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件国宝流落海外:这些博物馆藏着我们被抢走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13 18:33 浏览量:3
一段民族屈辱史,千万文物血泪路。
从敦煌洞窟到圆明园,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流浪,它们的故事令人心碎。
1907年6月的一个深夜,中国甘肃敦煌的沙漠中,一支骆驼队匆匆前行。
驼铃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仿佛是历史发出的沉重叹息。
谁能想到,这支看似普通的骆驼队,竟驮着29箱上万件敦煌莫高窟的经卷文书和绘画瑰宝。
它们的离去,拉开了中国文化史上一场空前劫难的序幕。
01 惊世发现,敦煌宝藏面世
1898年左右,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来到敦煌莫高窟。
这个湖北人生活穷困潦倒,不得已做了道士,却怀揣着修建道观、弘扬道法的梦想。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在第十六窟清理沙土时,突然发现墙壁后面是空的。
他小心地推开墙壁,露出一个高约1.6米,宽约2.7米的复室。
里面堆满了古代经卷文书和绘画,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敦煌藏经洞。
王圆箓当即跑到敦煌县衙求见县令,详细汇报了自己的发现,还带出一些经卷作为物证。
然而,这位清末县令对这些“发黄的旧纸”毫无兴趣,随便看了眼就让王道士回去了。
此后三年间,王道士多次央求官府提供保护措施,但全都石沉大海。
02 国宝流失,西方盗宝者接踵而至
1905年10月,俄国探险家奥勃鲁切夫听说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后,急忙赶到敦煌。
他仅用50根蜡烛,就从王圆箓手中换走了两大包藏经洞写本。
1907年,英国探险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来到敦煌。
他通过土耳其商人得知藏经洞的消息后,顿时生出强烈的占有欲。
斯坦因和他的助手蒋孝琬(蒋师爷)开始谋划一场“文物窃取计划”。
待王道士外出化缘归来后,斯坦因和蒋师爷用尽各种手段接近他。
最终,斯坦因仅用200两银子(约合现在4万元人民币)就从王道士手中换走了29箱上万件写本、绢画和丝织品。
03 千年国宝,散落世界各地
据统计,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多达1000多万件。
这些文物大多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
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拥有3万多件中国文物。
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永乐皇帝剑、《永乐大典》等多件顶级文物。
法国枫丹白露宫收藏了3万多件中国文物,很多是英法联军抢劫的圆明园文物。
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抢劫并纵火焚烧圆明园,导致100多万件圆明园文物流失。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1.2万件中国文物,包括唐代韩干《照夜白图》、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浮雕等珍品。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了1.8万件中国文物,其中1.3万件为殷墟甲骨。
04 走私猖獗,文物流失的现代之痛
文物流失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当代挑战。
国家文物局谢辰生曾指出:“对中国文物最大的破坏是在90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90年代,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各个年代。”
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的一座古墓被盗墓贼光顾。
盗墓者带走了14件珍贵的晋侯苏钟,流落到香港古玩市场。
当考古学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只在墓中找到了盗墓者遗漏的2枚小甬钟。
1998年,新疆罗布泊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盗墓案。一伙盗墓贼用炸药炸开楼兰古墓,带走华丽彩棺卖了100万元,却将更具研究价值的干尸丢弃在一旁。
这些走私集团已经发展为组织严密的犯罪网络。“走私分子开着奔驰车,警察都追不上!”谢辰生这样形容当时的疯狂场景。
05 漫漫归途,国宝回家路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
“十四五”期间,圆明园石柱、丰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国79年后回归祖国。
2023年,经过十年协调,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那些白底漆上画着黄、橘、草绿图案的石柱,终于结束了长达160多年的流浪。
文物回家,意味着一个民族正在找回自己失落的记忆。
#历史故事#历史事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