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之死:关羽身后的权力暗战

发布时间:2025-07-17 19:51  浏览量:1

公元 219 年的冬天,成都的空气比往年更冷。刘备手里攥着那份从麦城传来的加急文书,纸张边缘被捏得发皱,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冰锥 —— 关羽死了。

这位跟着他从涿郡起兵的兄弟,这位斩颜良、围樊城、吓得曹操差点迁都的万人敌,最终没能逃过孙权的屠刀。刘备当场就哭了,不是文人那种抹眼泪的哭,是像受伤野兽一样嗷嗷叫的哭,连带着整个成都都笼罩在悲伤又愤怒的气氛里。

但没过多久,这份愤怒就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发泄对象 —— 刘封。

咱们先来聊聊刘封这小伙子。他不是刘备的亲儿子,原本是罗侯寇家的娃,爹妈死得早,刘备在荆州的时候看他机灵,就收了当养子。这在三国那会儿可是件大事,养子不是随便认的,尤其对还没亲生儿子的刘备来说,刘封差不多就是半个继承人。刘备对这养子是真不错,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亲自教他读书骑马,连诸葛亮都得喊他一声 “公子”。后来打益州,刘封跟着部队冲锋陷阵,二十出头就立了战功;攻上庸的时候,他跟孟达搭档,把这块战略要地啃了下来,那会儿的刘封,妥妥是蜀汉冉冉升起的新星。可问题就出在关羽北伐那阵子。当时关羽在樊城打得正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后方的孙权偷偷捅了刀子。关羽腹背受敌,好几次派人给上庸的刘封和孟达送信,让他们赶紧派兵来帮忙。

结果呢?刘封没答应。

按刘封后来的说法,不是他不想帮,是上庸刚打下来,人心不稳,要是分兵出去,这边可能就丢了。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问题是,他面对的是关羽 —— 刘备的拜把子兄弟,蜀汉的二号人物。就算上庸再重要,关羽那边可是火烧眉毛了,你派点人过去撑撑场面也行啊?更要命的是,刘封不光不救关羽,还跟孟达闹僵了。他觉得自己是 “太子爷”,孟达不过是个降将,平时说话办事都带着一股子傲气,据说还抢了孟达的仪仗队。孟达本来就怕刘备追究不救关羽的责任,被刘封这么一逼,索性带着部曲投降曹魏了。临走前还给刘封写了封信,把他数落一顿,说他 “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这话算是说到根子上了。

孟达一投降,上庸就保不住了。刘封成了光杆司令,灰溜溜地回了成都。他回来的时候,心里估计还挺有底:我是刘备的养子,这么多年出生入死,就算有错,顶多挨顿骂,罚点俸禄,总不至于掉脑袋吧?刘备一开始确实也没打算杀他。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感情还是有的。但架不住旁边有人吹风,这人就是诸葛亮。诸葛亮跟刘备说的那句话,在史书上就 11 个字:“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翻译过来就是:刘封这小子又刚又猛,等您百年之后,没人能管得住他。就这一句话,刘备立马改了主意,下令让刘封自尽。

为啥这句话这么管用?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关羽的死,刘封确实有责任。不管他有多少理由,不救关羽这事儿在刘备这儿就过不去。关羽是谁?是跟刘备睡一张床、穿一条裤子的兄弟,比亲儿子还亲。现在兄弟死了,凶手之一(虽然是间接的)就站在面前,刘备心里的火气肯定压不住。但光凭这个,还不至于杀刘封。真正让刘备下杀手的,是诸葛亮点破的那个核心问题 —— 继承人。

那会儿刘备已经有了亲儿子刘禅,也就是后来的阿斗。刘禅这孩子,史书上说他 “智量甚浅”,简单说就是不太聪明。而刘封呢?二十多岁就战功赫赫,性格刚猛,手里还有兵权,跟军中将领关系也不错。这就麻烦了。刘备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年纪大了,说不定哪天就没了。到时候刘禅继位,面对这么一个能干又不服管的哥哥(虽然是养子),能镇得住场面吗?刘封会不会像历史上那些权臣一样,架空甚至废掉刘禅?

这种事儿在历史上可不少见。远的不说,就说东汉末年,袁绍的儿子们内斗,把家业斗没了;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也闹得不可开交。刘备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蜀汉,最后毁在继承人内斗上。诸葛亮正是看透了这一点。他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刘封 “难制御”,实际上是在提醒刘备:为了刘禅,为了蜀汉的将来,必须除掉这个隐患。

有人可能会说,刘封对刘备不是挺忠心的吗?孟达劝他投降曹魏,他不是没答应吗?

这话没错,但忠心这东西,在权力面前有时候不值钱。现在刘备活着,刘封自然忠心耿耿;可要是刘备死了,面对一个懦弱的刘禅,面对唾手可得的权力,他还能保持初心吗?诸葛亮不敢赌,刘备更不敢赌。而且刘封的 “刚猛”,在平时是优点,到了关键时刻就可能变成缺点。他逼反孟达,就是例子。这种性格,要是将来真掌握了大权,指不定会捅出什么篓子。蜀汉本来就弱,经不起这么折腾。所以刘封必须死。他的死,不是因为不救关羽,也不是因为丢了上庸,而是因为他挡了刘禅的路,成了蜀汉稳定的潜在威胁。

刘封自尽的时候,肯定挺委屈。他可能到死都没明白,自己兢兢业业这么多年,就因为没救关羽,再加上一句 “难制御”,就落得如此下场。他临死前还喊了句 “恨不用孟子度之言”,意思是后悔没听孟达的话投降曹魏。这话听着挺心酸,但也透着一股子不服气。刘备听说他死了,也哭了。这哭声里,有愧疚,有不舍,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解脱 —— 为刘禅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这就是政治,残酷得不带一丝感情。刘封就像一颗棋子,有用的时候捧在手里,没用的时候,甚至可能碍事的时候,就得毫不犹豫地扔掉。

回过头来看,刘封的悲剧,其实从他被刘备收养的那天起就埋下了伏笔。他不是亲儿子,却拥有了和亲生儿子差不多的地位和权力,这本身就很危险。一旦亲儿子出现,他的存在就成了尴尬。再加上他自己性格刚猛,不懂得收敛,最终只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诸葛亮那句话,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算没有这句话,只要刘禅还在,刘封的结局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你做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站对了位置没有。刘封站错了位置,所以他必须死。这跟他是不是好人,是不是忠臣,没多大关系。关羽的死,不过是让这一切来得更早、更突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