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钟琪在青海西宁陷入包围被迫处决六千僧兵俘虏

发布时间:2025-09-08 09:20  浏览量:1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即位,西北和硕特部领袖罗卜藏丹津,利用清廷权力更迭的空隙,以“恢复先人霸业”为名,召集青海蒙古各部王公,废除清廷赐予的封号,自称“达赖浑台吉”,并联合藏传佛教寺院势力,发动了大规模反清叛乱。短短数月间,叛军席卷青海各地,西宁周边的多个寺院纷纷响应,郭隆寺便是其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据点。

寺内的晒佛台被改造成瞭望塔,藏经阁堆满了从周边部落搜刮的粮食与牛羊,甚至有工匠在配殿里打造刀枪弓箭。罗卜藏丹津知道,郭隆寺扼守西宁通往青海湖的咽喉要道,只要守住这里,就能阻止清军西进,为自己争取与清廷对峙的时间。而清廷若想平定叛乱,郭隆寺必然是首当其冲的“硬骨头”。

奉命啃下这根“硬骨头”的,是时年33岁的四川提督岳钟琪。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凭借父亲岳升龙(时任四川提督)的荫蔽,捐官成为候补知府。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西藏准噶尔部叛乱,岳钟琪主动请缨,率先锋部队从四川理塘出发,穿越雪山草地,仅用十日便平定理塘叛乱,为清军入藏扫清了障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青海郭罗克部落发动动乱,岳钟琪亲率五百骑兵,日夜兼程,七十余天内连破四十余座山寨,生擒叛军首领,被康熙帝赞为“奇才”。雍正帝即位后,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坐镇西宁,岳钟琪作为其麾下最得力的部将,全权负责前线军事指挥。此次郭隆寺之战,便是他平定青海叛乱的关键一役。

正月初十清晨,岳钟琪率领六千绿营兵抵达郭隆寺外围。他身着青布铠甲,骑在一匹枣红色战马上,手持望远镜(当时称“千里镜”)仔细观察寺院地形。郭隆寺建在半山腰,背靠达坂山主峰,正面是陡峭的山坡,两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只有一条狭窄的山道通往寺院大门。墙垣高达三丈,全部用夯土与青石砌成,上面布满了射击孔。这样的地形,简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提督大人,要不咱们先试试强攻?”副将张元佐手握佩刀,语气急切。他看着身后士气高昂的士兵,觉得凭借清军的装备优势,未必攻不下来。

岳钟琪却摇了摇头,放下望远镜:“不可。你看这墙垣,弓箭射不穿,火炮又运不上来(山路狭窄,清军的红衣大炮无法随行),强攻只会白白送死。”他指着山道两侧的峡谷,“叛军只要在上面扔滚木礌石,咱们的人连退都退不出去。”

话音刚落,寺院大门突然打开,数百名僧兵手持长矛冲了出来,他们身着红色僧袍,头戴黄色僧帽,口中念着经文,发起了冲锋。岳钟琪早有准备,下令弓弩手列阵迎敌。箭矢如雨般射出,僧兵纷纷倒地,但后面的人依旧前仆后继。这场试探性进攻持续了半个时辰,清军阵亡数十人,僧兵也损失惨重,最终退回寺院,紧闭大门。

“这些僧兵,比想象中更顽强。”岳钟琪眉头紧锁。他知道,罗卜藏丹津给寺院的僧兵许下了“战后免税十年”的承诺,又以宗教名义煽动信徒,让他们把战死视为“往生极乐”,所以才会如此悍不畏死。硬攻不行,只能智取。

当天午后,岳钟琪召开军事会议,定下了“诱敌出击、伏击歼敌”的策略。他命令张元佐率领五千主力部队,佯装粮草不济,拔营撤退,沿着山道向西宁方向移动,故意留下散乱的帐篷和少量粮草作为诱饵。同时,他亲自率领一千精锐骑兵,埋伏在山道两侧的峡谷中。

果不其然,清军撤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寺院。僧兵首领桑结嘉措站在瞭望塔上,看到清军队伍散乱,旗帜歪斜,还有士兵在路边丢弃粮食,顿时大喜过望。他认为清军是“怯战而逃”,当即决定率军追击,“活捉岳钟琪,献给罗卜藏丹津大汗!”

黄昏时分,桑结嘉措亲自率领一万余名僧兵和信徒,打开寺院大门,沿着山道追击清军。他们一路狂奔,看到路边的清军帐篷和粮草,更是毫无防备,只顾着抢夺物资。当大部分叛军进入峡谷时,岳钟琪一声令下:“放箭!”

峡谷两侧的林木中,箭矢突然如雨般落下,清军骑兵从两侧冲杀出来,挥舞着马刀,将叛军分割成数段。狭窄的峡谷里,叛军首尾不能相顾,自相践踏,哭喊声、惨叫声响彻山谷。桑结嘉措这才意识到中计,想要率军撤退,却发现山道已经被清军堵住。

这场伏击战持续到深夜,叛军伤亡超过四千人,桑结嘉措在混战中被清军斩杀。剩余的叛军仓皇逃回寺院,紧闭大门,再也不敢轻易出战。

岳钟琪知道,此时叛军士气大挫,正是总攻的最佳时机。他没有给叛军喘息的机会,下令连夜发动进攻。正月十一日凌晨,清军趁着夜色掩护,分成数十支小队,从寺院的不同方向发起突袭。有的士兵用云梯攀爬墙垣,有的用斧头砍砸大门,还有的绕到寺院后方,从悬崖峭壁上攀爬而上(岳钟琪提前找了当地的向导,得知寺院后方有一条隐蔽的小路)。

寺院内部的战斗更为惨烈。郭隆寺的建筑错综复杂,佛殿、经堂、僧舍层层叠叠,叛军凭借熟悉的地形,在每个院落、每间房屋里与清军展开巷战。清军士兵不得不逐个院落清剿,常常是攻克一座佛殿,就要付出数十人的伤亡。

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到正月十三日清晨,清军终于控制了整个郭隆寺,但代价惨重。六千名士兵阵亡三千人,剩余的三千人也大多带伤,粮草仅够维持三日。而更棘手的是,清军俘虏了六千名喇嘛和信徒,其中既有手持刀枪的僧兵,也有老弱妇孺。

这些俘虏被关押在寺院的广场上,密密麻麻地坐了一片。他们看着清军士兵,眼神里既有恐惧,也有敌意。岳钟琪站在广场中央,面色凝重。他知道,这些俘虏是个巨大的隐患。他们熟悉当地地形,在民众中具有号召力,一旦清军粮尽兵疲,他们随时可能发起反扑。而且,罗卜藏丹津的援军可能随时赶到,到时候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提督大人,要不把他们押回西宁?”张元佐提议。

岳钟琪摇了摇头:“不行。咱们只剩下三千伤兵,根本没有兵力押送。而且路上要是遇到叛军援军,这些俘虏里应外合,咱们就全完了。”

“那……放了他们?”另一名将领问道。

“更不行。放了他们,他们回去还是会跟着罗卜藏丹津反清,这场仗就白打了。”岳钟琪沉默了很久,最终咬了咬牙,下令:“全部处决。”

正月十三日午时,清军士兵将六千名俘虏分批押到寺院外的山谷中。随着一声令下,刀光闪过,鲜血染红了雪地。不到一个时辰,六千名俘虏全部倒在血泊中。随后,岳钟琪下令纵火焚烧郭隆寺。大雄宝殿的金顶在烈火中熔化,藏经阁的经书化为灰烬,这座矗立了数百年的藏传佛教寺院,最终在熊熊烈火中变成了一片废墟。

当火焰升起时,岳钟琪站在山坡上,望着燃烧的寺院,眼神复杂。他知道,这个决定会让他背负“屠夫”的骂名,但在当时的处境下,他别无选择。

郭隆寺的毁灭,很快在青海各地引起了巨大震动。那些原本观望的蒙古部落和寺院,看到清廷的铁血手段,纷纷选择归降。罗卜藏丹津得知郭隆寺失守、桑结嘉措战死的消息后,士气大挫,不得不收缩兵力,退守青海湖以西。

岳钟琪乘胜追击。他率领剩余的三千清军,与年羹尧的大军会师后,于二月下旬在伊克喀尔吉(今青海共和县境内)设伏,擒获了叛军头目阿尔布坦温布。随后,他亲率五百精锐骑兵,长途奔袭一百六十里,突袭罗卜藏丹津的大本营。叛军毫无防备,瞬间溃散,罗卜藏丹津只得带着少数亲信,化妆成妇女,骑着骆驼逃往准噶尔部(今新疆伊犁一带)。

至此,青海叛乱被彻底平定。这场历时不到三个月的战役,不仅粉碎了罗卜藏丹津分裂西北的企图,更阻断了准噶尔势力向青藏高原扩张的通道。

青海平定后,雍正帝龙颜大悦,下旨嘉奖岳钟琪:“钟琪乃朕之肱骨之臣,平定青海,功不可没。”随后,岳钟琪被擢升为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总揽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军政大权,成为当时西北最有权势的官员之一。雍正七年(1729年),他又被授宁远大将军,率军西征准噶尔,达到了仕途的巅峰。

然而,功高震主,历来是官场大忌。岳钟琪作为汉人将领,却手握西北重兵,难免引起清廷的猜忌。雍正十年(1732年),西征准噶尔期间,岳钟琪因“调度失宜”导致清军失利,雍正帝借机将他革职下狱,判处“斩监候”(死刑缓期执行)。直到乾隆帝即位后,岳钟琪才被释放出狱。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小金川叛乱爆发,清军久攻不下,乾隆帝想起了这位“常胜将军”,重新起用岳钟琪,任命他为四川提督。此时的岳钟琪已年近六十,但依旧老当益壮。他率军深入金川腹地,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仅用一年时间便平定叛乱。乾隆十九年(1754年),西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岳钟琪再次奉命出征,不幸在途中病逝,享年68岁。乾隆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襄勤”,并将他的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列为“五十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