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技法欣赏——黄胄画写意麻雀

发布时间:2025-09-09 11:23  浏览量:3


黄胄(1925—1997),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以写意人物和动物画闻名。他师从赵望云,擅长速写,笔墨豪放生动,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洪荒风雪图》《欢腾的草原》等,尤以画驴、骆驼、边疆人物著称。

他倡导“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长期深入边疆写生,作品富有激情与生命力。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对中国画创新发展贡献卓著。

提到黄胄,多数人先想到的是他笔下奔腾的骏马、灵动的毛驴,或是西域风情里的歌舞女子。可若细翻他的画册,会发现那些跳跃在枝桠、檐角的麻雀,同样藏着他独有的笔墨功夫与生命热忱。

这些不起眼的“小雀儿”,在他笔下不是陪衬,而是带着烟火气的主角,是寻常日子里藏不住的生机。

一、黄胄的麻雀:

简练笔墨,跃然纸上

黄胄画麻雀,往往寥寥数笔,却能精准捕捉其动态神韵。他善用速写式的线条,结合水墨的浓淡变化,使麻雀或栖息枝头,或展翅欲飞,充满生机。

1.造型生动:黄胄的麻雀并非工笔细描,而是以写意笔法勾勒,头部圆润,身体饱满,尾巴短翘,憨态可掬。

2.动态传神:他常画三五只麻雀聚在一起,有的低头啄食,有的警觉张望,有的振翅欲飞,充满自然情趣。

3.墨色灵动: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表现麻雀羽毛的蓬松感,翅膀的轻盈感,使画面富有节奏。

二、为何黄胄爱画麻雀?

黄胄的艺术扎根于生活,他曾在新疆、甘肃等地写生,观察自然万物。麻雀虽平凡,却是他笔下常见的题材,原因在于:

1. 贴近生活:麻雀是中国最常见的鸟类,田间、屋檐、枝头随处可见,黄胄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

2. 练习速写:麻雀动作敏捷,画它们能锻炼快速捕捉动态**的能力,这对黄胄的人物画创作大有裨益。

3. 象征意义:麻雀虽小,却生命力顽强,正如黄胄的艺术精神——扎根生活,充满活力。

三、黄胄麻雀画欣赏

一笔落纸,麻雀也有“傲骨”

黄胄画麻雀,从不用细腻的工笔勾勒,而是以“写”代“画”。他的线条像带着风,几笔飞白扫出雀儿的翅羽,浓墨轻点便是圆溜溜的眼珠,连爪子蹬在枝上的劲儿,都藏在笔锋的顿挫里。

你看他画的群雀:有的翘着尾巴啄米,有的歪头打量檐下的晒谷筐,还有的扑棱棱从篱笆上飞起,翅膀带起的气流仿佛能掀动纸面。

明明是小到常会被忽略的鸟儿,在他笔下却个个有脾气——没有半分怯懦,反倒透着股“野趣”,像极了田埂上追着蝴蝶跑的孩童,自在得让人心生欢喜。

黄胄曾说:“画动物要懂动物的骨头,更要懂它们的性子。”

他蹲在院子里看麻雀打架,看它们在雪地里扒拉草籽,看它们被炊烟惊起又落下。那些细碎的观察,都化作了笔端的灵动:麻雀的慌张、雀跃、警惕,甚至是抢食时的“小霸道”,全被他用墨色的浓淡、笔触的急缓给“抓”住了。

不止是在画雀,更是画人间烟火。

黄胄的麻雀,极少孤零零一只。它们总在生活场景里:或是在秋收后的谷堆旁扎堆,或是在农家的窗台上歪头看主妇纳鞋底,或是在早春的柳枝间追逐。

他从不刻意营造“雅境”,反而偏爱把麻雀放进最朴素的日常里,让这些小生命成为烟火气的“代言人”。

这或许正是黄胄的厉害之处:他不把“艺术”架在高处,而是让笔墨扎根在生活里。麻雀是最常见的鸟,就像田间的农人、市井的小贩,平凡却充满力量。

四、黄胄的艺术启示:

平凡中见真趣

黄胄曾说:“画要生动,必须到生活中去。”他笔下的麻雀,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无需华丽题材,只需真诚观察,平凡之物也能成为艺术经典。

黄胄画麻雀:不只“小雀儿”,是人间烟火里的精气神,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见过繁华也经受过困顿,可笔下的生灵永远带着向上的劲儿。

那些麻雀,不就是普通人的写照吗?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在平凡的日子里努力生活,叽叽喳喳间全是对世界的热爱。

如今再看黄胄的麻雀,忽然懂了:真正的艺术从不是脱离生活的“阳春白雪”,而是能在细微处见真章,能让观者从一只小雀儿身上,看到自己生活里的光。就像那些跳跃在纸上的麻雀,它们或许渺小,却用叽叽喳喳的热闹,把人间的烟火气,唱成了最动人的歌。

下次路过枝头,若见麻雀起落,不妨多瞧两眼——或许,你也能从它们的灵动里,读懂黄胄笔墨间那份对生活的滚烫热爱。

五、作品欣赏











































































整理不易,不要白嫖哦~

如果你觉得文中绘画的步骤拆解、范图对照够清晰实用,能给国画学习添助力,真心欢迎点赞鼓励~也恳请分享给身边热爱传统绘画的伙伴,让更多人透过中国画,触摸东方美学的细腻与灵动,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