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北京孩子的厌学程度惊呆了
发布时间:2025-09-06 01:54 浏览量:5
北京五年级娃撕作业本哭:我们卷的不是成绩,是孩子的求生欲
2025 年 8 月的一个傍晚,李萌在整理儿子王浩的书包时,指尖蹭到了一本皱巴巴的数学练习册。翻开第三页,一道没算完的应用题旁边,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四个字:“好没意思”,笔画用力得戳破了纸。她突然想起早上送王浩上学时,孩子磨磨蹭蹭地说 “不想去学校”,她当时只以为是 “开学前的小情绪”,现在看着那四个字,后背一阵发凉。
李萌的焦虑,在北京市的家长群里不是个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024 年发布的《城市中小学生学习状态调研》显示,北京中小学生中,明确表示 “不想上学” 的比例达 38%,其中四年级开始出现明显厌学情绪的孩子占比 62%;更让人揪心的是,12% 的孩子会通过 “撕作业本、装病、锁门” 等极端方式对抗学习 —— 这些数据,比 2019 年增长了近两倍。
“以前只在新闻里看到的事,现在就发生在身边。” 李萌的朋友张老师,是北京某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这学期班里有三个孩子 “拒绝写作业”:成绩中上的女孩小雅,在数学课上突然把练习册撕成碎片,哭着说 “我再也不想算题了”;男孩乐乐把奥数书藏在衣柜深处,妈妈发现时,书皮已经被揉得发黑;还有个孩子更极端,一说 “上学” 就肚子疼,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问题。
我们总以为 “孩子厌学是叛逆”,却没看见他们作业本上的 “好没意思”,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听见他们锁在房间里的沉默,是对 “被安排人生” 的无声反抗。
一、“从背 200 个单词到摔英语书:孩子的厌学,是攒够了失望”
李萌至今记得,王浩三年级时为了考 PET(剑桥英语五级证书),每天早上 6 点起床背单词,晚上做完作业还要再刷 2 套真题。“那时候他还会跟我说‘妈妈,我今天记住了 180 个单词’,眼睛里有光。” 可到了五年级,一切都变了 —— 英语书被扔在沙发角落,封面皱巴巴的;妈妈一提 “背单词”,他就摔门进房间,甚至大喊 “我宁愿去捡垃圾,也不想学英语”。
这种 “从积极到抗拒” 的转变,藏着孩子一次次的失望。张老师班里的小雅,以前是 “奥数小能手”,为了参加区里的杯赛,周末要上 3 个奥数班,连生日当天都在刷题。“有次她跟我说‘老师,我算出了这道题,可我一点都不开心’,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 直到小雅在课堂上撕作业本,张老师才知道,孩子已经攒了半年的压力:“妈妈说‘拿不到二等奖就别想出去玩’,爸爸说‘奥数不好,以后考不上好初中’,她怕自己让爸妈失望,只能硬扛,直到扛不住。”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4 年的调研显示,北京小学生平均每周课外补习时间达 12.8 小时,是国家规定 “中小学生课外补习时间不超过 3 小时” 的 4 倍多;其中,四年级孩子的奥数、英语补习占比最高,分别达 76% 和 83%。“我们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却忘了他们首先得愿意跑。” 儿童心理专家周颖说,“当学习变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有意思的事’,孩子自然会抗拒。”
邻居家的男孩小宇,曾拿过区奥数二等奖,这学期却突然拒绝做任何练习题。妈妈一开口说 “作业”,他就往桌子底下钻,嘴里念叨 “我不会,我不想做”。“后来我才知道,他上次奥数比赛没拿到奖,妈妈说了句‘你怎么这么没用’,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想碰奥数题了。” 李萌说,“我们总以为‘批评能让孩子进步’,却不知道,一句‘没用’,能浇灭孩子所有的热情。”
二、“一年级卷口算,五年级愁简历:我们把‘优秀’逼成了孩子的枷锁”
李萌的手机里,有 5 个家长群,每天都在讨论 “怎么让孩子更优秀”:一年级的群里,妈妈们比 “谁的孩子口算每分钟能算 20 道题”;二年级的群里,晒 “孩子认识 1000 个英语单词” 的截图;三年级的群里,聊 “哪个奥数杯赛含金量高”;四年级的群里,开始规划 “PET 什么时候考最合适”;到了五年级,连春游时都有人讨论 “简历怎么写才能让民办初中看中”。
“我们这代家长,好像把‘优秀’的定义缩成了‘成绩好、证书多’。” 李萌苦笑,她给王浩报的补习班,从一年级的 “幼小衔接”,到五年级的 “小升初冲刺”,从没断过。“有次王浩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不能像楼下小明一样,周末去公园玩’,我当时说‘因为你要考个好初中’,现在想想,我是不是太自私了?”
这种 “内卷式教育”,让孩子失去了 “上学的乐趣”。张老师班里的孩子,有次被问 “上学最开心的事是什么”,超过一半的孩子回答 “下课铃响”“放学”;只有 3 个孩子说 “上美术课”“跟同学玩游戏”。“以前我们上学,盼着去学校跟同学跳皮筋、丢沙包,现在的孩子,盼着去学校能少做点题。” 张老师感慨,“我们总说‘为了孩子好’,却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上学有意思’。”
中国家庭教育协会 2024 年的调研显示,北京家长中,87% 认为 “孩子必须上补习班才能优秀”,76% 会 “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焦虑”;而孩子中,68% 表示 “上学没意思,全是作业和考试”,59%“不想跟爸妈聊学习,怕被批评”。“我们把‘优秀’变成了枷锁,套在孩子身上,却没问过他们愿不愿意。” 周颖说,“当孩子觉得‘上学就是为了考高分、拿证书’,自然会厌学。”
三、“装病、锁门、摔东西:孩子的‘对抗’,是在喊‘救救我’”
李萌最近发现,王浩开始 “装病”—— 周一早上说 “肚子疼”,周三说 “头疼”,去医院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没有。“一开始我以为他是‘逃学’,还骂了他一顿,直到他哭着说‘我就是不想去学校,那里全是题’,我才知道,孩子是在求救。”
这种 “身体对抗”,是孩子压力过大的信号。调研显示,北京有 15% 的中小学生会通过 “装病” 逃避上学,23% 会 “发脾气、摔东西”,8% 会 “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孩子不会用‘我压力大’来表达,只能用这些‘极端方式’告诉家长‘我撑不住了’。” 周颖说,“可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叛逆’,却没看到背后的痛苦。”
张老师班里的乐乐,有次把妈妈的手机摔了,只因为妈妈催他 “写奥数作业”。“乐乐妈妈当时特别生气,把他揍了一顿,乐乐哭着说‘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张老师后来跟乐乐聊天,孩子说 “我每天都要写作业到 11 点,我想睡觉,可妈妈说‘不写完就不准睡’”。“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不懂压力’,却不知道,他们的承受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弱得多。”
更让人心疼的是,有些孩子会 “自我否定”。李萌的朋友家有个女孩,四年级时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说 “我太笨了,不如死了算了”。“当时朋友吓得不行,赶紧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孩子有轻度抑郁,是长期压力导致的。” 李萌说,“我们总怕孩子‘不优秀’,却忘了,比起‘优秀’,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四、“比起‘考名校’,先让孩子觉得‘上学有意思’”
改变李萌教育观念的,是一次 “意外”。上周六,她没让王浩上补习班,而是带他去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王浩看着恐龙化石,兴奋地拉着她问 “妈妈,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个化石有多少年了”,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那天他回家后,主动写了一篇‘参观日记’,还画了恐龙,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写作业’。” 李萌说,“我突然明白,不是孩子不爱学习,是我们把学习变成了‘苦差事’。”
张老师也在班里做了个 “小实验”:每周留一节 “自由课”,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 有的孩子画画,有的孩子讲故事,有的孩子玩拼图。“慢慢的,我发现孩子们的笑容多了,作业完成率也提高了。” 张老师说,“其实孩子很简单,只要让他们觉得‘上学有意思’,他们就会愿意去学校。”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 “逼孩子考高分”,而是 “让孩子爱上学习”。北京某小学的校长说:“我们学校每周有‘农场课’,让孩子种蔬菜、养小动物;有‘戏剧课’,让孩子编剧本、演故事;还有‘科学课’,让孩子做小实验。慢慢的,厌学的孩子少了,因为他们觉得‘上学很好玩’。”
家长也需要 “松口气”。李萌现在每天只让王浩写 1 小时作业,周末带他去公园、看电影,或者让他跟同学玩。“王浩现在再也不说‘不想上学’了,每天早上还会主动背书包。” 李萌说,“我以前总怕他‘落后’,现在才知道,比起‘落后’,我更怕他‘讨厌上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建议,家长可以从这几点调整:1. 减少补习班,给孩子留 “玩” 的时间;2. 关注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多让他画;3. 不拿孩子跟别人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4. 跟孩子聊 “上学开心的事”,而不是只聊成绩。“教育不是‘赛跑’,而是‘散步’,我们不用催孩子‘跑快点’,只要陪他们‘慢慢走’,看看沿途的风景,就够了。”
五、结语:别让 “优秀”,偷走孩子的笑容
李萌现在还会翻王浩的作业本,但再也看不到 “好没意思” 的涂鸦了,取而代之的是 “今天上了科学课,真好玩”“我跟小明一起做了手工”。“每次看到这些,我都觉得很庆幸,还好我及时调整了,没有让‘优秀’偷走孩子的笑容。”
北京的孩子们,不该在四年级就开始 “摆烂”,不该在五年级就说 “宁愿上班也不想刷题”。他们该在课堂上笑着回答问题,该在课间跟同学追跑打闹,该在周末去公园放风筝,该觉得 “上学是件有意思的事”。
我们这代家长,或许都该反思:我们到底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 “成绩好、证书多” 的 “优秀孩子”,还是 “开心、健康、爱学习” 的 “普通孩子”?
其实答案很简单:比起 “考上名校”,我们更希望孩子能笑着说 “我喜欢上学”;比起 “拿第一名”,我们更希望孩子能说 “我今天很开心”。因为,孩子的笑容,比任何成绩都珍贵;孩子的健康,比任何证书都重要。
愿每个北京的孩子,都能在上学路上笑着奔跑;愿每个家长,都能放下 “内卷” 的焦虑,陪孩子慢慢长大。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 “培养优秀的人”,而是 “培养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