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张照片藏回忆,讲述飞虎队与重庆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12 13:15  浏览量:1

9月11日,200多幅历史图片和数十件珍贵藏品,悉数亮相“历史的天空——飞虎队与中国抗战历史图片展”。这场跨越时空的展览,用珍贵的历史画面回溯了飞虎队的抗战历程,让飞虎队在重庆的烽火记忆再度鲜活。

“历史的天空——飞虎队与中国抗战历史图片展”现场。市政府外办供图

战机轰鸣

飞虎队为重庆筑起“空中屏障”

图片展生动还原了飞虎队从组建到成长的历程,以及守护重庆天空的英勇事迹。

时间回溯至1938年至1944年,日军对重庆及周边地区展开长达6年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重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遭到空前浩劫,整座城市笼罩在硝烟之中。

当时的重庆被日军轰炸过后的景象。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供图

1942年6月,飞虎队司令部移驻重庆白市驿机场,这支带着“鲨鱼嘴”标志的队伍,成为了守护重庆天空的关键力量。

展区内展出带着“鲨鱼嘴”标志的飞机模型。 张佳雯摄

在此之前,飞虎队已完成多次蜕变。

1941年8月,退役美军军官陈纳德受中国邀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1942年7月,队伍并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改编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陈纳德被任命为驻华空军特遣队司令;1943年3月,扩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战力持续升级,陈纳德任司令官。

进驻重庆后,飞虎队针对日军“零”式战机特点,设计独特战术,与中国空军协同作战,1943年,他们在重庆周边空域多次击退日军空袭,逐步扭转制空权被动局面。

一件带着“尖牙”补丁的军装格外引人注意——这是飞虎队第14航空队P-40战斗机飞行员克利福德・雷・朗的遗物,由其子克利福德・雷・朗二世专程从美国带来参展,“只要看到有尖牙的飞机,我就知道是父亲的中队。” 克利福德动情地说。

展区内展出的作战服。市政府外办供图

驼峰通航

重庆与飞虎队共护“生命线”

1942年5月,中国获取盟国援助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物资供应陷入危机。

危急时刻,中美两国紧急开辟“驼峰航线”,这条从印度阿萨姆邦至中国云南昆明的航线,全长800多公里,需飞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因山脉走势形似骆驼峰背得名,而重庆则成为了驼峰航线物资转运与分发的重要枢纽。

驼峰航线示意图。张佳雯摄

为保障航线畅通,在以云南、四川为重点的10余个省市修建机场,重庆周边也有多座机场参与其中。数百万中国民众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自带工具参与机场建设,用双手筑起了这条“生命线”。这些物资经重庆中转,输送到各个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撑,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那些青春洋溢的脸。

飞虎队与中国抗战历史图片。张佳雯摄

据统计,到抗战胜利时,驼峰空运共投入2000多架飞机、3.5万多名军人、5万多名民工,运送70余万吨物资与数万名人员。

单元内的展墙上,一组组记录中国百姓营救美军飞行员的照片令人动容。援华作战期间,2590名美籍飞行员牺牲,其中200多名飞虎队队员在华遇险时,均得到了中国军民的全力营救。

活动现场,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向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授予“飞虎队友谊学校”牌匾,这是重庆市第一所获此称号的学校。

育才中学位于二战时期飞虎队指挥部重庆白市驿基地所在的九龙坡区,学校将通过开展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中美青年互动与理解,让飞虎队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此次展览将常态化开放,飞虎队飞行员的飞行日志、民众制作的 “血幅” 等实物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那段岁月的厚重与深情。

从曾经的烽火岁月到如今的和平时光,飞虎队与重庆的故事,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正如展览结语中所写:“历史的天空或许会褪去硝烟,但那些并肩作战的身影、那些生死与共的情谊,永远是照亮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