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基层 | 赵元树刘培家庭,把“向上向善”好家风揉进日子里
发布时间:2025-09-14 14:47 浏览量:1
在十三师新星市有这样一个暖心的家庭:丈夫赵元树一身警服,肩扛守护一方平安的使命;妻子刘培一袭白衣,手握筑牢群众健康防线的责任。他们生在兵团、长在兵团,14载相濡以沫的时光里,夫妻俩将“爱岗敬业”的担当、“相亲相爱”的温情、“向上向善”的家风,揉进每一个平凡日常,成为新时代兵团职工群众心中“爱国爱家、共建共享”的家庭典范。
两身制服,同一份“放不下”的使命
“从穿上警服那天起,‘为民’这两个字就刻在心里了。”赵元树2012年加入公安队伍,从十三师黄田农场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到骆驼圈派出所副所长,再到哈密垦区公安局治安大队二级警长,12年的基层历练,让他的警徽愈发闪亮。
2018年7月31日,十三师红星二牧场遭遇特大洪水,暴雨裹挟着泥沙冲毁道路、漫进民居。彼时,刘培正在医院待产,接到警情的赵元树,只说了句“情况紧急,我得去”,就转身冲进雨里。
“水漫到胸前,脚下全是泥,每走一步都得使劲拔腿,就想着赶紧把人转移到安全地方。”赵元树带领民辅警跳进齐腰深的洪水里,扛着老人、抱着孩子往安全区转移,累了就靠在沙袋上喘口气,饿了就啃两口干馕,连续奋战近一天一夜,直到最后一名群众脱离危险。
而此时的家中,刘培正一边照顾新生儿,一边默默关注着洪水的消息。“他那性子我知道,越是危险,越不会退。”
在赵元树的“为民”字典里,“守护”不只限于危急时刻的冲锋,更藏在日常琐碎的牵挂里。2017年,赵元树和妻子刘培与黄田农场朝阳社区的木巴热克・玉奴斯夫妻结为亲戚,木巴热克・玉奴斯夫妇常年在辽宁鞍山卖干果、烤烤肉,父母独自住在火箭农场锦绣苑小区。
“既然结了亲,就是一家人,叔叔阿姨没人照顾,我理应多跑跑。”赵元树说。知道阿姨有风湿病,他特意让妻子帮忙联系医院,陪着老人做检查、拿药,一遍遍叮嘱用药注意事项;老人家里网断了、电视看不了,他立刻联系维修工人上门,下班后还特意过去,直到看着老人能顺畅追剧才放心。
“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坐会儿,陪叔叔阿姨唠唠嗑,问问缺不缺啥。” 过年时,他会带着春联、福字上门,和老人一起贴好,他总说:“这样木巴热克・玉奴斯在外地,也能放心。”
而此时的刘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守护”。作为十三师红星医院的药品会计,一干就是16年。药品出库、盘点核算,每一笔账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危,她从不敢有半点马虎。“急救药品不能等,多快一秒,病人就多一分希望。”有一次凌晨两点,医院接诊一名危重病人,急需特殊抢救药品,电话那头的紧急铃声一响,刘培披件外套就往医院跑,等办好出库手续、看着药品送进抢救室,天已经亮了。这样的突发情况,对她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领导把这活儿交给我,是信任;患者等着用药,是托付,我不能辜负。”夫妻二人的“放不下”,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赵元树先后获评 “兵团优秀社区民警”,荣立个人三等功 1 次、嘉奖 2 次,3 次被评为 “优秀公务员”;刘培连续三年被红星医院财务科评为“优秀工作者”。
“我们俩的手机都是24小时待命,他随时可能出警,我随时可能回医院。”刘培笑着说,“两身制服,看似不一样,其实都是在守着大家的平安和健康,守着这份兵团人的责任。”
双倍付出,把“小家”暖成“避风港”
“安心出任务,注意安全,家里有我在!”结婚14年,每当赵元树接到紧急任务转身就走时,刘培的这句话,总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可刘培没有任何抱怨,甚至在自己最难的时候,还在为丈夫“减负”。2021年初,刘培查出甲状腺癌,拿到诊断书,她第一反应不是害怕,而是“不能让他分心”,她悄悄联系医院、预约手术。
刘培康复后,又立刻回到工作岗位,只是偶尔会叮嘱一句:“你也多注意身体,咱们俩都得好好的。”这份双向的理解与支持,也离不开双方老人的默默付出。
“加班到深夜回家,总能闻到饭菜香;孩子放学,老人早早就守在学校门口。”赵元树说,家里的整洁、孩子的笑脸、热腾腾的饭菜,都是老人用辛劳换来的。
三代传承,让兵团精神在血脉里扎根
“爷爷1951年从青海来建设边疆,带着爸爸扎根红星一场;我娶了红山农场的媳妇,现在两个儿子也在兵团长大。”赵元树常跟孩子说,“咱们家四代都是兵团人,兵团的精神,不能断。”
周末有空时,赵元树夫妇会带两个儿子走进红星二场地窝子遗址,讲爷爷辈挖地为屋、饮雪水啃干馍、将戈壁变良田的往事;到红星军垦博物馆,说军垦战士开荒故事,看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坎土曼和泛黄老照片;家中老人们也常念叨过往岁月。耳濡目染间,孩子们也懂了“责任”与“珍惜”。
从祖辈开荒拓土,到父辈坚守奉献,再到赵元树夫妻爱岗敬业、传承家风,兵团精神早已融入家庭的血脉,成为他们最珍贵的“传家宝”。(通讯员 韩冰洁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本文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翟薇 责编/杨学森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