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强行实施美日协议后,石破茂宣布辞职,继任者“二选一”?
发布时间:2025-09-09 11:41 浏览量:3
9月7号这天,日本政坛突然传来重磅消息。首相石破茂在官邸召开记者会,宣布辞去自民党总裁职务。消息一出,外界一片哗然。其实,这场辞职风波并不是平地起雷,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博弈和压力。要说日本最近这两年,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内外的难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滚到了石破茂头上。
一、协议的刀已架在脖子上
这次石破茂辞职,和美日贸易协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一纸行政令,把早前的美日贸易协议直接强制落地。日本这边还在犹豫权衡,特朗普那边早就不耐烦了,一锤定音。这协议的核心,就是让日本向美国投资高达5500亿美元。听起来像是合作,实际上更像是被“薅羊毛”,说白了就是美国要“割韭菜”,而日本成了待宰的羔羊。
协议细节一曝光,日本舆论立刻炸锅了。首先,特朗普不仅要钱,还要掌控投资的流向。美方说了算的模式,让日本毫无还手之力。协议里还写明,如果日本没履约,美国就能随时加征关税。等于说,刀已经架在日本的脖子上了,日本要是不听话,随时可以再捅一刀。
再仔细看看协议内容,除了巨额投资,日本还要开放农业市场,降低汽车出口税率。丰田、本田这些日本车企,瞬间压力山大。美国农产品也要大举进入日本市场,日本本来就脆弱的农业更是雪上加霜。三条硬杠杠,每一条都戳在日本的软肋上。所以这次,美日协议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石破茂也因此坐不住了。
二、石破茂为谁背锅
其实,石破茂的“背锅”命运早已注定。他刚上任的时候,正赶上日本国内外压力齐飞。去年10月和今年7月,自民党在众参两院选举中接连失利。议席一下子少了不少,自民党历史上头一回当上了“双重少数执政”。党内反对声此起彼伏,麻生太郎、岸田文雄这些老资格,轮番出来喊话,让石破茂主动下台。
说到底,石破茂在党内并不是大派系出身。他既不是安倍派,也不是麻生派,更没能抱上岸田派的大腿。日本的派系政治,就像一锅粥,谁也不服谁。石破茂想靠政策说话,结果发现连话筒都不在自己手里。选举一输,党内“逼宫”就开始了。大家都盯着他,看他哪里出错,谁都不愿意陪他背锅。其实,这样的剧本,日本首相们没少演。只不过这次,石破茂成了主角。
当然,外部压力也没让他省心。美国这边步步紧逼,签协议的事根本没有商量余地。特朗普那句话很直接,“我对此一无所知”,其实就是“你们日本的事,跟我没关系,反正协议得落地”。石破茂夹在中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民意不支持,党内又被孤立,最后只能选择黯然下台。
三、继任者“二选一”难题
石破茂一走,日本政坛马上进入“谁来接班”的猜谜模式。现在呼声最大的,主要是高市早苗和小泉进次郎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致命的短板。
先说高市早苗。她是党内有名的强硬派,主张修宪,经常参拜靖国神社,立场鲜明。支持她的,大多是自民党里的保守力量。2024年总裁选举,她只差一点就赢了石破茂。照理说,这次应该更有底气。但问题也不少。首先,日本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还很深,很多人觉得女人当首相不靠谱。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转的。其次,高市早苗的右翼标签太明显了。她要是上台,中日关系很可能会更紧张。日本人其实也怕,怕生活被政治影响,怕外交出乱子。
再说小泉进次郎。他的优势很明显,年轻有活力,形象好,父亲还是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很多年轻议员和选民觉得他新鲜,能给老迈的自民党带来点活水。可“小泉之子”的光环,有时候也是枷锁。最让人担心的还是他的经验。大事没怎么操办过,去年的大米风波,作为农林水产大臣,他也没拿出什么像样的办法。党内老人想扶他上台,但又怕他搞不定复杂的派系关系。
现在的局面,就像是二选一的赌局。无论谁上台,其实都面临一样的烂摊子。石破茂留下的“双重少数执政”,党内派系林立,民众对政府失望,外部还有美国咄咄逼人。等于是换了个“背锅侠”,问题却一个也没少。
四、日本的“三重困局”
往下看,不管谁当选,都难逃“三重困局”。第一个困局,是美国的压力。5500亿美元的投资,只是表面上的数字,背后是美国要把日本当成“提款机”。美国经济不行了,就想办法从日本“抽血补窟窿”。日本要是不配合,动辄加税,说到底就是压榨到底。
第二个困局,是党内派系的利益分配。自民党内部派系错综复杂,谁上台都得先安抚各派。派系要席位,要资源,首相成了“发红包”的总管。没法集中精力搞民生,政策落不了地。每次选举,都是一场利益再分配。谁没分好,谁就得下台。
第三个困局,是老百姓的失望。选民越来越觉得,首相换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却没解决。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日本人认为自民党只关心权力,不关心民生。物价涨了,工资不涨,经济老是原地踏步。大家盼着能有个新气象,结果每次都是“换汤不换药”。谁上台,谁就成了“背锅侠”。日本首相的任期越来越短,老百姓的耐心也越来越少。
五、“背锅侠”的宿命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日本的根本问题,谁都知道。第一,派系垄断了顶层权力。首相不是靠能力上位,而是靠谁能把好处分给更多人。派系不满意,首相就得下课。政策做不成,大家各自为政,最后成了一盘散沙。
第二,美国把日本当成前沿基地和提款机。每当美国经济有了麻烦,日本就得掏腰包。美日协议就是最新的例子。日本想反抗,根本没那个底气。只能把压力传导下去,最后苦的是普通老百姓。
第三,体制僵化,没人敢真刀真枪地改革。好比一辆老旧的汽车,谁敢动维修,谁就先被赶下驾驶座。结果就是日本只能看着自己一路下滑,却无能为力。
六、变革的路在哪
有人会问,难道日本真的无药可救了吗。其实,谁都明白,体制不变,换多少首相都没用。现在的换届,不过是走马灯一样,换个主角继续演戏。要想真正走出困局,只能是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可这条路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容易是因为,问题都摆在那,只要肯动刀子,就有希望。难的是,利益牵扯太深,谁都不愿意先丢掉蛋糕。再加上外部压力一波接一波,改革的窗口期越来越短。就像下棋一样,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满盘皆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日本的下一步怎么走,暂时还看不到出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谁坐上首相的位子,谁就得先备好一口大锅。至于能撑多久,就看个人的本事,也看风向的变化了。国运如棋,落子无悔。接下来的剧情,还会有多少波澜,恐怕没人敢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