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说民勤的茶礼与茶饼

发布时间:2025-09-13 18:52  浏览量:3

历史上,民勤居民多为来自江淮、中原、汾河两岸的军屯移民,以及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据《柳湖墩谱识暇抄》记载:“凡五十六族,十二族为浙江金陵籍,五族为河南开封汴京、洛阳籍,八族为山西籍,五族为元季土著……。 ”

虽人口来源不同、民族有别,民俗风情存在差异,但久而久之,当地婚姻习俗渐趋一致,“茶礼”便是男女婚礼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作用相当于如今的彩礼。

旧时,男女订亲需送茶包,到了娶嫁环节,男方需向女方家送八至十二块茶,方可将新娘迎娶过门。后来,随着茶价不断上涨,娶亲所需茶礼的价值,往往抵得上几头牛的代价,与当下动辄数十万甚至更高的高昂彩礼颇为相似。由此,一些贫寒家庭因凑不齐茶礼而无法完婚的情况时有发生。

民俗风情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而演变,其中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尤为关键。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民勤传奇人物孟良允从浙江布政使任上辞官,回乡后创办了“共和文社”,据记载,这是甘肃历史上第一所民族学校。“共和文社”广邀汉、蒙、回、藏各族士子入社,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助力民众文化素质提升,同时还革除了一些制约百姓生活的陈规陋习,用茶饼替代茶礼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例。

民勤茶饼的形制与静宁锅盔相近。相传,当年马合盛的骆驼商队每次途经静宁时,驼户都会购置足量的锅盔作为旅途干粮。后来,民勤人借鉴静宁锅盔的制作方法,又融合其他地方饼类的特色,最终制成了独具风格的“茶饼”,成为替代茶礼的重要礼品。

民勤茶饼分白水饼与混油饼两类,每个饼约用一斤面粉,呈圆形,直径八至九寸,厚度不足一寸。制作时,人们会用木梳和头簪在饼面按压出莲花、星月等图案纹样,再放入铁鏊中用上下火烘烤。烤好的茶饼,饼面呈诱人的金黄色,饼底颜色稍浅,且具有久放不腐的特点。

在民勤历史上,以茶饼替代茶礼的做法,有效减轻了民众的彩礼负担,也让当地民俗风情更显淳朴,即便在今日,这一传统仍具有值得推崇与借鉴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