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已经上市!医生再次提醒:糖尿病患者吃月饼时,多注意这7点
发布时间:2025-09-12 12:13 浏览量:1
每年一到中秋节前后,月饼就像约好了似的,齐刷刷地出现在大街小巷、超市货架上。五仁的、莲蓉的、蛋黄的、冰皮的……香气扑鼻。但有个现象,一直让老医生我心里打鼓:有些糖尿病患者,居然觉得无糖月饼就能随便吃。
这事听起来是不是挺“合理”?无糖不就代表对血糖没影响吗?错得离谱。糖尿病门诊里,有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工人,吃了三个“无糖月饼”,一夜之间血糖飙到二十多,差点进了重症监护室。他还一脸委屈地说:“我吃的是无糖的呀。”
这就是很多人对“无糖”的误解。不是不甜的东西就对血糖没影响,也不是只要没加蔗糖就等于安全。你知道吗,哪怕你不吃糖,吃进去的面粉、淀粉,照样能让血糖坐上过山车。
尤其是月饼这种东西,精制碳水化合物、油脂、热量、升糖指数,全都高得吓人。它本质上不是“甜点”,而是“高能量炸弹”。
但问题来了,大家都过中秋,糖尿病患者就不能吃一口月饼了吗?不是不能吃,而是要“讲究着吃”。吃得讲究,才能过得安心。而这其中,有7个关键细节,一定得说清楚。别以为忍住不吃糖就万事大吉,真正潜伏的风险,藏在细节里。
比如说,很多人觉得“广式月饼”太甜,就换成“苏式月饼”或者“冰皮月饼”,结果血糖照样居高不下。为啥?因为冰皮月饼虽然口感清爽、看起来“没那么油”,但其实它的皮是糯米粉做的,升糖指数比白糖还高。
升糖指数高,就意味着吃进去后,血糖升得快,胰岛素来不及反应,身体就会吃不消。
再有些人以为“分着吃、少量吃”就安全了。确实,控制量是关键,但是月饼不像饭,它不是主食,而是点心。点心的热量密度高,一小块,可能就顶你吃了一碗饭。
你以为自己吃了一口,实际上摄入的油脂和糖分,远超你以为的“那一点点”。而且很多月饼里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对血管的损伤,比糖还要凶狠。
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痰为百病之根”,过食甜腻本就损脾伤胃,何况是对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现代医学更明确指出,高糖高脂饮食会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换句话说,月饼吃得不对,不只是让血糖高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摧毁你的控糖根基。
还有个细节,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中秋节那几天,亲朋聚会多,吃得多、动得少,这才是让血糖反复波动的真正“幕后黑手”。
你以为只是吃了点月饼,饭桌上的红烧肉、糯米藕、甜汤圆,早就让你血糖处于“高原”状态,月饼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口稻草。
糖尿病不是不能吃好吃的,而是吃的时候必须有策略。这个“策略”,不是简单的“少吃点”,而是要懂得绕开“陷阱”,选择“相对安全”的吃法。有些无糖月饼里面添加的是“麦芽糊精”,这种成分虽然不甜,但是升糖效果比蔗糖还猛。
别被“无糖”两个字骗了,食品标签才是最关键的。还有一个冷门但重要的知识点:蛋黄月饼虽然咸,但脂肪含量极高,胆固醇含量更是飙升。高血脂、高血压患者一起吃,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问题。
中医讲“月饼性温,味甘咸,入脾胃”,本就是一种偏重的食物,适合“寒湿体质”的人,但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本就偏“内热、湿热”,吃月饼就像在火上浇油。
不是月饼不能吃,而是吃之前要“看体质、看血糖、看时间”。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那医生你倒是说啊,糖尿病人到底该怎么吃月饼?我说得直白些:月饼不是不能吃,但必须用“药”的态度来吃。吃之前,先测血糖。血糖波动大的那几天,建议不要碰。
如果非吃不可,建议放在早餐时间,与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一起搭配,比如豆浆、粗粮馒头、蔬菜沙拉。
这样可以延缓糖的吸收,减少血糖的快速上升。每次吃不超过四分之一块,而且当天其他正餐的主食要相应减少。
吃完之后,建议半小时内进行轻度活动,比如散步十五分钟,有助于血糖平稳。而不是吃完就瘫在沙发上,等着血糖“自己掉下去”。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点,现在市面上有不少“糖醇月饼”,号称不升血糖。当中所用的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对正常人可能没大影响,但对一些“消化功能较弱”的人来说,容易引起腹泻、腹胀、胃痛。
尤其是老年糖友,本来肠胃功能就弱,吃完糖醇类月饼,反倒可能闹肚子,得不偿失。
中秋节图的是团圆,不是图个“糖原紊乱”。很多老人过节总想“破个例”,但身体不会陪你演戏。你破的是规矩,身体破的却是平衡。中医讲“节制有度,百病可避”,节日本该是养生的好时机,而不是放纵的借口。
现在的月饼市场五花八门,包装越来越精美,成分越来越复杂,连“冰淇淋月饼”、“麻辣月饼”都登场了。但月饼再“花哨”,终归绕不开高糖高脂这两个字。它的本质没有改变,吃多了,血糖照样上天。
很多患者常常在节后“血糖复查”时后悔不已,说“就吃了一块”,但他们忘了,那一块,可能是你整个节日里最致命的一口。
中秋节吃月饼,是文化,是情感,是仪式感,但不是挑战胰岛素的战场。若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家里有人在控糖路上挣扎,请记住:中秋不是“禁食”,而是“慎选”。你可以吃,但要吃得明白、吃得有分寸、吃得有章法。糖尿病不是“不给吃”,而是“教你怎么吃”。
中医重“辨证施膳”,西医讲“营养均衡”,这两者结合的核心,就是吃得对,而不是吃得多。一口月饼,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怎么吃它。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张志强,李晖,陈珊.糖尿病患者节日饮食管理探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10):1452-1455.
[3]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添加剂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报告[R].2024.
声明:"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