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年的寻找
发布时间:2025-09-12 09:23 浏览量:1
作者与82岁的王玉利老人合影
作者一行向祁致中烈士塑像致敬
作者走访祁致中将军故居
作者实地探访东北抗联第十一军兵工厂遗址。
这是一场跨越20年、行程2000多公里的寻找,寻找的目标是一位出生在山东菏泽,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威名远扬的东北抗联名将。在浩如星汉的抗日群星谱里,他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之际,用一场热烈的爆发,把灿烂与温暖奉献给人们之后,骤然划过一道绚丽的弧线,消失在天际,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
他,就是东北抗联第十一军军长,曾威震三江、人称“祁老虎”的祁致中。
一 胜利日的缅怀
2025年9月3日,清晨。
菏泽市曹县常乐集镇赵连城村祁庄,东北抗联英烈祁致中故居修缮工地,一场简朴而庄严的祭奠仪式正在进行。
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也聚焦同仇敌忾、百折不挠的中国人民。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此时此刻,我们仰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坐标的英雄群体,也致敬每一位为国捐躯的烈士。
“今天一大早,我们家人和村里全体共产党员都聚集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缅怀祁致中将军,共同告慰烈士英魂。他的英勇事迹,我们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祁致中侄子祁万民动情地说。
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壮丽,日月重光,您看见了吗?
我们相信,英雄从未走远,我们也从未忘记。112年前,祁致中就出生在这座农家小院里,也正是从这里踏上艰难的“闯关东”之路,成为黑龙江省桦南县驼腰子金矿的一名矿工。1933年6月,他带领工友发动起义,击毙日军七人,缴获大批武器,组建了“东北山林义勇军”。193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抗联独立师师长、第十一军军长,2020年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家乡一直模糊不清,各种史料仅有“山东曹县曹家庄”之说。那么,这座小院是如何确认的?他又有着怎样气吞山河的悲壮经历?
这里,牵出了一段跨越二十年的故事,故事的开头要从一座红色的英雄城市和一个人说起。
二 为了寻访的重逢
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就是哈尔滨。
从菏泽到哈尔滨,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难以想象,当年为了生计跋山涉水从鲁西南“闯关东”的人们,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与血泪?世事沧桑,如今天堑变通途,2024年10月18日,我从菏泽牡丹机场出发,踏上了萦绕于心近二十年的寻访之旅,航程仅两小时四十分钟。从空中俯瞰,地貌从一望无垠、平坦如砥的鲁西平原,逐渐变为连绵起伏的东北大地,当黝黑发亮的黑土地、波光粼粼的松花江、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映入眼帘,我知道,哈尔滨到了。
我们走进20年前“为抗联英烈寻家”特别行动发起人之一的王玉利家中,见到了这位82岁的老人。他1943年出生在驼腰子镇,从小听着祁致中的故事长大。参加工作后,他历任哈尔滨市电信局职工、史志办主任等职,一直关心家乡的革命历史,特别是对祁致中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的研究。在感到震撼的同时,他也为烈士家乡迟迟未能确认而遗憾。2005年6月,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他致电牡丹晚报,希望通过媒体寻找祁致中将军的家乡。时任副总编辑的我当即决定与有关部门联合启动“为抗联英烈寻家”特别行动,派出记者进行深入采访调查,历时一年半,在大量查证和走访基础上,最终确认:曹县常乐集镇赵连城村祁庄为祁致中烈士的故乡,当地村民祁万荣、祁万民为其直系亲属。祁致中自此被正式收入《曹县英烈录》,英烈身份和家乡之谜得以破解。
烈士的家乡找到了,对于后续进展我也一直关注,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牵挂:一个年仅26岁就不幸牺牲的菏泽青年,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劫难之际,他有着怎样的坚定信念和战斗历程?
三 英雄城的红色记忆
作为一座英雄城市,哈尔滨的红色基因和抗联元素无处不在。仅在穿城而过的松花江畔,就有4条街道以东北抗联英烈命名: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街和一曼街。周边还分布着靖宇公园、兆麟公园、一曼公园和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尚志纪念馆、杨靖宇红军小学等……这些红色记忆,寄托着后人的怀念与敬意,也提醒人们永远铭记历史。
10月中下旬的哈尔滨,气温已明显降低,尽管街头树木依然葱茏,但地面浅水处已出现薄冰,不少人换上冬装。
2024年10月19日一早,我和王玉利来到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对日作战、条件最艰苦、历时最长的抗日武装,经历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最为惨烈、最为悲壮的14年历程。在二楼展厅的显著位置,我一眼就看到那张熟悉的祁致中将军画像,浓眉紧锁,目光深邃,英气逼人。尽管英年早逝的他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这张画像是凭战友记忆绘制的,但他的形象已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画像下方是他的简介,上面特别注明“原名祁宝堂,山东曹县人”字样,右侧则是驼腰子金矿遗址和他领导建立的七星砬子兵工厂遗址照片。一座身穿大氅、脚蹬皮靴、右手握枪、威猛果敢的抗联首长塑像伫立一旁,看形象,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
离开东北烈士纪念馆,我们来到位于太阳岛风景区内的东北抗联纪念园,远远看到一群嘶鸣的骏马仿佛从密林深处奔腾而来,让人恍若置身当年的抗日战场。这组由11匹马组成的骑兵群雕,象征着东北抗联的11路大军。冲在最前面的依然是祁致中的形象,双目圆睁,撕天怒吼,如雷霆爆发,威风凛凛。
铁血丹心,历史铭记。一个来自鲁西南贫苦农家的子弟,是如何成长为人民敬仰、威震三江的抗日英雄的?
四 黑土地的情怀
2024年10月20日上午,我和82岁的王玉利先生及其家人从哈尔滨乘坐高铁,一路向东驶向桦南。那里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打响中国农民武装抗日第一枪和东北抗联第八军、第十一军的发祥地。
高铁驶出哈尔滨,城市风貌很快被广袤的旷野取代,连绵的群山、星散的村寨、叶子凋落的树木,以及大片枯黄的玉米,从窗外急速掠过。在几处海拔较高的路段,还飘起了雪花,将原野覆盖得白茫茫一片,预示着漫长的冬日即将到来。
当天下午2点40分左右,历时3个多小时,我们顺利到达桦南东站。
桦南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长白山余脉完达山麓,因位于桦川县以南而得名。如果说哈尔滨是充满红色基因和抗联元素的英雄之城,桦南则更多的是“祁致中元素”。祁致中是桦南人心中最英勇、最睿智、最具胆识的“战神”。
在县城内的致中公园,高大的祁致中塑像巍然而立,他跨在仰天嘶鸣的骏马上,一手牵缰,一手握枪,以不可侵犯的凛然之势守护着这方热土。抗联文化主题公园里,抗联军史长廊、抗联文化碑林、英雄主题广场、主题纪念碑、主题群雕等规整有序,巧妙布局。抗战第一枪的不锈钢主雕塑两侧,是“驼腰子金矿大暴动”“土龙山农民大暴动”两座长9.18米、宽3米、高5.55米的铸铜群雕,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再现了祁致中等领导的抗日革命真实场景。桦南县博物馆里丰富的展陈和文物,全面反映了他辉煌的革命历程。桦南一中内的祁致中半身塑像,深情笃定,目光坚毅,成为对青少年最好的教育与传承。
在桦南县,祁致中的英勇事迹是大家传颂最多的革命话题,人们也以他的故事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我拜访的多位党史专家、文化学者,一说起祁致中,便滔滔不绝,似乎有谈不完的话题。而要真正讲述他的故事,还要从桦南县城出发,去20多公里外的驼腰子镇探寻。
五 风雨驼腰子
驼腰子镇位于桦南县东南部,因周围山峰形似骆驼而得名,是黑龙江省较大的金矿之一。据记载,金矿最鼎盛时期,在镇上淘金、伐木、经商及务农人数达数万之多。如此丰饶之地,引来了强盗的垂涎与掠夺。东北沦陷后,日寇占领金矿并设立金矿局,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采,不仅使黄金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工人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也更加深重。
离开桦南县城,我们驱车赶往驼腰子镇,沿途东北特有的风情让我目不暇接。田野里庄稼已经收获,金灿灿的玉米堆在地头,裸露出的黑土地,肥沃得仿佛能用手攥出油来。村落房顶高耸的烟囱、路旁停靠的大型机械,看得出这里传统中孕育着的巨变。半途中天空下起雨来,细碎的雨滴砸在车窗,平添了深秋的寒意。逶迤起伏的远山,显出了几分萧索。
汽车拐进一条山坡小道,桦南县驼腰子镇西合小学到了。这里是王玉利的母校,他在这里度过了小学时代。校长袁立君早早在门口迎接,带我们在校内参观,墙绘、展板、图书室、实物展示、课堂宣讲、户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抗联精神和祁致中英勇事迹在这里深深扎根。
随后,我们冒雨赶往位于镇中心的致中广场,远远看见一座威严庄重的祁致中半身塑像。塑像是在时任乡党委书记王星主导下,动员全乡各界捐款40多万元设计、制作而成的。2011年9月18日举行落成典礼,王玉利夫妇应邀主持,祁万民、祁春仓等烈士家人也专程从菏泽赶来参加。
细雨中,我手捧鲜花敬献烈士像前,又为他系上专门定制的红领巾,和西合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向他行礼致敬。烈士的塑像深情地凝望着远方,他是在思念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家乡,还是在回忆92年前那场气壮山河的壮烈一幕?
六 金矿上的枪声
92年前的壮烈一幕,注定载入史册。祁致中和工友在驼腰子这块土地上,面对日寇残暴压迫奋力一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离开致中广场,不远处就是驼腰子金矿遗址。王玉利先生告诉我,当年这里山清水秀,是他童年少年时期的乐园,如今早已物是人非。低垂的乌云下,两股潺潺的河流从远方山谷流淌过来,冲刷着浅浅的河床,水下砂砾、碎石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褐红色,让人想起这里曾是盛极一时的金矿,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暴动。
时间回溯到近百年前,东北在内地人眼里还是荒凉、苦寒之地,为了生存,闯关东的人们在这里垦荒、淘金、挖参、伐木,其中山东人是绝对主力。当时还叫祁宝堂的祁致中就是在少年时代流落这里的。他先是当雇农,后到驼腰子金矿当烧炭工、淘金工,和其他工友一样,艰苦劳作,忍气吞声,只为求得温饱。然而,即便这样低的要求,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也成为奢望,矿工们备受日寇压榨、剥削,生活如同人间地狱。
一天,金矿坑顶坍塌,两名矿工被砸死,祁致中和另外几名矿工也受了伤,日寇不但不予治疗、抚恤,还猖狂大骂。忍无可忍之下,他和另外6名好友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并结拜为异姓兄弟。年龄最小但有勇有谋的他认为,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蛮干,他们凑出平时积攒的金沫子买了两把手枪伺机行动。
1933年6月22日中午,祁致中等7人发起暴动,当场击毙日军7人,缴获枪支、子弹等武器。他们随即召集矿工开会,宣布武装抗日,当即又有20多人加入。这支队伍迅速撤离金矿,在大梨树沟休整,正式宣布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大家推举祁致中为首领,报号“明山队”,在依兰、桦南、勃利一带开展游击活动。从此,这支骁勇善战的队伍驰骋在白山黑水间,成为当时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七 林海深处有密营
祁致中带领的明山队打出了威风,也打出了名气,队伍下一步方向怎么走?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过去土匪、山林队的真正革命道路。
金矿起义之后,明山队又乘胜打了两次漂亮的伏击战,袭击驼腰子警察营、守备队,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土龙山农民武装抗日暴动,被编为东北民众救国军第一独立纵队,祁致中任队长,后一直在桦南、富锦、勃利、依兰、方正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其间他曾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不久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在方正县巧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并在冯仲云的建议下,正式将名字改为祁致中,取“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之意。从此,曾经的祁宝堂、祁明山,正式以祁致中的名字载入史册。
1935年再次入党的祁致中经历了数次抗日战斗,带领的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1936年5月被正式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独立师。当年秋,为应对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独立师在位于桦南、集贤、双鸭山交界处的七星砬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根据地——抗联密营。
时隔89年,2024年10月22日下午,我在桦南县作协副主席于百川的陪同下,与桦南县林业局七星林场场长金联超、副场长喻强及几名巡山队员会合后,一同驱车向密林深处驶去。
因地处国家级东北虎自然保护区,密林内树木葱茏,花草丰盛,地境幽僻,人迹罕至,平时除了巡山队员,极少有人进入。汽车沿着窄窄的水泥路越驶越深,在一个拐弯处,前面的引导车停了下来,左侧一条窄窄的小道伸向树林深处。踩着松软的枯枝落叶往上走,一抬头,我猛然惊呼起来,一座刻有“东北抗联第十一军兵工厂遗址”字样的石碑赫然在目。它静静地伫立在树丛里,傍晚的阳光细碎地撒在身上,仿佛凝固在时光里,默默地等着我到来。我俯身抚摸它,坚硬的石材看似冰冷,但穿越89年的时空,传递着炽热的历史温度。我环望四周,天地间一派寂静,突然,我眼前恍惚起来,看见一群洋溢着青春热血的抗联战士,正从密林深处向我走来……
八 一座七星峰 半部抗战史
跨越20年、行程2000多公里,我沿着英烈的足迹一路走来,在七星砬子的密林里,触摸着89年前的历史温度,我动情地流下了滚烫的眼泪。站在这里,哪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呢?!
七星砬子由7个突兀的陡峭山峰组成,山高林密,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祁致中他们在这里建立的密营,不仅具备藏身、修整、越冬等基本功能,还有兵工厂、被服厂、军政干校、后方医院等,用途广泛、部门齐全,可谓是一个个神奇的宝库。
在密林深处,除了兵工厂,我还看到了被服厂、抗联井等遗址。喻强说,前些年,他和巡山队员经常捡到当年抗联战士遗存的残缺武器,以及缝纫机头、玻璃瓶、手锯、碗等物品,全都交到纪念馆陈列。
抗战时期,桦南地区是松花江中游南岸抗日游击的核心区和主战场,七星砬子密营成了东北抗日武装较大的密营集聚区之一。同祁致中领导的第十一军一样,抗联第三、四、五、六、八军等也在这里与日伪军展开了长期、顽强的殊死搏斗,因此,有“一座七星峰,半部抗联史”之说。
抗联密营为抗战提供了有效保障,但生存状况极其艰苦,许多情况超出了人的生命极限。战士们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顽强战斗。祁致中领导兵工厂研发、制造出手枪、机枪、冲锋枪、子弹、迫击炮弹等武器,战斗力大大增强。但密营里条件极为有限,武器短缺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因为急需制造子弹和炮弹的炸药,1937年11月下旬,祁致中独自跨过黑龙江去苏联求援,结果被扣押,与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六军军长戴鸿宾关在一起。1939年5月,苏联远东军又以误会为由将三人释放,并同意赵尚志提出的帮助组建一支由过境到苏联的指战员组成的武装队伍。6月28日晚,这支队伍攻打嘉荫县乌拉嘎金矿并取得胜利,祁致中也参加了战斗。7月2日,在部队转移途中,祁致中因内部矛盾被错误处死,生命永远定格在26岁。
九 一抔黑土寄英魂
从20年前组织“为抗联英烈寻家”特别行动,到今天去烈士曾战斗、生活的地方实地采访,我心中始终有个最大的悬念,也是最大的期待:祁致中烈士的遗骸究竟在哪里?如今还能找到吗?这也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东北采访期间,我多方与祁致中烈士牺牲地、乌拉嘎金矿所在地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有关部门联系,希望能够实地探访,争取有新的进展,但多方均表示无法提供准确信息。嘉荫县老区促进会会长赵忠孝先生遗憾地告诉我,因年代久远,乌拉嘎金矿已关停多年,加上当时属于特殊情况下的突发事件,祁致中牺牲的具体位置已不可考证,况且山上已经下雪,此行只好作罢,期待以后能有机会再做努力。
即将结束在桦南县的采访,临返程前,我特意赶往桦南县烈士陵园。在陵园主纪念碑右后侧突出位置,就是由黑龙江省烈士纪念事业基金会、桦南县人民政府于1997年9月3日树立的祁致中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前,我再次敬献鲜花,鞠躬敬礼告慰英魂,并在碑座旁取了一抔带着浓烈腥味的黑土,带回家乡。
2025年1月4日,我专程赶往祁庄,将这抔带着对烈士深深缅怀和敬意的黑土,转交到祁致中将军的侄子祁万民手里,并安放在将军幼年居住过的百年老屋堂屋内他的画像前,祈愿离别家乡90多年的烈士能够魂归故里。
跨越2000多公里的采访结束了,但站在将军故居前,望着历经百年风雨、早已伤痕累累的残破老屋,和将军当年亲手种下的枣树,我又有了新念想:这座具有典型鲁西南民居风格的房屋,能承载我们对先烈的哀思吗?我们又该如何留下这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
十 百年故居换新颜
百年老屋,风雨飘摇,枣树虬枝,见证时光。抗联英烈应该魂归何处?不能让这仅有的历史遗存消失!多年来,祁致中家人及社会各界多方奔走呼吁,希望能对将军故居及时修缮,并建立纪念馆,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因多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2025年1月10日,在菏泽市二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的我,敲开了时任曹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孟令选的房门,向他介绍了祁致中故居现状,并递交了《关于宣传、弘扬祁致中烈士英勇事迹的建议》书面材料。他当即表示,会高度重视,争取尽快落实修缮事宜。
此后,曹县住建局等有关部门将故居修缮提上日程,并于5月15日召开评审会。会上提出,经鉴定,将军故居为北方传统土坯结构,已有百余年历史,房屋出现砖基风化、墙体开裂、屋椽腐朽等严重问题,属D级危房。经专家团队和设计单位实地勘察、科学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修缮方案,将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还原故居原貌,保护红色历史遗存。
7月21日,随着一阵热烈清脆的鞭炮声响彻上空,祁致中将军故居修缮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看着工人们卸下一砖一瓦,挖掘机缓缓推倒已经严重开裂的土坯墙,我倍感欣慰,相信不久之后,将军的故居将重新焕发光彩,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也将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唤醒。
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恒。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我们最不能忘怀的是烈士。这天一大早,我就早早起床,带上提前预定的鲜花,驱车50多公里赶到祁庄,祁万民、祁春仓等烈士亲属及全村共产党员早已等候在这里。在烈士画像和从桦南县取回的、寄托着烈士英魂的黑土前,我们献花致敬,相信他的忠骨已化作青山沃土,他的荣光将永载民族史册。
如今,将军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完工,纪念馆布展提上日程,我的寻访也暂告一段落。新时代新征程,相信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菏泽日报 文/潘若松 图/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