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技法: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渲染
发布时间:2025-09-10 07:06 浏览量:1
一、什么是环境渲染?
环境渲染,是指作者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以此来营造特定的氛围,暗示人物的命运,烘托人物的心理,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它绝非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文章中不可或缺的“空气”与“土壤”。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情感流淌的河床。成功的环境渲染,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更深切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深刻主题。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归根结底是为了写人、写情、写意。
环境渲染的妙处在于:
1.烘托人物心情:人物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外界环境来外化。心情好时,阳光明媚;心情差时,阴雨连绵。环境成为人物情感的“镜子”和“放大器”。
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故事开篇的环境描写,能立刻为全文定下或欢快、或紧张、或悲凉的感情基调,将读者迅速带入情境。
3.推动情节发展:环境的变化可以成为情节转折的催化剂。一场暴雨、一场大雪、一阵狂风,都可能改变事件的走向,影响人物的命运。
4.暗示人物命运,深化文章主题:特定的环境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可以暗示人物的结局或折射深刻的社会背景,使主题表达更加含蓄而有力。
二、技法点拨:从课本中学习环境渲染
我们的课本中充满了环境渲染的智慧:
1.《故乡》鲁迅
原文例析:“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用分析:开篇即用“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一系列冷色调、低情绪的词语,描绘出一幅萧条、破败、毫无生机的江南农村图景。这环境不仅真实,更渲染了一种悲凉、沉寂的气氛,奠定了全文感伤的感情基调,同时它也象征着当时中国农村的衰败和封建社会的没落,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苦。
2.《骆驼祥子》老舍
原文例析:“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作用分析:这段对酷暑的极致描绘,渲染了天气极度闷热、令人窒息的环境氛围。这不仅是祥子拉车时痛苦的物理背景,更烘托了他内心在生活重压下的烦躁、憋闷与绝望。环境与人物的感受高度统一,极具感染力。
3.《孤独之旅》曹文轩
原文例析:“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作用分析:作者极力渲染暴风雨来临前后的恐怖与狂暴。这无比恶劣、令人恐惧的自然环境,是杜小康“孤独之旅”上最大的考验。正是通过对抗这样的环境,他才完成了从恐慌、脆弱到勇敢、坚强的成长蜕变。环境在这里是推动情节发展、促成人物成长的关键力量。
4.《湖心亭看雪》张岱
原文例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用分析:此段环境描写堪称白描渲染的典范。作者用“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极力渲染了雪后西湖天地茫茫、万籁俱寂、辽阔空灵的意境。在这浩大、纯净、冰冷的背景中,人的存在感被无限缩小,从而烘托出作者内心孤高自许、遗世独立的文人情怀和淡淡的故国之思、人生渺茫之感。
5.《驿路梨花》彭荆风
原文例析:“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作用分析: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清新生动。“新月”“淡淡的月光”“梨树林”“飘落的花瓣”,渲染了一种优美、宁静、祥和的夜晚氛围。这诗情画意的环境,与后文发现的温暖小屋和即将出场的美好人物相得益彰,暗示了这是一个充满温暖与善意的故事,环境的美与心灵的美和谐统一,共同深化了文章主题。
三、佳作再现
范文一:《雨夜》
(总评:文章通篇以“雨”这一环境要素为核心,环境渲染与人物心理、情节发展紧密结合,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傍晚时分,天色陡然沉了下来,像一口倒扣的铁锅,压得人喘不过气。远处的云层翻滚着,传来闷雷的低吼,仿佛一头被囚禁的巨兽在咆哮。风先到了,粗暴地摇晃着路边的梧桐树,树叶发出哗啦啦的尖叫声,像是在发出警告。(批注:雨前环境渲染。用“倒扣的铁锅”“闷雷”“咆哮的巨兽”等比喻,从视觉和听觉上极力渲染暴雨来临前的压抑、紧张和恐怖气氛,为故事奠定了不安的基调,也烘托了“我”独自在家的恐惧心理。)
我蜷在沙发上,心里一阵阵发紧。爸妈今晚加班,这座原本熟悉的房子,在这样天气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空旷和陌生。
终于,雨点砸了下来。起初是试探性的“啪嗒”声,紧接着,雨声瞬间连成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雨鞭疯狂地抽打着玻璃窗,整个世界仿佛被淹没在无边的水幕之中。路灯的光晕在雨水中模糊成一团团昏黄而颤抖的鬼影。(批注:雨中环境渲染。动词“砸”“抽打”和比喻“震耳欲聋的轰鸣”“水幕”“鬼影”,将暴雨的狂暴具象化,将环境的恐怖感推向极致,同时也将“我”内心的恐惧渲染到最高点。)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而沉重的敲门声,竟然穿透了雨幕,清晰地传了进来!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是谁?爸妈有钥匙,不会敲门。坏人?新闻里各种可怕的画面瞬间涌入脑海。我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挪到猫眼前,胆战心惊地向外望去——
猫眼被雨水模糊了,只能看到一个高大的、浑身湿透的轮廓,水珠正从他湿漉漉的头发和衣角成串地滴落,在脚下汇成一小滩水。他抬手抹了一把脸,又敲了敲门。(批注:通过猫眼视角进行环境与人物结合的特写渲染。“模糊的猫眼”“湿透的轮廓”“成串滴落的水珠”,既延续了雨的环境,又给来人的身份蒙上了一层神秘和不确定感,悬念感和紧张感倍增。)
“小宇,是我,王叔叔!你爸的同事!你爸妈不放心,让我顺路来看看你!”门外的人大声喊道,声音被雨声撕扯得有些变形。
王叔叔?我依稀记得这个总是笑呵呵的邻居。犹豫再三,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条门缝。
一股冰冷的湿气扑面而来。他确实是我见过的王叔叔,但此刻他无比狼狈:雨水从他紧贴额头的发梢不断流下,顺着脸颊淌进脖领,蓝色的工装完全湿透,颜色深一块浅一块地紧裹在身上,像个落汤鸡。可他看到我,却咧开嘴笑了起来,那笑容在湿漉漉的脸上显得格外温暖。(批注:人物与环境结合的特写渲染。对王叔叔“落汤鸡”般狼狈外形的细致描绘,是环境(暴雨)作用于人物的直接证明。但这狼狈的形象与他“温暖的笑容”形成巨大反差,环境的“冷”与人的“暖”形成对比,为后文的情感升华做足铺垫。)
“没事就好!这雨太大了,怕你害怕!给你带了点吃的,快拿进去!”他把一个用塑料袋层层包裹、却依然干燥温暖的饭盒塞到我手里,转身就又冲进了那片白茫茫的雨幕中。
我捧着那温热的饭盒站在门口,看着那个高大的背影在暴雨中渐渐模糊,最终消失。窗外的雨依然狂暴,但那令人恐惧的轰鸣声,此刻听来,却仿佛变成了雄壮的交响乐。(批注:环境感受的转折与升华。雨的环境未变,但“我”对雨声的感受却从“恐怖轰鸣”变为“雄壮交响乐”。这是因为人物的行为改变了“我”的心境,环境渲染成功地为烘托人物、表达主题服务——爱能驱散恐惧,温暖可以战胜寒冷的暴雨。)
那个雨夜,很冷。但那份来自陌生邻居的善意,却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全。
范文二:《考场窗外》
(总评:文章将大部分笔墨集中于对考场窗外一棵老桐树的描绘,通过对其在不同考试阶段状态的渲染,来外化“我”的内心变化,环境与心境高度融合。)
六月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在白花花的试卷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油墨的味道和无声的紧张,只能听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如同春蚕啃食桑叶,急促而密集。(批注:考场内部环境渲染。从视觉(阳光、试卷)、嗅觉(油墨味)、听觉(沙沙声)多角度描写,渲染了考场内部安静、严肃、令人窒息的气氛,为下文“我”望向窗外寻求舒缓做铺垫。)
我被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困住了,思绪像一团乱麻。焦躁之下,我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投向了窗外。
窗外,有一棵沉默的老梧桐树。它粗壮的枝干苍劲有力,巨大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阳光在层层叠叠的叶片上跳跃,将它们染成深浅不一的绿,仿佛每片叶子都有一个生命在流动。一阵微风吹过,树叶轻轻摇曳,发出温柔的“哗哗”声,像远方的海潮,又像母亲的低语。(批注:第一次窗外环境渲染。描写老梧桐的生机与美感,“绿色的巨伞”“生命在流动”“温柔的哗哗声”,与考场内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为“我”焦躁的内心提供了一个舒缓、宁静的出口,烘托了“我”此刻渴望放松的心情。)
这温柔的“哗哗”声,奇异地抚平了我心中的毛躁。我深吸一口气,仿佛将那清新的绿意也吸进了肺里,重新低下头,审题、演算……思路竟豁然开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试卷上的题目被一一攻克。当我再次遇到瓶颈,感到些许疲惫时,我第二次望向我的“老朋友”。
此时,天色微暗,起了风。老梧桐的枝叶不再是轻柔地摇曳,而是开始剧烈地舞动起来。深绿色的叶面翻出银白色的背,整棵树仿佛沸腾了起来,发出更加激昂的“哗哗”声,像是在为我鼓劲加油。(批注:第二次窗外环境渲染。环境发生变化,“风起”“枝叶剧烈舞动”“激昂的哗哗声”,环境的力度加强。此处的渲染不再是舒缓,而是激励。树被“我”情感投射为“鼓劲加油”的朋友,烘托了“我”克服困难、昂扬奋斗的内心状态。)
我被这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感染了,倦意一扫而空,再次投入战斗。
交卷铃响起前五分钟,我终于完成了所有题目。心满意足地,我最后望了一眼窗外。
风停了,夕阳的余晖为老梧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它恢复了宁静,安然地伫立在那里,每一片叶子都沐浴在金光中,显得庄重而慈祥。它静静地望着我,仿佛一位长者,对完成了使命的战士投以赞许的目光。(批注:第三次窗外环境渲染。环境变得温暖、宁静、庄重。“温暖的金边”“庄重而慈祥”,此时的渲染充满了解脱、成就感和淡淡的喜悦。环境完全成为“我”内心情感的镜像,物我合一。)
我忽然明白,它不仅是窗外的一棵树,更是我这场战斗的见证者和陪伴者。它用它不同的姿态和语言,默默地安抚我、鼓励我、祝贺我。
窗内的考场,是无声的战场;窗外的世界,是无声的港湾。而连接这两者的,是那份沉淀在心底的宁静与力量。(批注:结尾点题升华。将“窗内”与“窗外”的环境进行对比总结,并揭示其对于“我”的不同意义,点明环境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心理、陪伴人物成长的核心作用。)
四、中考真题
【2025河南中考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材料,作文。
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严肃认真的老师,也曾是活泼好奇的学生;温柔体贴的妈妈,也可能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坚强能干的爸爸,也可能有脆弱孤独的时候;看似不起眼的同学,也可能自有其过人之处……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多重责任,有他们的性情爱好、喜怒哀乐,会变化,会成长。关注他人,用心体察,人与人之间就可能多一份理解、包容、尊重和欣赏。
请以“我看到了你(他/她)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600字左右;⑤文中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一: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深夜十一点,我被渴醒。推开房门,却见书房的灯还亮着。透过门缝,我看见父亲伏案的背影——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他。
(批注:深夜环境设定,寂静氛围自然烘托出孤独感,为下文发现父亲另一面做铺垫。)
橘黄的台灯将他花白的头发染成金色,眼镜滑到鼻尖,他却无暇去推。书桌上散落着厚厚的图纸,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正在缓慢旋转。他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快速敲击键盘,那专注的神情让我想起解数学题时的自己。
窗外忽然下起雨来,淅淅沥沥的雨声敲打着玻璃。父亲起身关窗,动作轻缓,像是怕惊醒什么。转身时,他揉了揉酸痛的腰背,那个总是挺得笔直的背影,此刻竟显出几分佝偻。雨幕中的城市灯火朦胧,映照着他疲惫的侧脸。
(批注:夜雨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父亲工作的辛劳,又暗示人物内心的柔软面。)
我悄悄退回房间,却再也无法入睡。记忆中的父亲总是雷厉风行——会议上侃侃而谈,运动场上生龙活虎,教训我时中气十足。我曾以为他就是这般钢铁铸就的人,从未想过他也会疲惫,也会在深夜里独自承受压力。
清晨六点,我被厨房的声响唤醒。父亲正在准备早餐,哼着走调的歌谣。“醒了?快去洗漱,今天有你爱吃的煎饼果子。”他神采奕奕,仿佛昨夜那个疲惫的身影只是我的幻觉。阳光透过窗帘缝隙,在他周身镀上金边。
(批注:晨光的环境描写,与昨夜雨景形成对比,暗示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状态转换。)
直到看见他端盘子时微微颤抖的手,我才确信昨夜不是梦。那一刻,无数记忆碎片奔涌而来:他轻描淡写说“加班没事”时的黑眼圈,他推掉应酬回家辅导我功课时的坚持,他默默承担家庭重担却从不抱怨的从容。
原来,每个无所不能的父亲,都曾在深夜里独自舔舐伤口;每个看似坚强的背影,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柔软。那个雨夜,我看见了父亲的另一面——不是超人,只是一个竭尽全力爱着家人的普通人。
雨过天晴,朝阳初升。父亲系着滑稽的卡通围裙在厨房忙碌,阳光洒满房间。而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成长,是学会看见那些藏在坚强背后的柔软,并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他的力量。
范文二:我看到了她的温柔
九年级开学第一天,新来的语文老师就给我们下了马威:“我的课,不许迟到,不许抄袭,不许敷衍!”同学们私下叫她“铁娘子”,我也对她敬而远之。直到那个暴雨的傍晚。
(批注:开学场景的常规描写,为后文反差做铺垫,形成欲扬先抑的效果。)
那天放学时突降暴雨,豆大的雨点砸在窗上噼啪作响。我没带伞,只好在教学楼门口徘徊。天色渐暗,雨势丝毫不减。正当我准备冒雨冲刺时,一把素雅的油纸伞撑在头顶。
“去哪?我送你。”是“铁娘子”。我僵在原地,不知该接受还是拒绝。她不由分说把我拉进伞下:“磨蹭什么,等着感冒吗?”
雨幕中的世界变得模糊,唯有伞下这片小小天地清晰可辨。我偷偷打量她——总是盘得一丝不苟的发髻散落了几缕,沾了雨水的睫毛格外纤长。她小心地将伞倾向我这边,自己的右肩却淋湿了一大片。
(批注:暴雨环境的渲染,创造出亲密空间,迫使人物产生交集,为展现另一面提供契机。)
“老师,您肩膀湿了……”
“没事,你靠中间些,别淋着。”
路过积水处时,她自然地拉住我的手腕:“小心水坑。”那只在课堂上写下凌厉板书的手,此刻温暖而轻柔。我们一路沉默,只有雨声淅沥。到她家小区门口时,我惊讶地发现门卫大爷笑着打招呼:“李老师,又送学生回来啦?”
“又?”我忍不住问。
她莞尔一笑:“这有什么,老师应该的。”
那一刻,我突然看见了她——不是讲台上那个严厉的“铁娘子”,而是一个会为学生撑伞、会温柔叮嘱、会被雨水打湿肩膀的普通人。雨渐渐小了,天边出现一道彩虹。她送我到家门口,转身离去时,我看见她湿透的右肩在夕阳下闪着微光。
(批注:雨后彩虹的环境描写,象征人物关系的转变与情感升华。)
后来才知道,那把油纸伞是她父亲留下的遗物,她从不轻易借人。也才知道,那个暴雨的傍晚,她本可以直接去幼儿园接自己的孩子,却选择先送一个“怕老师”的学生回家。
从此每堂语文课,我都能看见她严厉背后的温柔——批改作文时细致的眉批,同学生病时关切的问候,讲到动情处微红的眼眶。原来最深的温柔,往往藏在最坚硬的外壳之下;而真正的看见,需要一场雨,需要一把倾斜的伞,需要一颗愿意理解的心。
雨过天晴,彩虹当空。而我知道,有些温柔就像雨后的泥土,看似平凡,却滋养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