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撑几个月后,石破茂“体面”退场,谁会是下一个“赌徒”?
发布时间:2025-09-13 14:37 浏览量:1
日本政坛的地震,从来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它往往发生在一间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伴随着无数次鞠躬和一句轻描淡写的“真的非常抱歉”。
几天前,首相位置还没坐热乎的石破茂,就上演了这样一出经典的日式政治剧。
在镜头前,他一脸沉痛地宣布,由于和美国的关税谈判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他认为是时候“给后辈让路”了。一番话说得那叫一个冠冕堂皇,仿佛他是一位功成身退的元老。
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块遮羞布。
所谓的“阶段性成果”,掩盖不了其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惨败、丢掉多数席位的窘境;所谓的“让路后辈”,也藏不住自民党内“反石破”的呼声已经响彻云霄的现实。
他不是主动让位。
而是被党内几乎公开的“不信任投票”,给硬生生逼下了台。
石破茂的匆匆下台,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的个人沉浮。
它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后安倍时代”日本政坛的巨大权力真空,也映出了派阀政治崩溃后的混乱与迷茫,更折射出整个日本在经济停滞与地缘政治压力下的深层焦虑。
一个曾经的“经济巨人”,为何会重新陷入首相如走马灯般更迭的“旋转门魔咒”?
这扇门背后,究竟是派阀斗争的幽灵在作祟,还是整个国家迷失方向的哀叹?
今天,我们就从石破茂这位“短命首相”说起,聊聊日本这场牵动世界神经的政治豪赌。
日本政坛的“短命魔咒”
在日本政治中,有一个词叫“旋转门首相”,专门用来形容那些任期极短、几乎一年一换的领导人。很多人以为这是新现象,其实频繁换相才是日本政坛的常态。
安倍晋三的长期执政,一度让外界以为日本走出了这个怪圈。但实际上,安倍只是用他强大的个人权威和对党内最大派阀“清和会”的绝对控制,强行把这扇旋转门给堵上了。
然而,2022年,随着奈良街头的一声枪响,曾两度拜相、累计执掌日本近8年的安倍晋三应声倒地。而这声枪响,不仅带走了他的生命,也带走了自民党内唯一的“定海神针”。
安倍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自民党。
他死后,党内最大的“安倍派”群龙无首,陷入内斗。
紧接着,一场“黑金丑闻”席卷自民党,直接摧毁了自民党赖以生存的根基——派阀体系。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除了麻生太郎的“麻生派”以外,包括“安倍派”在内的主要派阀都在2024年初宣布解散。这就彻底改变了日本政治的游戏规则。
过去,首相宝座的归属,是几大派阀领袖在密室里讨价还价的结果。而现在,派阀没了,那个能一锤定音的“造王者”安倍也没了,整个自民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权力真空。
石破茂的上台,正是这种混乱局面的产物。
他长期在党内扮演“孤狼”角色,与主流派阀格格不入。也正因如此,在“黑金”丑闻中他能独善其身,凭借在民众中相对清廉的形象和颇高的人气,才在去年的总裁选举中杀出重围。
但这种胜利是脆弱的。
他没有一个忠于自己的派阀作为后盾,权力基础从一开始就是不稳的。当他接连输掉选举,导致自民党再度失去国会两院多数席位时,党内的各路诸侯便能轻易地将他赶下台。
当然,任何政治上的风吹草动,根子都在经济上。石破茂政府之所以如此短命,最根本的原因,正是日本经济这台老旧的发动机,已发出刺耳的哀鸣。
近一两年的通货膨胀,特别是大米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飙升,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项选前民调显示,近60%的选民将“经济和生活成本”视为首要关切。而石破茂政府提出的现金补贴方案,被日本民众无情地嘲笑为“杯水车薪”,支持率仅有可怜的17.9%。
这背后,是自民党与日本民众之间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契约,正在走向破碎。
二战后,自民党能够长期执政,靠的是一个非常朴素的承诺:
我们会带来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但经历了“失去的30年”后,这个承诺早已成了一纸空文。如今的自民党,在日本民众眼中,既腐败无能,又无法解决经济困境,彻底动摇了其执政合法性。
旋转门之所以再次转动起来。
是因为自民党根本找不到一个能够重新黏合这个破碎“社会契约”的领袖。
谁是下一个“赌徒”?
石破茂黯然离场,牌桌上却更热闹了。
在派阀政治瓦解的今天,这场总裁选举不再是几个大佬的密室交易,而是一场充满变数的公开“政治秀”。目前来看,几个主要“玩家”的形象和主张已经十分清晰。
他们代表了自民党乃至整个日本未来可能的三条道路。
第一位,是高市早苗,一个强硬的“民族主义者”。
作为安倍晋三的忠实门徒,高市早苗是自民党内最强硬的保守派和民族主义者。她不仅是一名极端右翼政客,在对华政策上立场激进,还曾公开表示同意美国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
在经济上,她主张继承并强化“安倍经济学”,通过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来推动经济增长,坚决反对日本央行加息。她的政策核心是——经济安全保障,是一位标志性的保守政治人物。
她在党内保守派议员中拥有坚实的“铁票”,但在普通民众中的支持率相对较低。
第二位,是小泉进次郎,主打“年轻人、改革派”的形象。
作为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儿子,44岁的小泉进次郎年轻且口才出众,被视为能给老气横秋的自民党带来“新面孔”的希望。
他的政治标签是“改革”。在担任农林水产大臣期间,他直面国内米价飞涨的危机,通过释放政府储备粮等手段平抑米价,这实际上是对日本强大的农业利益集团的直接挑战。
他主张推动“可再生能源”、“放宽劳动解雇规定”等,旨在打破传统束缚,迎合城市年轻选民的需求。他的对华政策不那么意识形态化,但同样强硬。
第三位,是河野太郎,可以称他为“不可预测的独行侠”。
河野太郎在党内以“特立独行”著称 ,是唯一担任过外务大臣和防卫大臣的候选人,对外交和安保事务极为熟悉。他的经济政策与高市早苗截然相反,是个不折不扣的“鹰派”。
他曾公开呼吁日本央行应加快加息步伐,以应对日元贬值和通货膨胀。
这无异于给“安倍经济学”判了死刑。
此外,他的对华立场同样强硬。
这场选举最大的看点,在于游戏规则的彻底改变。
派阀政治的崩溃,意味着传统的组织票和论资排辈,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候选人必须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一场是在国会议员中的“组织战”,另一场是在地方党员和民众中的“人气战”。
这就带来了一个核心矛盾:
在民众中人气高的候选人,在党内议员中往往根基不深;
而在党内根基深厚的保守派,又未必能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这种分裂的结构,使得选举极有可能进入第二轮的“决选投票”,届时候选人之间的合纵连横就成了关键。
日本的选择与我们的警示
别看他们在国内经济、民生等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但一谈到中国,调子立马就一致了。
无论是高早苗市、小泉进次郎还是河野太郎,他们的外交政策核心都高度一致——强化日美同盟,采取更强硬、更具对抗性的姿态来面对中国的崛起。
这不是巧合,这是日本这个国家在历史十字路口上的应激反应。这种共识的形成,源于整个日本精英阶层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深层焦虑。所以,无论谁上台,日本增加防卫预算、谋求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以“经济安保”为名推动对华“脱钩”的大方向都不会改变。
在这盘对华战略的大棋中,“台湾问题”是重中之重。
由安倍晋三率先提出的“台湾有事儿,就是日本有事儿”的论调,如今已经从一个右翼政客的口号,演变成了日本政坛的普遍共识。
那么,石破茂的辞职和自民党的内部混乱,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吗?
恰恰相反,我们必须警惕一种趋势:
一个内部虚弱、政治不稳的日本,往往会比一个强大自信的日本更加危险。
历史反复证明,当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激化、政府支持率低迷时,统治者往往会选择在外部制造事端,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来转移国内视线。
而当前的自民党,正处于‘黑金丑闻’后的信任危机与选举连败的执政危机中,恰恰符合这一风险场景。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位新上台的首相,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需要通过展示对华强硬的姿态,来争取保守派选民的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无论下一任日本首相是谁,中日关系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我们的应对策略,在战略上虽然是藐视的,但战术上必须要重视。
结语:历史的十字路口
石破茂走出了那扇旋转门,很快,就会有另一个人走进去。
但这扇门似乎被施加了魔咒,它不停地旋转,让门里的人头晕目眩,找不到方向。
门外的世界,早已风云变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人被甩下,有的人被碾碎,而有的人,选择成为驾驶者。当我们的邻居还在旋转门里寻找方向时,我们自己的路,早已清晰地刻在了脚下的大地上。
对于日本,我们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保持警惕,更要保持自信。
因为,属于我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