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师竟是美国海军间谍,潜伏多年,被宋丹丹前公公一把揪出

发布时间:2025-09-10 11:44  浏览量: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教育领域急需人才引进,外语教师成为紧缺资源。一对美国夫妇李克和李又安以学者身份进入清华大学,表面教授英语,实际执行海军情报任务,潜伏收集情报长达数年。

这一事件暴露后,牵涉清华学生英若诚的积极参与,他正是知名演员宋丹丹的前公公。英若诚的举动体现了知识分子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

李克原名艾伦·瑞克特,生于美国华盛顿,家庭平凡。二战期间加入海军,担任日语翻译官,战后保留预备役军籍。他的妻子李又安同样在海军情报部门工作,两人相识于军中,共同学习汉语。

1948年,他们获得富布赖特奖学金,来华留学。李克进入清华大学,李又安赴燕京大学。两人利用奖学金掩护,在清华外语系任教,每月领取150美元资助,远高于本土教授薪资。

李克夫妇在清华迅速融入环境,教授英语和美国文学,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他们借此机会接触师生,探听社会动态。

清华作为重点高校,聚集众多知识分子,李克夫妇针对有留学背景的学生下手,试图影响思想并获取情报。他们的活动看似促进中美友谊,实则服务美国海军需求,将观察到的中国社会变动、经济数据和学术信息汇总,定期传递至美国大使馆。

英若诚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赫舍里氏家族。祖父英敛之创办《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祖母出自爱新觉罗氏。父亲英千里为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赴台。

英若诚由母亲抚养,在清华外国语言文学系就读,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精通多国语言。他对文学和戏剧情有独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李克夫妇注意到英若诚的留学经历,主动接近,邀请他参加聚会。英若诚在接触中察觉异常,李克夫妇谈话中常流露对新中国制度的轻蔑,试图灌输西方观念。

这与他们的教师身份不符,英若诚警觉上报校方。国家安全部门正调查李克夫妇,英若诚的线索成为突破口。部门安排他继续接触,搜集证据。

英若诚接受任务,假装亲美,频繁参与李克夫妇活动。他记录谈话细节,观察传递情报方式。李克夫妇通过信件和秘密联络点发送信息,内容涉及北京政局和学术界动向。英若诚的配合持续九个月,部门积累铁证,包括情报笔记和联络记录。

1951年7月25日,李克夫妇在清华被捕。起初否认罪行,声称仅为学术交流。面对证据,他们承认受海军指派,任务是为美国提供中国情报。李克夫妇被判监禁,李克六年,李又安四年。在狱中接受改造,学习中国政策和劳动技能。

1955年,中美关系考虑下,李克夫妇提前释放,被驱逐出境。回美后,他们遭遇社会排斥,难以就业。美国媒体期望他们谴责中国,他们却公开道歉,承认间谍行为错误。

李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无薪助教,后转为正式教授,研究中国文化。李又安在马里兰大学教书。两人出版回忆录,描述在华经历。

英若诚回归文艺生涯,继续话剧创作和表演。1953年出演《龙须沟》,随后参演《骆驼祥子》、《茶馆》、《关汉卿》等经典作品。他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和多部中外文学,推动文化交流。

1987年,他在电影《末代皇帝》中饰演劳改营长,获国际认可。1980年代升任文化部副部长,接待英国王妃戴安娜,讨论中英合作。

英若诚一生低调,从不张扬情报工作。他的自传中简述此事,强调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忠诚。

2003年12月27日,英若诚因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他的儿子英达成为导演,与宋丹丹结婚后离婚。英若诚的事迹在身后逐步公开,彰显爱国情怀。

这一事件反映出新中国早期反间谍工作的成效。李克夫妇的潜伏虽精心,但群众警惕性高,国家安全体系严密。英若诚作为普通学生,发挥关键作用,体现了人民力量在维护主权中的重要性。类似案例提醒,间谍活动常伪装成友好交流,需保持警觉。

英若诚的多重身份融合成独特人生。他在舞台上塑造角色,在现实中守护国家。这种双重贡献,体现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他的故事激励后人,在平凡岗位上贡献力量。

李克夫妇回国后转向学术,参与中美交流。1983年和1986年访华,出席会议。这转变源于狱中改造的影响,他们承认错误,放弃间谍路径。事件结局显示,中国处理间谍案注重教育而非单纯惩罚。

英若诚逝世后,其事迹渐为人知。家族教育传统延续,强调责任与奉献。他的故事,成为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