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阅读 | 有声读物(六十六)“中国好书”获奖作品:刘庆邦《黑白男女》——在苦难中捕捉人性光芒

发布时间:2025-09-09 18:04  浏览量:3

B

K

刘庆邦《黑白男女》

——在苦难中捕捉人性光芒

“中国好书”获奖作品

当文学凝视苦难,是沉溺于血泪的控诉,还是捕捉人性的微光?刘庆邦的《黑白男女》以矿难救赎为主题,给出了超越悲情的答案。不同于老舍《骆驼祥子》对底层命运的冷峻解剖,也不同于路遥《平凡的世界》对土地理想的炽热礼赞,这部作品以煤矿事故为切口,在黑与白的极致对比中,构建了一幅破碎家庭重建生命意义的精神图谱。

01

刘庆邦:煤矿深处的文字矿工

刘庆邦 ©中国青年网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现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著有《神木》《红煤》《黑白男女》等诸多佳作,其煤矿系列作品,尽显现实主义风格。作品斩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好书”奖、“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等多项殊荣,文学成就斐然。

《黑白男女》是作家以煤矿题材深耕二十余年的代表作,2015年出版后获“中国好书”“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等荣誉。

B

K

02

《黑白男女》:矿难阴影下的家庭救赎之歌

《黑白男女》聚焦于煤矿事故后三个典型家庭的精神重建:老矿工周天杰失去独子后以挖煤麻痹痛苦,最终在回忆中与自我和解;遗孀卫君梅拒绝改嫁守护家庭尊严,用拾荒收入供孙女读书;失学少年陶小强在矿难中失去双亲,被矿工家属集体收养。

小说中作者刻意避开灾难现场的感官刺激,转而刻画卫君梅为拒绝矿长逼婚,在雪夜摔碎彩礼的尊严守护;蒋妈妈将抚恤金分给孤儿的母爱延伸;郑宝兰在债务与流言中濒临崩溃却仍以缝补工的身份顽强挣扎。作者将“黑”的沉重与“白”的明亮编织成一幅矿工家属的生存图鉴,使《黑白男女》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被《中国作家》评价为“心灵化、诗意化、哲理化的典范”。

B

K

03

文学价值与现实启示

文学价值:超越灾难叙事的人性哲思

叙事突破:摒弃“矿难=悲情”的刻板模式,作者通过心理独白、细节隐喻(如煤块的光泽、白布的质感)构建“心灵化叙事”。

诗性表达:以“煤尘落满睫毛”“眼泪冻成冰珠”等意象,将苦难转化为美学符号。

哲理升华:借周天杰“煤里有光”的顿悟,暗示苦难中孕育的生命韧性。

现实启示:从个体苦难到社会观照

生命维度:卫君梅“活着就要挺直腰杆”的信念,解构了“苦难即屈服”的惯性认知。

家庭伦理:矿区家属自发形成的“收养联盟”,展现了传统血缘关系之外的共同体意识。

社会反思:作品隐含对矿工安全保障、灾后心理干预的叩问,呼吁社会将“黑白”(矿难与生命)的对立转化为对底层群体的制度性关怀。

B

K

在《黑白男女》中,刘庆邦用文字证明:当煤尘遮蔽阳光,人性的火种从未熄灭。正如卫君梅缝补的白布衫,每一道针脚都在黑暗中绣出活着的尊严——这或许就是文学对苦难最有力的回应。现在,就让我们在阅读中去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体会人性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