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隋代梁㙜墓发掘简报

发布时间:2025-05-21 08:42  浏览量:2

2020年6~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布里村北发掘了隋修北周柱国、中部郡公梁㙜墓园(编号20XJM1)。墓园地处咸阳洪渎原的核心区域,是北朝至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的集中分布区域。(图一)梁㙜墓园东南50米有隋开皇廿年 (600 年) 元景超夫妇墓园,正南18米有唐咸亨四年(673年)康善达墓园,这3座墓园呈“品”字形分布,围沟兆域之间无打破关系。梁㙜墓园形制完整、纪年明确,是北周末至隋初墓葬研究的重要资料。现将该墓园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面建筑

1. 围沟

围沟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约135.8~138 米,东西宽 115 米,兆域内面积 15870 平方米。南围沟中部一段长27米未挖通,模拟墓园入口。沟口大底小,横剖面呈倒梯形。北围沟深1.28~1.68米,南围沟深0.54~1.54米,西围沟深0.53~0.93米,东围沟深0.59~1.28米。墓葬位于围沟形成的兆域正中偏北,墓道南端距南围沟53米,墓道东壁距东围沟58米,墓道西壁距西围沟55米。兆域内未发现其他遗迹现象。

2. 封土

墓葬地表封土现已无存,通过探方解剖,确定封土底部形制。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南北较长,东西略短,尤其是南部多已不存。残存封土仅存薄薄的一层夯土,系平夯,夯层中部较厚,四周边沿渐薄而消失。封土底边东、西、北三面叠压于墓室上方,向南覆盖至第二天井北端。其南北通长约 20.4 米,东西最宽约 14.8 米,厚度0.04~0.12 米。夯土土色花杂,土质坚硬密实,内含大量白色料礓石结核颗粒。

二、墓葬形制

墓葬为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单室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方向 175°。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南北水平总长43.92米,墓室底距地表深9.52米。(图二—图四)

墓道 竖穴土圹斜坡底结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长20.44米,南端宽1.64米,北端宽1.48米,底宽 1.68 米,北壁从开口至坡底深 4.52 米,坡度 15°。东、西两壁北部从开口向坡底稍外扩,形成口窄底稍宽的“八”字形,北壁从开口至过洞顶基本竖直,三壁面原铲平修整。

过洞 4 个。拱顶土洞式结构,平面均呈南北向长方形。在南端入口处有宽 0.04~0.09米的收分折棱,并向前 (南) 倾斜,表示过洞入口的门框。东西两壁约从1.4~1.8米处起券拱顶,两直壁及拱顶铲平并修整光滑。自南向北第一过洞进深1.64米,宽1.6米,高2.52~2.72米;第二过洞进深1.68米,宽1.6米,高2.44~2.56米;第三过洞进深1.76米,宽1.6米,高2.32~2.56米;第四过洞进深1.8米,宽1.6米,高2.28~2.52米。

天井 4 个。土圹竖井式结构,平面均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两壁从原始开口向下稍斜收,形成口宽底稍窄的漏斗状,东西两壁从开口至坡底逐渐稍外扩,形成口窄底稍宽的袋状。自南向北第一天井开口长3.16米,宽1.5米,北壁深3.28米;第二天井开口长3.32米,宽1.52米,北壁深4.48米;第三天井开口长3.16米,宽1.48米,北壁深5.6米;第四天井开口长3.24米,宽1.40米,北壁深7.4米。第四天井北壁下、甬道入口处,以土坯砌筑两重封门。内层封门残存土坯8层,为丁向错缝平砌,每层用土坯约7~8块;外层封门共18层,为一横二至三丁交替错缝平砌,横坯层每层用土坯2~4块,丁坯层每层用土坯约7~8块。封门两侧与第四天井东西两壁未接触,各留有宽约 0.12 米间隔。土坯长约34米,宽20米,厚10厘米。封门面宽 1.46 米,残高 1.53 米,墙体底部两重最厚约0.5米。

甬道 拱顶土洞式结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进深 1.92 米,宽1.08~1.16 米,残高 1.8 米。入口处东西两侧的收分折棱被土坯封门覆盖。东西两壁从地面向上基本竖直,壁面修整光滑,拱顶已坍塌。甬道北端、墓室入口前设置木门,已腐朽成灰。甬道东壁上残留有安装木门框的凹槽痕迹,高 0.76 米,宽0.04米。

墓室 土洞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进深 4~4.12 米,东西面宽 3.6~3.72米,残高1.92米。四壁竖直,修整光滑,约从1.6米处起券,顶部坍塌,结构不明。墓室四壁刷白灰浆水,多已掉落。墓室东北角有一大型近代盗洞,西南部亦有盗洞。墓室内未发现葬具和墓主遗骨痕迹。(图五)

三、随葬器物

该墓葬甬道、墓室均遭现代盗扰,共出土随葬遗物71件 (组),主要放置在墓室入口和墓室东南角。种类有陶俑、铜器、铁器和墓志等。

(一)陶俑55 件。皆为泥质灰陶模制,烧成后通体施彩绘。种类有镇墓俑、骑马俑和立俑。

1. 镇墓俑4 件。种类有镇墓武士俑和镇墓兽。

武士俑 2 件。前后合范制作,实心。姿态、服饰相同,唯头戴兜鍪式样不同。20XJM1∶46,头戴平顶兜鍪,盔沿呈尖状上翘,顿项下垂至肩部。粗眉高凸,深目凸睛暴睁。身穿明光铠,两椭圆形护胸,双股纵向甲绊与项护连接。腰系窄带,内衬穿齐胯长衫。肩披舌形护膊,下臂紧裹勒腕帛子。下穿大口袴,微露黑色鞋尖。两臂曲肘,双手握拳,右手举至肩头,左手贴胸,拳心皆有插孔,原持物已佚。通体涂白彩,五官用黑彩描画。20XJM1:46,高23.8厘米。(图六:1,图七:1) 20XJM1∶47,头戴圆顶兜鍪,前额正中下凸尖,覆盖眉心,顿项与盔连体,顶有圆管状盔缨座。高 25.6 厘米。(图六:2,图七:2)

镇墓兽 2 件。皆为兽面,伏卧于地,粗短颈平前伸,两圆叶形耳外翻后贴颈,眉高凸,双眼暴睁,宽扁嘴紧闭。颈背浓鬃高耸后披,弓背,扁短尾下垂贴尻,四腿曲折压腹下。脊背、四腿涂红彩,五官、鬃毛用黑彩描画,其余涂白彩。20XJM1: 58,长17.2厘米,高6.5厘米。(图六:3,图七:3) 20XJM1:60,长17.6厘米,高6.6厘米。(图六:4,图七:4)

2. 骑马俑21件。骑俑、马头、马身、四腿等分范模制,后粘接成一体,骑俑单范制作,平背实心,马合范制作,体中空。种类有甲骑具装俑、骑马吹奏俑和骑马击鼓摇鼗俑。

甲骑具装俑 11件。以服饰、规格的不同可分2型。

A型 5件。20XJM1∶14,骑俑头戴兜鍪,顶部凸起圆缨,顿项长可及肩。兜鍪前额正中下凸尖,覆盖眉心。面相浑圆,敷粉彩。上身着白色窄袖衫,外罩白色甲衣,用墨线绘出鱼鳞状甲片。双手握拳置前鞍桥上,右拳心有插孔,原持物已佚。脚穿尖首高靿靴,双脚踩马镫,端坐于马鞍上。马颔首站立,面有当卢,身披白色具装甲,以墨线绘出不同质地。马背上置桥形鞍,鞍下铺圆角长方形鞯。马尾扎缚下垂,下缘与搭后平齐。马腿涂白色。马甲用黑彩描画出豹斑纹。通高 23.3 厘米,马长 21.4 厘米。(图六:5,图七:5)

B 型 6 件。规格较 A 型稍小,涂装有所差别。20XJM1:42,骑俑身穿裲裆甲,兜鍪、面容、铠甲涂白彩,盔甲边沿、俑五官、甲绊用黑彩描画;护膊、内衬涂红彩。马戴白色当卢,披红色具装甲,马甲用黑彩描画出虎斑纹。腿涂白色。通高22.1厘米,马长18厘米。(图六:6,封二:1) 20XJM1:48,马鞍涂黑彩,白马红具装,黑色虎斑纹。通高 22 厘米,马长 17 厘米。(图六:7,图七:6)

骑马吹奏俑 3件,其中2件为骑马吹奏排箫俑。骑俑头戴黑色笼冠,面容、胸部涂粉彩。下裳窄筒袴,脚穿黑色履,双脚踩马镫,两臂、双手姿势、所持乐器不同。马通体涂白彩,颈背涂红彩。20XJM1:37,身穿交领左衽阔袖袍,内衬圆领衫。两臂下垂曲肘,右手握拳置腰侧,拳心有插孔,左手持排箫置胸前。通体彩绘艳丽。通高 18.6 厘米,马长 15.6 厘米。(图八:1,封二:2) 20XJM1:1,骑俑身穿圆领阔袖长袍,衣领加宽襕,胸末系宽带,两臂下垂曲肘,右手握拳置胸前,拳心有插孔,原持物已佚。左手似持乐器置嘴边,作吹奏状。通体彩绘已脱落。通高18.2厘米,马长15.5厘米。(图八:2,图九:1)

骑马击鼓摇鼗俑 7 件。20XJM1∶55,骑俑头戴红色风帽,面部、胸部涂粉彩,墨线勾绘出眉眼,唇上点朱。身穿红色团领窄袖袍,红袴黑履。两臂曲肘,双手握拳相对置胸前。右手执鼓桴,左手持鼗鼓,马鞍左侧插鼙鼓,两鼓均呈圆饼形,涂红彩。马通体白色,以墨线勾绘出攀胸、鞧带,马肩部、臀部各有一红表黑内的圆形图案。高19.1厘米,长15.5厘米。(图八:3,图九:2)20XJM1∶63,骑俑风帽顶部较平,彩绘脱落。通高 18.6 厘米,马长 15.1 厘米。(图八:4,封二:3)

3. 立俑30件。皆为泥质灰褐陶单范模制,平背实心。种类有笼冠俑、小冠俑、巾帻俑和风帽俑。

笼冠俑 4 件。20XJM1 ∶35,头戴黑色笼冠,面相浑圆,面部与胸部涂粉彩。身穿红色交领广袖袍,袍长及踝,内衬白色圆领衫,下穿白色大口袴。双手隐于袖内合抱于腹前,拳心有孔,原持物已佚。高 14.4 厘米。(图八:5,图九:3)

小冠俑 7 件。20XJM1 ∶73,头戴黑色平巾帻,横贯簪导。面相浑圆,面部与胸部涂粉彩。身穿红色交领广袖袍,袍长不及膝,内衬白色圆领衫,下穿白色大口袴,露出白色鞋尖。双手隐于袖内合抱于腹前,拳心有孔,原持物已佚。高14.4厘米。(图八:6,图九:4)

巾帻俑 13 件。20XJM1 ∶66,头扎红色软巾,面相方圆,面部与胸部涂粉彩,墨线勾绘眉眼及夸张的两鬓。身穿红色交领窄袖袍,领口未系结,袍长不及膝,内衬白色圆领衫,下穿白色大口袴,膝部系缚,露出黑色鞋尖。双手握拳相对置腹前,左拳心有孔,原持物已佚。高 14 厘米。(图八:7,图九:5)

风帽俑 6 件 。20XJM1 ∶4,头戴红色风帽,面相浑圆。内穿白色团窄袖齐膝衫,外披红色袍,袍襟敞开,下穿白色大口袴,膝部系缚,露出鞋尖。右手握拳置腹上,左手半握拳置胸前,左拳心有孔,原持物已佚。高 14.3 厘米。(图八:8,图九:6)

(二)陶动物7件。皆为泥质灰陶模制,烧成后通体施彩绘。种类有骆驼、鞍马、驮马。

陶骆驼 1 件。20XJM1 ∶51,昂首站立,无踏板。口微张,似作嘶鸣状。背铺红色垫子,双峰露出。驼峰间搭一白色货囊,上以墨线勾绘图案,不清。细长尾卷曲贴左臀。身体涂白色,墨线绘出鞧带。高 16.4 厘米,长 20.2 厘米。(图八:9,图一〇:1)

鞍马 2 件。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无踏板。马背置桥形鞍,鞍下铺红色鞯,鞍上覆有白色鞍袱。扁长尾下垂贴尻,尾梢外翘。通体白色 , 墨线绘出络头 、 攀 胸 、 鞧 带和拔尘 。20XJM1∶64,高18.2厘米,长18.9厘米。(图八:10,图一〇:2)

驮马 4 件。体型小于鞍马。微颔首站立,四肢粗壮,无踏板。额头两耳间有一钉状凸刺,两侧可见墨线描画的披鬃。马背无鞍鞯。通体白色,墨线绘出当卢、络头、攀胸和鞧带。20XJM1∶15,高11.3厘米,长15.1厘米。(图八:11,图一〇:3)

(三)陶模型明器4 件。皆为泥质红陶模制,种类有井、磨、碓、灶。陶井残缺严重,无法修复成形。

陶磨 1 件。20XJM1∶ 4,平面呈圆形,圆直筒身向下略斜收。顶有大、小两扇圆形磨盘。通体施白彩,用红彩勾边。高6厘米,台径7.8厘米,底径4.7厘米。(图八:12,图一〇:4)

陶碓及双人踏碓俑 1 套。陶碓,20XJM1∶24,碓座底面平面呈牛舌形,外端有内凹的圆臼窝;另一端起墙,安装一对弧形碓架,碓架和杵杆皆残。器身通体施白彩,用红彩勾边。高12.3厘米,底板长 11.6 厘米,后墙高 6.2 厘米。双人踏碓俑皆为女性,两人相拥,分别抬起内侧的腿共同踏碓。头梳平髻,面部涂粉彩,用墨线描画出眉目,唇上点朱。身着红色交领及膝袍,下穿白裤。高10.8厘米。(图八:13,封二:4)

陶灶 1 件。20XJM1 ∶69,灶台平面呈马蹄形,上置釜一口。灶前挡火墙呈双向阶“凸”字形,下开拱形灶门。整体涂白,红彩勾涂边框,灶门上绘燃烧的红色火焰。通高 6.5 厘米,底长6.7厘米,挡火墙宽7.4厘米;釜口径4.9厘米,高2.4厘米。(图八:14,图一〇:5)

(四)铜器

铜销钉 1 组。20XJM1 ∶20,锈蚀严重。器呈一细铜条曲尺形,首端捶出一小圆孔,孔内插套一铆钉,下端曲折柄上环套一勾状长钉。通长7.1 厘米,铆钉长 2.3 厘米,钉长 2.6 厘米。(图八:15,图一〇:6)

铜钱 1 枚。20XJM1 ∶25,锈蚀严重,已残破。钱体轻薄,内外廓窄而规整,背肉光素无纹。钱文“永通万国”,篆书,对读,笔划纤细,字迹清晰。钱径2.8厘米,好径0.8厘米,重3.4克。(图一〇:7)

(五)铁器

铁锁 1 件。标本 20XJM1 ∶26,锈蚀严重,由锁公、锁母两部分组成,已锈粘连成一体。锁母呈一长方形管状,内应含有两个薄条状锁簧,末端曲折成圆柱状锁杠,曲折臂下方应开一个插锁钥的方孔。锁公整体呈一曲尺形,末端上耸一圆环状锁孔,套穿于锁杠上,前端应并列伸出两个薄条状锁舌,与锁母腹腔内的锁簧插套接。通长16.5厘米,整体宽4.9厘米。(图八:16,图一〇:8)

衔环 1 件。标本 20XJM1 ∶31,锈蚀严重,应为棺环。圆环呈扁圆柱体,插尖已残,末端呈薄扁圆环形,圆环套于其中。环径10.9厘米,长9.2厘米。(图八:17,图一〇:9)

(六)墓志

梁㙜墓志 1合 。标本 20XJM1∶2,青石质,正方形。置于甬道北部正中,出土时志盖覆于志石之上,上首皆朝南。志盖盝顶,高55.7厘米,宽56.7厘米,厚9.5 厘 米 , 顶面刻子孙名号,四刹和四侧素面。(图一二) 志石高 55.9厘米,宽 56.1 厘米,厚 9.3 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 27行,满行29字, 共 750字,四侧素面。(图一一)现将志文迻录如下。

大隋上柱国内部公墓志铭记/

公讳㙜,字洛都,泾州安定人也。公才逾三杰,咲〔笑〕 虞庭之八士;德迈二南,鄙元/恺之为相。英雄独运,略不世出者也。可谓昆岖之下,玉英对出,招摇之上,桂树丛生。魏永安元年十一月,年始弱冠,释褐子都督,挥戈奋发。年未几,三年/七月,转任都督。公有德弱年,风才奇拔,搴旗执 ,师岂无名。永熙三年三月,/转任秦州天水郡守。公始至甫尔,正化大行。大统元年三月,转任泾州赵平/郡守。四年三月,又任泾州平凉郡守。数年之间,凡为三郡,抚育百姓,无施不/可。吏无高下之情,民兴棫檏之叹。八年三月,任颍州诸军事、颍[1]刺史。去三或 〔惑〕/如不开,慎四知如克己。民庶兴谣,哥〔歌〕欧〔讴〕盈耳。虽古之善政,无已加也。窃以德不异者不倍其土, 功不重者不倍其禄 。是以其月授陇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十年九月,任帅都督, 进爵陇城县开国伯,增邑七百户。十三年四月,任/南夏州诸军事、南夏州刺史 。 其年六月 , 任兼大都督。十五年二月,任大都督。/公效节立功,常有让登之心。身先万夫,指麾如毕,克所在延,谕功大若此者/乎?其月任仪同,寻加开府。魏前二年九月,任苌州大内正。周元年七月转封 ,/授敷州内部县开国公, 增邑一千户 。 但爵以酬庸,有功如毕,赏禄由勋集,竫/恭如不二。其二年二月,加陕州诸军事、陕州刺史。公位高德重,逊让之心逾/厚;爵赏隆莘,下士之情弥笃。至保定三 年 , 蒙授大将军 , 余官如故。其五年二/月,任敷州诸军事 、 敷州刺史 。 天和元年六月,进爵敷州内部郡开国公。至 建/德五年十二月,从驾平齐,蒙授大将军。公老如益庄,九命弥恭,位极人臣,/惟善是务。至大象二年六月,授柱国。公才优㑺异,道茂群英,临州蒲鞭以永/耻,出战德必得之议。从征入阵,百有余到,功大难名,著于实录。宜其长世 , 厚/其生禄 。 何期降年不永 , 春秋八十有五 , 薨于长安。家国哀号,含生叹惜,天地/为之云合,日月闇以无晖。呜呼哀哉!以公侠赞五期,敷演王化,至开皇元年/二月,加上柱国。但卜远有期,非无窀穸。大隋开皇二年岁次壬寅四月甲戌/朔十一日甲申,葬于长安西北廿五里洪突川,谥曰 。其讼粤:/

魏魏我君,德备千灵。止戈用武,功显王庭。有文有武,百阵俱经。将相之才,伊/公难有。雅德内融,可大可久。老如益庄,规摹王猷。/

墓志盖刻其子孙名号:

长息上仪同绥安公库多干/二息开府岚州刺史沁阳公仲和/三息上仪[2] 什伐/四息上开府东垣公窟拔/五息大都督大雷/六息上士地汾/七息仪同高阳公吐拔/八息大都督阿臈/九息大都督阿拔/十息上士安国/十一息天养/

孙阿箇奴/孙突厥/孙帅都督野/孙金刚/孙阿鸭儿/孙石生/孙子荣/孙罗云/孙树生/孙善弘/孙吒奴/孙真道/孙阿东儿/孙广勋/孙阿盖/孙武建/

四、结语

该墓墓主为北周柱国、中部郡公梁㙜,隋赠上柱国、内部公。梁㙜字洛都,泾州安定人,《周书》[3]《北史》[4] 有传。文献中其名写作“梁臺”,“㙜”是“臺”的异体字,通行简化字为“台”,以遵古原则今写其名为梁㙜。梁㙜一生戎马,历北魏、西魏、北周三朝,曾在多地担任地方军政长官。《周书》 本传中提到梁㙜在大统七年 (541 年) 与于谨破刘平伏有功,赐姓贺兰氏,但墓志文中未提及赐姓之节。梁㙜高寿,其子多达11人、孙16人,且名基本为胡语音译,梁㙜字“洛都”,可能也是音译。梁㙜墓园的围沟兆域,形制规整且规模较大,兆域内面积达到15870平方米,远大于隋鹿善夫妇墓园6440平方米[5] 的兆域规模,但墓葬稍逊于后者,说明隋代墓园与墓葬本身并没有等比例关系。

按照墓志文记载梁㙜应卒于北周末年,未入隋。开皇元年 (581 年) 二月,杨坚以隋代周之后为梁㙜加上柱国勋,该墓在开皇二年 (582年) 四月下葬,已入隋代,因此墓志文中记载的梁㙜“中部公”“大中正”等官爵为避隋讳皆改为“内部公”“大内正”。梁㙜墓是隋代初年其子孙为其修建的墓葬,从墓葬形制到随葬器物皆保持北周风格。此时隋代墓葬制度和随葬器物风格还未形成,这种现象在隋初墓葬中较为常见。同一地点发掘的隋仁寿元年 (601 年) 元威夫妇墓,其随葬器物皆为隋代风格[6],结合其他地点发掘的隋初墓葬,可知随葬器物风格的转换在开皇初年就已完成。

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