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大轱辘车,解放前后民勤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发布时间:2025-05-17 18:30  浏览量:3

历史上,民勤的民用车辆,构造、形式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惟独车轮特别高大,直径可达2.2米,车轮中间贯轴的圆木大如水桶,辐条有18根。

这样的一对庞然大物,装在车厢两边,有时套一头毛驴,居然可以拉动。初见者每每惊奇,后来才晓得,这不过是民勤人沙漠生存的智慧罢了。

民勤地处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所谓“十地九沙”。车辆出门,就免不了要走沙路,走野外更免不了过沙丘。这种高大宽厚的轱辘,可以减轻车轮在沙碛上的深陷度,而且轱辘大了,车脚子就高,装得越重,向前推进的惯性力就越大。

关于这个大轱辘,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据说原先民勤的车轮子也较小。有一次,几个人去西沙窝打柴,回来时路过一个沙丘,车轮陷入沙中,几个人合力去推,费了老大劲也难以转动。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忽然走来一个身体健壮,面目和善的老人,二话不说,帮他们把车一个一个推过沙丘。这伙人感激不尽,连声称谢,并诉说赶车过沙丘的艰难。那老人啥也没说,只是用一只手臂在车轮子上大大划了一个圈就走了。这伙人都莫名其妙,不理解老人的意思。其中有一个人是木匠,他猜想:“是不是说要我们把车轱辘做高大一点?”回家后,他们几经试验,终于创造出这种大轱辘。以后过沙丘就容易得多了。一来二去,很快传遍了全县,车辆全换上大轱辘,而且还说那老人是鲁班师傅显灵,专门来指点解决这个困难的。

大轱辘车除农田使用外,还有专门作长途运输的,叫车户车(因专有车户经营)或篷子车(因车上架有席篷)。这种车通常由1-3匹健壮的骡子拉动,车厢上架着柳条编织的篷架,覆以苇席,前面挂着布帘。冬天时还会围上棉围子,既能载客又可运货。在汽车尚未通行的年代,除骆驼、乘马或步行而外,它是民勤通往武威、张掖等地唯一的交通工具了。

如今,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大轱辘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那些在黄沙中艰难前行的日子,那些“吱呀”声里包含的生存智慧,却不该被轻易遗忘。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