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二〇二五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5-05-22 08:10 浏览量:3
山东菏泽二〇二五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6分)
以丹青笔法,为奔腾的中国赋色,可以是横空出世的“神话红”,也可以是颠覆认知的“科技蓝”,还可以是灵动飘逸的“山水绿”,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任务。
任务一:“神话红”
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出圈,它饱蘸古典神话的浓墨,书写中国叙事特色的一抹红。
当哪吒这个“混世魔王”挺起脊梁说出“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时,他振聋发聩的宣言已然挣脱命运锁链,在天雷劫的业火中萃炼出钢筋铁骨。而敖丙从肩负全族宿命的冰霜龙太子,到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为挚友擎起大旗,恰好验证了那句剖白:“你也是我唯一的朋友。”这份“披坚立场”的肝胆相照,在漫天仙雨中浇筑成永不褪色的情谊丰碑。动态水墨的晕染效果让“蛟龙入海”的传说既保留古典意境,又充满未来感。
影片通过极具东方美学意境的叙事手法,将成长蜕变喻作“仙露琼浆般温润滋养”。过程既萃炼出锋芒毕露的少年锐气,又珍藏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成长欢愉。毫无保留的母爱,化作少年直面世界的磅礴底气,如同暗夜星辰指引着逆流而上的航船。整部作品既是对经典神话的重购,更是对青春成长本质的诗意诠释——真正的英雄主义,始于打破偏见桎梏的勇气,终于守护纯粹情谊的赤诚。那些竭诚相待的世故算计,在少年们以血为墨、以骨为笔写就的命运契约前,不值一提。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饱蘸(zhàn) 脊(jǐ)梁 锁链 萃炼
B. 擎(qíng)起 剖(pōu)白 唯一 浇筑
C. 琼(qióng)浆 锋芒毕露(lù) 磅礴 重购
D. 契(qì)约 桎楛(gù) 纯粹 诠释
(2)文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肝胆相照 B. 锋芒毕露 C. 忍俊不禁 D. 竭诚相待
(3)仿照画线句的句式与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原句: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
仿句:
【答案】(1)B (2)D
(3)示例1:“若长夜无光,我便点燃一簇火;若群山阻隔,我便劈开一道川。
示例2:若长夜无尽,我便燃起星光万点;若命运不公,我便重写岁月篇章。(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任务二:“科技蓝”
2. 阅读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深度求索”在全球掀起一场科技风暴,这只蓝色小鲸鱼在大数据海洋里成为智慧的领航者,从医疗、教育到科技、传媒,AI大模型走入各行各业。然而——
“AI竟然杜撰了《小石潭记》里没有的段落。”
“AI写的文献综述里,有一堆原文里找不到的内容。”
……
大家用多了之后却发现,AI能说会道,却也会胡说八道。这种现象就是“AI幻觉”,即AI生成的内容表面看上去虽合理、有逻辑,①但存在一些错误的、虚构的内容和引用,它们与真实信息交织在一起,使人难分辨。②随着AI“进军”的领域越来越多,使“幻觉”问题已经超越了调侃取乐的范畴,需要被严肃看待。生成式AI就像是一个沉浸在语料库海洋学习说话的学习者,它不是在检索答案,而是预测最合理的词应该是什么。③尽管它不理解问题,却总能通过统计规律给出看似合理的输出。
创造力和幻觉是AI的一体两面,与其期待用巧妙方法彻底消除大语言模型的幻觉,不如学会与之共处,选择更明智的使用方式。例如,别问太模糊或误导性问题,为AI提供更准确信息源等。④最重要的是,我们须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对AI答案持谨慎怀疑态度,构建自己的认知“防火墙”。
语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3. 请给下列句子排序
春节前后,全球科技创新的顶流当属DeepSeek。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横空出世的国产大模型为我们
①顶尖创新成果,离不开顶尖人才的灵光乍现,
②DeepSeek之所以让人震撼,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创新路径的刻板印象。
③继续“深度求索”,向着无人区,向着星辰大海!
④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创新模式、路径的生动样本。
⑤在这样一个时刻,DeepSeek这个名字也仿佛一个隐喻,提醒和激励我们,
⑥但日常生活和普通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也不容忽视。
A. ④②①⑥⑤③ B. ④①⑤③②⑥ C. ④⑤②①⑥③ D. ②④①⑥⑤③
【答案】A
4. 小历的朋友想了解“济南二安”,小历便用AI生成了一张李清照明信片赠送给朋友。请你仿照小历的指令,向AI再下达一则指令,让其生成一张辛弃疾明信片。
指令明信片绘制一张李清照明信片。画面中一位少女在夕阳下荡舟藕花丛,栖息在水边的鸡鹭扑棱着翅膀飞向天际,画面温暖而柔和。在画面合适位置呈现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指令:绘制一张辛弃疾明信片。
【答案】示例:画面中一位将军在苍茫暮色中倚剑遥望破碎山河,战马在残阳中昂首嘶鸣,画面悲壮而冷峻。在画面合适位置呈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
5. 阅读就是实现深度思考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老舍的《骆驼祥子》富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祥子曾经的拼力奋斗与后来的自甘堕落对比鲜明,使作品充满悲剧意味。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得知自己丧失了战斗能力的真实病情后,来到古老的郊区公园,经过动摇、绝望等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战胜了自我。
C. 《昆虫记》不仅记述了有关昆虫的知识,还以人性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体现了法布尔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D. 《水浒传》中,怒杀西门庆、醉打镇关西、大闹飞云浦等情节,体现了武松恩仇必报的性格特点。
【答案】D
6. 孔子云:“智者无忧、勇者无惧,仁者无敌”,而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往往是他们身上不只展露了一种特质,请从下列文学作品中人物中三选一,结合具体事件,按照示例来分析。
人物:①孙悟空《西游记》 ②彭德怀《红星照耀中国》 ③杜少卿《儒林外史》
示例:我认为_______是_______和_________(选填“智/勇/仁”)的化身,你看他。
【答案】 ①. 示例:我认为孙悟空 ②. 是智 ③. 和勇的化身 ④. 你看他大闹天宫时,凭借智慧和勇气与天兵天将对抗,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敢。
任务三:“山水绿”
7. 青山不老,绿水常存。古人妙笔蘸青绿之色入诗,呈现山川草木的鲜活与诗意。请根据语境,补全诗句。
①“,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青山绿水牵动诗人的思绪万千;“岱宗夫如何?②”(杜甫《望岳》),青色延绵不绝,尽显雄伟壮阔;“春冬之时,③,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色彩交织中,更添生动与和谐;“④,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使画面更加丰富。
小刚擅长绘画,在学习之余,他画了一幅画——清澈的水面上,有荷花,有船,他想在上面题两句诗词,比如“⑤,”就不错。
【答案】 ①. 客路青山外 ②. 齐鲁青未了 ③. 则素湍绿潭 ④. 鸟下绿芜秦苑夕 ⑤. (示例1)兴尽晚回舟 ⑥. 误入藕花深处 (示例2)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示例3)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44分)
(一)(5分)
阅读苏轼的《临江仙》,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饮东坡”写词人因夜饮而晚归,“醒复醉”与“仿佛”极为传神地刻画出词人纵情豪饮之态。
B. “夜阑风静縠纹平”一语双关,既是夜深风住后的水面平静,也表现词人此刻的心境转向平静。
C. 下阕写一叶扁舟,随江漂流,度此余生,表现了词人政治失意后的痛苦和隐逸避世的消极心态。
D. 全词将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
9. 词的上阕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一种手法,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答案】8. C 9. 示例一:以声衬静。上阕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以有声衬无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示例二: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震耳,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示例三: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震耳,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岘亭记
(清)姚鼐
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
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①,杂树生焉。方公观察历城,一日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乃大喜,稍易治②其巅作小亭,暇则坐其上。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
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③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
[注]①阜:土山。②易治:修整、整治。③燕赏:玩赏。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与《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句式相同。
B. “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的“悉”,均译为“都”。
C. “为吏民敬爱”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为”,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D. “兹足以贻后人矣”与成语“贻笑大方”中的“贻”,都是“遗留”的意思。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官舍多位于钟山西南,但因围墙遮挡,难以观赏钟山景色。
B. 金陵官舍中的布政司署瞻园却因不能看见钟山而最负盛名。
C. 方公在巡道署东北废地建亭,是因登阜后意外发现钟山全景。
D. 岘亭得名源于方公巧妙组合“见山”二字,暗含登高远眺之意。
1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寒暑A阴霁B山林C云物D其状E万变F皆为G兹亭所有
13.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
【文言知识资料卡】兹:本义指草木生长茂盛。引申义主要有:①指示代词,作“此、这”解;②时间指代,表示“现在、此时”。14. 小语和小文一起研讨上面的文章。
小语:我发现作者用了对比手法来写岘亭的优胜之处。一处是将岘亭和“诸官舍”的位置进行对比,其他官舍都不能见钟山之胜,岘亭却恰到好处地一览钟山胜景。突出岘亭位置的恰到好处。还有一处对比,你发现了吗?说说你的理解。
小文:①
小文:看了这篇文章后,我也有个发现: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跟这一篇《岘亭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都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醉翁亭记》通过描写滁人游、众宾欢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太守治理有方,能与民同乐。你能说说《岘亭记》中的侧面烘托吗?
小语:②
【答案】10. C 11. B
12. BDF 13. 钟山在此城的美景,仿佛专为这座亭子而存在(设置)。
14. ①. 还有一处是将作者建造岘亭时“据地极小”“力不劳,用不费”,却能“冠一郭官舍之胜”进行对比;既赞美了岘亭的优胜,也表达了作者对方公行事、人品等极力首肯、赞美之情。 ②. 《岘亭记》通过写方公在金陵几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侧面表现方公的清廉正直、勤勉治理。
(三)(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地小城被认为是落后的代名词,是“土”的象征。与之相对应的大城市,则聚集了各种各样的“潮”元素,被认为是时尚的引领、文明的先导。然而,近年来情况悄然发生着变化。社交媒体上,很多小城青年开始大方地推介自己的家乡,曾经的“土”如今被视作特色,具备了更多吸引力。这些变化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②扎堆“炫家乡”的背后是小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从高速公路县县通、农村公路村村通,到城市道路拓宽、棚户区得到改造;从休闲广场星罗棋布、运动场馆一应俱全,到网络宽带遍布城乡、快递运输全面覆盖……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许多小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部分小城市的基础配套不逊色于大城市,这增强了小城青年们“炫家乡”的底气。
③扎堆“炫家乡”的背后是“土”与“潮”的辩证统一。小城市曾经的“土”,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等原因叠加所致。今天,地上的交通网、无形的互联网极大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小城市曾经的“土”已不再绝对。相反,很多时候,与某些大城市的千城一面相比,小城市的地域特色成了一种“潮”。山东淄博的烧烤、甘肃天水的麻辣烫、贵州榕江的“村超”……这些小城的走红,实则是地方特色由“土”转“潮”的生动案例,是年轻人认可、接纳并推崇地域特色文化的表现。
④扎堆“炫家乡”的背后是当代青年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古往今来,人们对家乡往往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宣传家乡也有着天然的热情。萧红的家乡呼兰“秋天最可爱”;郁达夫心中的富阳“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有时候过一个沙洲”……文人雅士用的是饱含深情的笔墨,当代青年采用的则是拍视频、做直播等方式。在他们的镜头里,家乡的山水、文化、风俗、饮食等都寄托着情感,都是最可爱的存在。为家乡“打call”,让家乡的人、景、美吸引更多人,以流量留住人们的关注,本身就是在为家乡发展积蓄能量。
⑤越来越多生于兹、长于兹的年轻人主动抓住机会,让家乡被更多人知晓。谈论家乡小城并不是一个令人羞赧的话题,相反,它可以成为自信的来源、流量的保证,这样,更多小城的喜乐故事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欣欣向荣的发展蓝图也会就此铺展开来。
(摘编自《当年轻人“炫家乡”成为一种新时尚》,有删改)
【材料二】
“洄游”青年是总结归纳大城市青年返乡的特点后一个社会学概念,认为返乡的年轻人就像“洄游”的鱼群一样,在另外一个环境中经历成长的特定阶段后,选择回到家乡继续生活工作,因而借用生物学上的“洄游”现象来描述城镇化背景下青年返乡的迁移性成长经历。当前,“洄游”青年正活跃在中国大地上的千村万寨中,他们既具有一定的职业经验和社会关系网络,又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今日之“洄游”青年多是自主选择回到农村,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扎根乡村发展的决心也更大。
(摘编自《“洄游”青年的时代特征》,有删改)
【材料三】
①据报道,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美好之外也有隐忧,“回不去的家乡,到不了的远方”,一些返乡青年想要在乡村扎根下来,还需跨过几道现实的藩篱。
②尽管近年来地方政府密集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然而,配套弱、融资难、用工难,仍是不时出现的“拦路虎”。在个别地方,政策落地不精细,基层落实有困难,“最后一公里”难打通。返乡创业的资源困境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③不少青年凭着一腔热血回到乡村,面对广阔天地,知识在实践检验中暴露出短板,比如理论与实践存在鸿沟,对农村文旅、农业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面对未知,身处乡村的他们,常常会有恐慌、焦虑乃至放弃的念头。
④一些青年担心,曾经唱着“好男儿志在四方”走向城市,如今回到乡村,很容易被解读为职场失意后的逃离、不敢搏击后的躺平。由此不被他人理解,难以自我悦纳,成了部分青年难以卸下的心理包袱。
(摘编自《青年返乡的“留”量密码》,有删改)
15.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第③段加点词“极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当前谈及家乡小城并不会令人羞赧,而可以成为自信的来源、流量的保证。
C. “洄游”青年指返乡的年轻人就像“洄游”的鱼群,属于生物学概念。
D. 到2025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的数量累计将超过1500万人。
16. 根据【材料一】,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7. “议论要言之有据”,下面文段放入【材料一】哪一段合适?请阐述理由。
“白菜GG”林万华,是一位从漳州走出的大学生。她热爱着家乡漳州云霄的风土人情,通过一条条真诚而不加修饰的视频,热情地向网友们介绍家乡特产。家乡优质农副产品被她“挑”进更广阔的“云端市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年轻人在家乡这片热土上的价值和力量。
放入第_______段,理由:
【答案】15. C 16. ①扎堆“炫家乡”的背后是小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②年轻人主动抓住机会,炫家乡。③对比论证
17. ①. 放入第④段 ②. 理由:该文段通过描述“白菜GG”林万华通过视频介绍家乡特产,并将家乡产品推向市场,展示了青年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实际行动。这与材料一第④段中强调的当代青年对家乡的情感认同,以及他们通过宣传家乡、为家乡发展积蓄能量的行为相一致。因此,该文段适合放入第④段,以进一步丰富和支撑该段的主题。(大意正确即可)
(四)(15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岱顶的星光
张金凤
①这是泰山之巅的夜晚。泰山之行,看日出之外,我更期待观赏星斗满布的岱顶夜色。
②岱顶的夜晚热闹得如天上的街市。预告说夜里气温会骤降,但人们似乎并不在意,露天张罗铺盖,要“天当被、地当床”地在泰山之巅等待日出。
③我沿着石阶,来到“唐摩崖”前。石刻是泰山的雄浑历史,凡有石头处定有石刻显现,有洋洋千言的巨制,也有盈盈方寸的小品。大观峰上削崖为碑,刻满历代书法。“壁立万仞”“与国同安”“置身霄汉”,字体硕大而鲜亮,夜色里依旧轩昂。
④我是来寻找“星辰可摘”的。我研究天文的朋友数年前在岱顶用了三天时间拍到一张星图。那是以“星辰可摘”石刻为近景构图拍摄的,“星”星辉映,饶有趣味。我想找到这个石刻,以它为参照看星空,但盘桓好久也没见到,只好请教一旁租衣服的中年男子。那人得意地拿起照灯,把一束强光打在碑刻密集的山体角落,一块调皮的石头向外歪了一点,中下部分就是“星辰可摘”四个字。它字体不大、笔画纤细,在那些雄壮的石刻丛林里显得单薄。这样一幅不起眼的石刻,竟出现在泰山纪念币上,似乎在告诉我们岱顶的星空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⑤此处人喧灯闪,星辰没有我期待的明亮。我便向更暗处走去,以那些明亮的星为坐标,参照着辨认岱顶的星空。再往前的路通往瞻鲁台,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一棵棵树下,一块块大石头边,到处是坐着、躺着等日出的人。此处风大,人却特别多,他们一定知道,这里是看日出的上佳地点。
⑥几个年轻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挤在一起快乐地哼着歌曲。有个男孩正在狭窄的石缝里铺防潮垫。他说他们从安徽趁周末坐火车赶过来,下午爬山到山顶,明天看完日出再赶回去。一起来的是四个男孩两个女孩。女孩被安排在最安全舒适的石头缝中。我听铺防潮垫的男孩说话有点鼻塞,嘱咐他晚上注意保暖,别感冒。他笑着说:“来之前已经感冒了,为看日出,这点感冒能克服。”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住宾馆。男孩说:“宾馆订不上。再说,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不想那么奢侈。年轻人嘛,吃点苦正好挑战一下自己。”几个年轻人也无限骄傲地齐声应和着。那一刻我非常感动,这群充满朝气的孩子,是泰山顶上最美的星辰。
⑦继续前行中,风愈发大了。在一块陡峭的石头边,一盏自带的明灯下,一个看起来三十来岁的男士正在做晚餐。他正在摆弄一盒自动加热的米饭,另一个饭盒里有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旁边一个男士悠闲地用手机语音对话,听得出他在幸福地炫耀自己在泰山之巅过夜。做饭的男子热情地招呼我一起吃饭。“就是奔着日出来的,看了泰山的日出就没有遗憾了。泰山,五岳之尊嘛。”在他看来,泰山的日出不单纯是一场日出,更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仪式。看过了泰山的日出,此后的每一个日子都不同了。是啊,泰山的日出每天都能吸引成千上万人一步步攀爬而来,确实已经超越了它单纯作为自然风光的意义。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是从古老历史长河的源头就如此,还是在一代代人的顶礼膜拜中越来越深的?
⑧我还碰到一群从天津来的大学生,他们宿舍六个人约定,让泰山见证青春。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集体成人礼。靠我最近的男生给我看他们携带的国旗,那是一面还没有启封的崭新的国旗。他们说要在明天日出的时候,让第一缕阳光照在国旗鲜艳的红色上,这将是他们人生里最隆重的时刻。
⑨那天的登山老早就停止了预约。从下午到夜里,一直有人攀爬在泰山的石阶上。到凌晨,数以万计的人汇聚泰山之巅,共同盼望日出东方。在这样的人数面前,山上宾馆的床位只是杯水车薪,更多的人选择在岱顶的冷风中露宿迎接日出。他们迎接的已经不是自然的日出,而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泰山上的日出,也是他们自己精神世界的日出。在这样的冷风中露宿所经受和感悟的,所迎接和开启的,定然意义非凡。
⑩这些夜宿岱顶的人,年轻人居多。眼前这些夜行山路、夜宿山巅的人,让我看到了一股迎战困难、期待明天的精神。似乎没有哪一座山的日出能像泰山的日出这样,让人们面对新的一天鼓起无尽的乐观和希望。
⑪夜已深,山顶的灯光熄了一些。我再次抬头看苍穹,那些闪耀的星辰比刚才更硕大明亮。就像山上的人们,他们洋溢着的向上的生机,在岱顶的夜风中熠熠生辉。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6月3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随着地点的转换,描写所见到的不同景色和人物。
B. 第②段第一句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岱顶夜晚的热闹景象,增强了感染力,并为下文写作者在岱顶的一系列见闻作铺垫。
C. 第④段画线句中“‘星’星辉映”,第一个星加了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的是“星辰可摘”石刻。
D. 本文以记叙和抒情为主,通过对在岱顶等待日出的人们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读完文章,请你任选一处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
①小鲁说:本文的语言平实中不乏表现力,“石刻是泰山的雄浑历史,凡有石头处定有石刻显现,有洋洋千言的巨制,也有盈盈方寸的小品。”这句就很有特点,请你赏析一下吧。
②小齐说:第③段“‘壁立万仞’‘与国同安’‘置身霄汉’,字体硕大而鲜亮,夜色里依旧轩昂。”句中“轩昂”一词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文章标题“岱顶的星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和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4)小文不知道把这篇文章归入“人间至味”类还是“山水游记”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选择,并说明理由。
【答案】(1)C (2)①该句语言平实却表现力强,通过简洁表述突出泰山石刻数量多、形式多样等特点。②“轩昂”一词运用拟人,生动写出石刻在夜色中鲜明、有气势,体现其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
(3)示例:①“岱顶的星光”既指在泰山之巅观赏到的星斗满布的夜色;②也指那些夜行山路、夜宿山巅的人就是泰山顶上最美的星辰。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上的人们比作星光,他们洋溢着向上的生机,有一股迎战困难、期待明天的精神,充满无尽的乐观和希望(让作者感受到积极、乐观与活力)。
(4)示例一:这篇文章应归入“山水游记”类。理由:文章详细描绘了泰山之巅的夜景,包括石刻、星空等自然景观,以及登山者在岱顶的活动,如寻找“星辰可摘”石刻、在风中露宿等待日出等。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泰山雄浑壮阔的自然之美,也记录了作者的登山体验和对岱顶夜晚的独特感受,符合山水游记类作品的特点。
示例二:这篇文章应归入“人间至味”类。理由:虽然文章描述了泰山的美景和攀登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所写的登山者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文章通过描述不同登山者的故事,如安徽的年轻人、天津的大学生等,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勇气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希望。这些故事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人间的温情和美好,这正是“人间至味”。
第三部分 作文(50分)
19. 作文
言有尽,意无穷。生活中的无穷之意往往潜藏于一个微笑里、一张照片内、一处风景中……
请以“无声之处,亦有深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