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庄寨镇庄寨村村史(八)|满夷入关江山改 云霈挂印告还乡

发布时间:2025-06-22 22:14  浏览量:13

满夷入关江山改 云霈挂印告还乡

潘自强入赘庄家之后,在继承岳父家全部资产的基础上,大显身手,生意越做越大,良田越种越多,马车大店开得十分红火,据潘氏后人讲:潘家红火时,办丧事从家门到墓地四里多地的路上踏不着外字姓的地和路,高大的门楼坐北朝南;三进三出的深宅大院,整洁豪华;四季花开不断的后花园郁郁葱葱;一箭射不到边的院落宽而广阔,东河村隅首东北一方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潘自强生有二子,长子曰:松,次子曰:梅。松无嗣,过继迁往盛店的四伯父——三元之孙为嗣,曰:云会;梅生一子曰:云霈。其出生之日起,便是全家的掌上明珠。

云霈自幼多才,聪慧好学,过目不忘,智力超群。在他童年时,一日,祖父自强公想试一下他的智力,就把他和书童二人叫来,让他们称豆腐。将一个成品豆腐包分为两半,让他们在不用盛具的情况下看谁将豆腐称出个准确数。书童急忙找出一根细绳,将豆腐拴住用秤称。拴住豆腐可以,可就是提不起来,一提就烂,怎么也称不成,急得团团转。

小云霈不慌不忙,眉头一皱,想了想,让家人从猪圈里赶出一头猪来,称了称它的重量,然后让猪把豆腐吃掉,不等猪拉屎尿,立即再称猪的重量,用第二次称的猪的重量减去第一次猪的重量,也就得出了豆腐的重量,大家无不拍手称妙。潘自强更是喜之不尽,说:“孺子可教也!”

果不其然,云霈六岁入学,十八岁就中了秀才,一帆风顺。然而正当大比之年,他突然病魔缠身,误了考场,未能如愿,成为他终生之遗憾。正当他怀才不遇,恨报国无门时,大明崇祯皇帝因国库空虚,急需银两外抵满族入侵,内压义兵造反,因而下诏:凡有秀才,举人之身者,皆可捐银优先入选赐官。云霈因其家庭富有,于是也就趁机捐了个二府州同之职。虽说只是个从六品的小官,但却是个实职,满足了他为国尽忠,为民尽力之宏愿。

他任职于濮州,负责濮、郓二州的水利之重任。他自任职之后,深入下层,勘察河道或开渠引水,或筑堤防洪,管得头头是道,条条有序。

一次大雨连绵,咆哮的会通河直接威胁着两岸几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他积极组织群众,带领水利官兵昼夜巡逻于河岸之上,衣不解带,马不卸鞍,哪里有险情就到哪里去,近月余未曾回家,确保河道畅通无险,洪峰顺利过关,深得同僚和上司的赞许,称他“修堰筑堤,岁无虚日。”由于他勤于政务,以非凡的毅力治理水利的功绩,受到明政府的褒奖,赐上马台、下马台安放在府第大门两侧以示表彰(两石一九六六年文革前尚存于庄寨北街潘云霈后裔潘月增家门口)。

到了崇祯末年,清太宗皇太极占据整个东北,大有夺取山海关进攻北京之势,国内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全国,朝中贪官污吏,无恶不作,民心大变,民不聊生,眼看大厦将倾,而又无力回天,于是他就辞官回乡,从事农桑,奉老教子。

庄家桥的庄长庄雅老员外,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便推荐表侄潘云霈接任庄长之职。庄长并不是什么级别的官位,是村中有威望,能给村人解决问题、出头露面之人,一般由村中有财有势头面人物担当。潘云霈成为庄长,凭着他的威望和能力,应付上头差事,解决邻里纠纷,倒也得心应手。

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过来,杀官府、惩恶霸,很受贫苦农民的欢迎。特别是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税”之口号,更是得到他们的支持,纷纷参加起义军,从地主老财们手中夺回土地。

在这一时期,庄家桥的几家财主也受到极大冲击,周围的一些佃户村纷纷脱离,家中的财产也被起义军充作军费征去,元气大伤。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经起义军之害,潘云霈、庄雅、韩启英等财主们仍不失富裕之家。1644年4月,清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梅山。清顺治帝迁都北京即位。后来清廷多次请潘云霈出山,他都以“一臣不事二主”之理念,用体衰多病之借口,予以拒绝,其膝下有四子:彬、彩、彭、锦。

请继续看曹县庄寨镇庄寨村村史(九)|首筑村寨防强盗 义士出山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