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否邀请石破茂9月初访华?
发布时间:2025-07-21 01:37 浏览量:1
文︱关品方
88年前,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侈言“速战速决”,“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转向华东、直指南京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华北战场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使日军推进受阻。为扩大战局,日军开辟华东战场,试图通过攻占上海切断中国海上补给线,并威胁国民政府统治中心南京。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控制上海可瘫痪中国物资运输,同时形成南北夹击态势,日本妄图借此迫使中国投降。日军进行调动准备、为后续进攻铺垫,如狼似虎。8月13日,日军海陆空三军联动攻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
88年前的7月,日军在华北进军的同时,开始向华东沿海调集兵力和部署后勤补给,包括陆军第3、第11师团及海军第三舰队,陆续集结于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日军侦察机频繁飞抵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侦察,绘制军事地图,为后续登陆作战做准备。同月,日本战时内阁通过《战时大本营条例》,确立了对华战争的指挥体系。
8月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向上海市区发起进攻,淞沪会战正式打响。此时日军已完成华东地区的兵力部署,投入30万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日军凭借海空优势实施立体进攻,先以舰炮和空袭摧毁中国军队防御工事,再派机械化陆军登陆。中国军队组织70余万兵力顽强抵抗,战况惨烈,会战历时3个多月。同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实行大屠杀。
88年前的夏季,是日军从华北局部进攻转向全面侵华的过渡。战略重心南移,包括兵力集结、后勤保障和战术规划,以淞沪会战为标志,将战火扩大到华东及华中地区,妄图灭亡中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3日,日本正式向中国呈递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14年,终于取得胜利。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磬竹难书,到今天为止仍未正式道歉赔偿。严格来说,两国关系仍有不少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迄未解决。
今年9月3日,中国举行93大阅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应否邀请日本政府(以石破茂首相为代表)出席?存在争议,值得讨论。
中国93大阅兵的核心目的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背景决定了活动的严肃性,借此机会向世人确认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包括有关领土、驻军、罪行、赔偿、审判,以及成立联合国的安排。在国际层面应邀请哪些国家出席?需要结合历史经纬、现实外交及国际博弈等多维度综合考虑。
支持邀请日本的潜在视角包括推动历史认知与民族和解。如果日本首相应邀出席,可被视为对历史问题正视的姿态。这种互动有助于促进中日双方在历史认知上的对话。但是,日本战后并未彻底清算右翼势力,其政治生态仍存在军国主义残余,历史修正主义的倾向一直存在。从现实外交利益的角度考虑,石破茂在对美关税政策上表现出强硬立场,与美国存在利益分歧,美日关系出现变化。有分析认为,邀请日本出席或可以让中日在地区事务(如应对美国关税施压)的合作创造契机。中国已向韩国总统李在明发出邀请。现时球在李在明那边,就看他如何应对。如果他因受制于美国而缺席(或派出较低层级的官员出席),日本政府是否也可派代表出席显示某程度的参与、借此传递某种战略意涵和道歉反省的意识?
一些国际关系专家提出中国应考虑邀请石破茂出席,是设想他“理性务实”,可能为了改善中日关系以平衡对美外交而受邀出席。
日本近期对中国表态,承认会“正视历史”,被解读为潜在的积极信号。日本人习惯了暧昧不清的含糊其词,所谓“反省”、“正视”等用语,甚至“谢罪”、“道歉”等说法,其实不等同《承认错误》。
1972年,田中角荣以“添麻烦”(“迷惑をかけた”)企图一笔带过,被周恩来总理严词训斥。田中回应:“是!是!是!”日本人口中说的“是”,其意思是“听到了”,并不是“同意”的意思。
国内也有反对邀请的,认为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是侵略者和加害者,其领导人出席战胜国纪念活动缺乏国际先例。从民族感情角度,中国民众对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复辟的警惕心理仍然强烈。日本人跑到天安门城楼上极不合适,可能引发国内舆论的怒愤,国人难以理解。日本方面,石破茂若出席,将面临自民党内右翼势力的巨大压力。石破茂近来民调支持度低迷,他可能选择行事低调,避免政治风险。邀请他,他也不敢来,何必多此一举?
美国作为二战时中国的同盟国,在中国战场上作出过重大贡献(飞虎队援助抗日夺回制空权、骆驼峰航线物资运输支援),美国总统出席十分关键。加上俄罗斯(前苏联)、法国和英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共同出席的象征意义十分巨大。日本在二战中的歹毒角色,决定了其出席的负面意义,因此极具争议性。
笔者认为,中方缺乏主动邀请日方的必要性。石破茂会否要求出席?没有现实的可行性。因此,笔者认为日本官方出席93大阅兵的可能性极低(近乎零)。在日本正式表态后悔道歉、中日双方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相关问题之前,日本领导人参与战胜国纪念活动并不恰当,和我们“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的93大阅兵主题有冲突。大阅兵是为了彰显反法西斯胜利的成果与捍卫和平的决心,何必分散主题焦点,引发无谓误解?从外交博弈角度看,基于历史经纬和政治逻辑,93大阅兵应该被理解为是我们对日本政府的当头棒喝。
最近日本防卫省出版的“防卫白皮书”扩大军事化,并向小学寄送《儿童版国防白皮书》,灌输邻国是威胁的错误言论。笔者认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日本人欺善怕恶,在“脱亚入欧(美)”的错误道路上,1868年以来到今天仍迷途未知返。中国要对日本军国主义者有可能死灰复燃提高警惕,今后的10至20年的形势变化十分关键。
最后,笔者认为,日本一些对华友好人士,以国际友人的身分,应该邀请他们代日本人民出席93大阅兵。至于他们的座位和席次安排,自有中国官方的适当布置,不用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