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以“户禁、村养、乡管”之力护绿生金

发布时间:2025-09-12 16:32  浏览量:3

中工网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保护草原绝非‘一禁了之、圈而不用’,而是要在守护中探索‘保护—利用—增值’的良性循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陈文斌说。

九月的乌拉特后旗,阴山沿线山河披绿。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依托“三北”工程深入推进,通过“户禁、村养、乡管”草原生态保护模式,在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绿富同兴”让牧民共享生态红利。

依托“三北”工程治理恢复后的乌拉特后旗草原。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在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高标准养殖示范基地,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万峰红驼基地,正是破解草原过牧难题的生动实践。该基地占地993亩,总投资超1.06亿元,建成高标准驼舍、现代化挤奶厅、生态化粪污处理区等配套设施,可实现1.6万峰戈壁红驼集中科学饲养。

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军介绍,为让牧民深度参与、稳定增收,基地创新推出“母驼租赁”“合作经营”“公寓式服务”三种利益联结机制,以“公司+基地+牧户”的模式搭建共赢平台。按每峰母驼每年2400元标准向牧民支付租金,泌乳期驼乳由公司统一加工销售,待母驼配种后再返还牧户继续繁育。以一户牧民寄养10峰母驼计算,年均可创收2.4万元,实现“养驼不费力、增收有保障”。

乌拉特后旗牧民敖其尔就是受益人之一,敖其尔家有20多峰骆驼租给了基地,同时他在基地工作,每年就能拿到两份收入。

据了解,自2023年运营至今,该基地已带动56户、90户牧民先后参与,累计发放租金880万元,不仅推动当地红驼养殖从“散养无序”转向“订单化、规模化、标准化”,更切实解决了牧民“禁牧后在哪养、怎么养、如何增收”的核心难题。

潮格温都尔镇高标准养殖示范基地里的红驼。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这一模式的成功落地,是乌拉特后旗全面推进禁牧休牧、系统破解草原过牧问题的缩影。据了解,该旗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总面积达3627.2万亩,其中禁牧区面积3051.3万亩、草畜平衡区面积575.9万亩。为从严管控超载过牧,当地政府先后出台多份配套政策文件,2024年更重点推进6个嘎查整建制禁牧,覆盖草原面积1065.2万亩,多措并举筑牢草原生态防线。

“我们通过‘户禁、村养、乡管’新型经营模式,让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同频共振。截至目前,6个嘎查参与新型经营模式(占后山嘎查1/4),禁牧面积1065.2万亩(占后山嘎查 1/3)。”陈文斌说。

目前,乌拉特后旗满负荷运营24个“托养所”,托管牛、羊、驼、马等牲畜6.88万只羊单位;母驼寄养补贴方面,对4个苏木镇115户牧民的1352峰泌乳母驼,按每峰500元发放补贴65.85万元;为2个苏木45户牧民发放倒场过渡补贴45万元(每户1万元)。

与此同时,推动“放牧转种草”,结合“三北”六期工程,带动8个嘎查、15个合作社及13户个人共种草20.96万亩,支付以工代赈资金4359万元,吸纳3271人次就业,让牧民在参与草原生态建设中获得稳定务工收入。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草原的生态蜕变,2024年初,该旗天然草场放牧牲畜超载率达334.7%;经过系统治理,8月超载率降至34.2%,12月进一步降至8.65%,草原生态逐步恢复生机。

作为我国北方防沙治沙重点区域、阴山北麓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下一步,乌拉特后旗将持续紧盯超载治理进度,构建“人防+技防”监管机制,谋划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让草原更绿、牧民更富,让草原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协同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