是省油的灯,直接抓了徐晃当先锋,又一拨一拨把十二营的兵马往樊城送。城头换了把手,关羽这里,消息可传得比他大刀还快。他使了个小计,把偏师派到偃城堵路,想挡住徐晃。说实话,关羽用人的那股霸道劲,有时也挺吃亏——过分相信自己人,却低估了对手。
徐晃这人沉得住气。他来了,不急着硬碰硬,绕着偃城南门悄悄挖壕沟。意思很明白:我不跟你玩刀枪,我给你切后路。古今中外,谁守城怕就怕断了退路,关羽的部将一看形势不对,心里一凉,赶紧烧了营寨撤了——偃城,算是徐晃“不打而胜”,一句不吭气就赚到嘴里。
关羽那边,主力还死死围着樊城。可人都是肉做的,被围了这么久,樊城里面的守兵,挤在窄小城墙后一边盼援兵一边打硬仗,都快沦为油尽灯枯。外头曹操援军还没到,徐晃也不是傻子,他看关羽人多势大,自己兵力有限,愣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他玩起“电话连线”,先是搞了几个飞箭把信射进城头,又派工兵偷偷挖地道,硬生生把城里守兵的神经线和外头连起来——“兄弟们,不急,不急,后头还有大部队呢!”这些“地下短信”,把樊城守军的心气激发得死死的,“撑下去,等大哥们来了。”
但外头的局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你看,东吴那会儿已经和曹操暗通消息了,话说好听点是“合作”,说难听就是“两边下注”。孙权打算偷关羽家后院,索性把密谋告诉了老曹,顺手还让他保密。老曹很会用人心,看东吴要闹事,他反手就一边把消息捅给徐晃,一边又用点小伎俩让关羽也知道,让这位老关难受——你说这消息是真是假?谁能分得清。
关羽不信。他就是不信。不是关羽蠢,是“共事多年的敌人”的习惯让他总觉得曹操啥都可能来一套:“会不会骗人?会不会虚张声势?”关羽心一横,继续死磕樊城。这像极了咱们生活里“打死也不服气”的那个倔脾气,一步错了,再想调头已来不及。
徐晃掌握了这个心理,简单粗暴——索性把东吴消息也传给了樊城守军。“兄弟们,不仅援兵要来,关羽后方也要被偷袭了。”结果樊城守军像喝了兴奋剂,死也要守住,不认输。
等到大部队齐了,曹家的兵马像催命一样压下来,徐晃才真正亮出獠牙。他一手“声东击西”,表面佯攻关羽大本营,却暗里主力冲着其他四个据点猛打。关羽眼看外围失陷,亲带精兵去救,哪想半路理儿有伏兵埋着等他。双方狠拼一场,兵多将广的曹家还是硬生生把关羽打退。那阵仗,说是“腥风血雨”,一点不夸张,关羽满身泥血,最终只能败退。
你以为关羽就认了?偏不。他不是那种轻易服输的人。营寨里防御做得密密麻麻,十重鹿角,结果被徐晃一波接一波冲垮……关羽终究还是带着残兵收拾残局,仓皇撤围而走。可惜他这回撤得没彻底,心头还存着点幻想,水师还留在沔水上游荡——心里估计还在琢磨:“机会还在,下次再来!”
可生活往往不给人留回头路。这边刚准备歇息喘气,荆州那头吕蒙已偷袭成功,关羽一听消息,血都凉了半截,要不是东吴插一杠子,或许还能多拖几日。但实际上,老关当时已“心力交瘁”,就像咱们拼到极限的那种疲惫,一旦后院再失火,神仙也救不回来了。
后面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斩杀的结局,大伙都知道,话题也常被翻出来:“要不是东吴背叛,关羽能否有个好结果?”有些人喜欢假设,但真把前因后果掰开看,答案其实很残忍。关羽那时候,兵疲将困,士气低迷,大本营荆州兵力有限,经年累月拼下去,箭头都快磨秃了。而曹操那边,兵源滚滚,大军随时补位,樊城守军也因外援重燃斗志,一切都朝着关羽不利的方向滑去。
再偏头看看蜀汉,刘备在益州那头,也好不到哪儿去。短短几年刚刚折腾完汉中之战,一两年拼个头破血流——资源早就见底,哪里腾得出手?原本刘备是想让上庸的刘封、孟达出兵救关羽,结果两个娃闹矛盾,连救场的人都变成了拖后腿的绊脚石。你说命运是不是也喜欢动点手脚?上层计划和实际执行,总有那么点“鸡同鸭讲”的味道。
其实仔细想想,关羽北伐这摊事,从根儿上就是“以卵击石”。三分之一的荆州兵,顶着九州的曹魏。一头拼命,一头眼看着吃瓜。关羽不败才怪。东吴那一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骆驼早已驮不动了。假设没有孙权的背刺,关羽顶多拖一阵子,到头还是“无功而返”。没有新援,没有后劲,再复攻樊城,只能被曹操“以逸待劳”,关羽无论怎么折腾,面对铁桶一样的防守、兵多粮广的敌人,最后还是要败。
有时想,关羽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像极了很多人的命运:看准目标不顾一切,实际上却玩了“孤注一掷”,没有退路,也没有哪儿能拉来拥有同样心气的同盟。天时、地利、人和这些老话,到头还是摆在那——不是谁都能凭一把青龙偃月刀就横扫千军。
就算再假设一万种可能,最后关羽挨的那刀,还是命里注定。东吴正好赶上了风口浪尖,关羽再怎么撑,到头还是被“人算不如天算”碾了过去。故事讲到这,留下的只有遗憾和想一声叹气。或许关羽最后一刻心里,也只是问自己一句——“当初,要是再稳一点,会不会不一样?”但人生就是这样,有时输并不是输在最后一回合,而是一路走来的点滴累积。
你说,这样的关羽,是不是更有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