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硝烟中的宁夏抗战往事

发布时间:2025-09-04 14:50  浏览量:1

侵华日军绘制的《以兰州为中心防空设施要图》。

1938年,侵华日军将银川视为拱卫兰州的重要节点,其以打击西北援华物资运输通道及空军基地为目的,在对兰州进行疯狂攻击的同时,亦对银川实施多次轰炸。战火与硝烟的沉痛往事虽已远去,但苦难的历史不容遗忘。那些在轰炸中不幸罹难的生命,那些在炮火中化为焦土的家园,时刻提醒着我们:珍视与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史鉴未远,自强不息。

侵华日军轰炸银川

1938年,日本侵华战争受到中国人民坚决而顽强的抵抗,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幻想已无法实现。面对侵华战争陷入长期化的困境,日本规划出这一时期新的作战纲要:确保占领区统治、遏制抗日势力、挫败中国军民战斗意志,并以此方针制定陆军航空队轰炸计划:将打击中国军事目标以及切断国际援华物资渠道视为首要目的。而在其列举的国际援华物资通道中,包括由香港至内陆的水路运输渠道、由印度至昆明的西南运输通道以及中国西北的援华物资运输通道(据《中国方面陆军航空作战》)。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军事装备以及战略物资,多以兰州为中转分运各地。而且,当年兰州建有苏制飞机修理总厂,苏联军事顾问亦于兰州指导中国空军人员掌握飞机驾驶技术和空战战术,参与对日作战,并曾重创日军航空队。于是,兰州及西北战略要地便成为日军航空部队实施轰炸的重要目标。

日本防卫厅编撰的《中国方面陆军航空作战》中记载:“兰州作为苏联援华的重要据点而备受关注。(1938年)11月15日,飞行第十二战队的5架伊式重型轰炸机从包头出发实施拂晓攻击,对机场及军事设施进行轰炸。攻击部队在兰州上空与敌军战斗机交战,切身感受到兰州防务相当坚固。”

1938年11月16日,日本《新世界朝日新闻》以“陆军航空队大举深入(中国)内陆,对兰州、宁夏、西安实施猛烈轰炸”为题,报道侵华日军轰炸银川。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报道中提及的宁夏,为今日银川。结合日军记录及日本媒体报道可知,侵华日军对兰州及银川实施轰炸的战略目的,就是打击西北援华物资运输通道及西北战略要地。而1938年11月15日对银川实施轰炸的日军飞机自包头起飞,因为此时包头已沦陷。

1938年11月15日,银川遭受侵华日军野蛮轰炸当天,宁夏方面的汇报电文为:

“敌机八架于今晨五时半、七时半及下午二时十分前后,三次由陶乐飞来袭宁,在省城共投弹二十余枚,新城投弹六枚。计毁屋数十间,伤亡人民二十余人。职防空部队均予射击。敌机每次盘绕约二十分钟,仍向原路逸出。”

1938年至1939年,日军以摧毁兰州为中心的西北战略要地为目标,对银川旧城、新城及近郊的平民聚居区多次实施野蛮空袭。其中,1939年3月6日以250公斤重型航弹直击防空洞,造成300余人死伤;9月15日以33架轰炸机倾泻115枚炸弹,致生灵涂炭,民居大量被毁。这些暴行公然违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其蓄意针对平民的无差别轰炸,体现了日本妄图侵占中国山河,并将普通民众作为目标进行杀戮的残暴本质。

回望这段血泪交织的往事,以期铭记历史而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山河日月新,吾辈当自强。

援华战机迫降宁夏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尚处初建阶段,设备落后、物资匮乏且欠缺必要的空战训练,联合作战能力极为有限。这一时期,在与日寇的殊死较量中,中国空军损失巨大。应中方吁请,苏联空军抽调人员和装备组成航空队,来华对日作战。

1939年10月31日下午5时,中国空军指挥部内寂静无声,空气凝滞如铁。至此时,两组援华远程轰炸机编队没有传来任何消息。

根据当年援华航空队提供的DB-3远程轰炸机性能参数,DB-3远程轰炸机最高时速为每小时440公里,标准飞行时速为每小时270公里,续航时间为10小时(空载极限续航时间12小时),最大载弹量2400公斤。

而此次对日军基地实施轰炸任务,DB-3远程轰炸机携带100公斤航弹四枚、50公斤航弹两枚及其他必要装备。此时,自远程轰炸机编队起飞后,已过去整整7个小时,轰炸机编队剩余续航时间不容乐观。

若再无确切消息,这16架中国抗日战场上的远程轰炸机所面临的只有两种可能:因为没有战斗机护航而全部被日寇击落,或者在山地迷航坠毁。无论哪一种结果,都必然是中国抗日战场空军力量最为惨重的损失。

10月31日下午5时30分,当时中国空军指挥部接转呈的宁夏电告:

“宁夏上空发现不明机八架。”

指挥部人员闻讯,急电宁夏:“此为中国空军飞机,必将迫降,万勿攻击。”

但此后,宁夏方面再无消息。

次日清晨,指挥部陆续接到报告:

B-1619机迫降宁夏灵武县;B-1623机迫降宁夏大坝、小坝间;B-1624机迫降宁夏通贵堡;B-1625机迫降宁夏中宁县;B-1627机迫降宁夏中宁县;B-1628机迫降宁夏(银川);B-1626机迫降陕西横山北;B-1621机迫降陕西安边堡。(引自当时中国空军第一军区1939年11月9日电呈关于此次行动及后续情况报告)

其中,除B-1624机迫降通贵黄河(机组人员获救)外,该编队其他轰炸机皆于相对平坦地带迫降,虽不同程度受损,但基本能够维修。而机组人员虽有受伤,但无生命危险,已由当地妥善医治。

原来,执行此次远程轰炸任务的飞行编队突遇恶劣天气以致迷航,并未找到运城方位。几经努力,原计划轰炸后降落兰州的8架远程轰炸机,只能将装载的炸弹投掷于黄河,并在黄河沿岸相对平坦的地带实施迫降。而原计划返程降落成都机场的轰炸机,亦分别在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迫降,其中两架迫降于长江中。

据1986年《宁夏文史资料》第15辑《在抗战的日子里》记述:1939年初冬的傍晚,中宁上空忽然响起雷鸣般轰鸣声。两架飞机由西向东滑落在黄河南岸的黄辛滩上(当为援华航空队B-1625、B-1627机。本文作者注)。彼时正值抗战时期,当地民众与驻军以为敌机降落,于是迅速包围。但见机组人员高呼:“苏联、苏联。”虽然生硬,但为汉语,于是有人判断:“这是帮助我们抗战的苏联飞机。”众人闻讯,顿时沸腾,盛情将机组人员邀请至当地条件殷实、住房宽敞的人家,并以最好饭菜款待抗日英雄。

继而,兰州空军基地每天派机械师乘小型飞机飞赴黄辛滩,对紧急迫降的远程轰炸机进行检修。月余,两架远程轰炸机于中宁黄河岸边重振雄风振翅高飞。

另据1996年《宁夏文史》第12辑,亲历轰炸机迫降灵武的谢瑞祯撰《抗战时期苏联空军在宁夏的遭遇》一文:1939年冬季的某日下午5时左右,灵武城警报钟声响起,身为校长的谢瑞祯先生遂率灵武第一完全小学全校师生至东门外果园躲避,但见夕阳映衬下,一架银灰色飞机自灵武东门斜向西低空滑过,降落在西门外韩家湖的冰床上(此为B-1619机,本文作者注)。飞机试图复飞,但旋即再次于龙家滩降落。鉴于此处为丘陵,致使飞机前轮钢架折断,机身擦地,螺旋桨亦因与土层撞击而严重变形。

之后,兰州空军基地官员专程至此,视察轰炸机受损状况,并决定迫降宁夏的飞机就地修理,“先修轻伤,后修重伤,修好一架,归队一架”。而灵武民众不畏严寒,仅用不到两天的时间便修筑一座简易机场,供维修专家及运输器材的飞机所用。自此,每天都有兰州空军基地专业人员搭乘飞机至灵武的临时机场。

1939年10月31日,支援中国抗战的苏联航空队突袭日军盘踞的山西运城机场,虽因气象原因迷航而紧急迫降宁夏山川,但机组人员的英勇无畏以及宁夏民众对援华将士的热情相助,生动展现了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援华将士与中国民众同心协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故事。

日本特务据点覆灭

1936年,侵华日军在时属宁夏辖域的定远营(今内蒙古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当年人迹罕至的额济纳等地,处心积虑设置特务机关并修建机场,一系列布局中隐藏着一个对日本侵华战争具有重要影响的秘密计划。

1936年7月19日,阿拉善北部狼山脚下戈壁与黄沙间的古道上,7名以日本航空社身份掩人耳目的日本人驾乘十峰骆驼蹒跚而行,他们由包头出发,经茨窝子井驿站过大水沟(庆格勒)而转向南行至吉兰泰。最前方的骆驼上是这伙人的领导,也是即将驻扎定远营特务机关的机关长,名叫横田碌郎。7月22日,黄沙的尽头绿树成荫,被高大城墙围绕的定远营古城便矗立于这片绿色之中。横田碌郎胸中涌起激流——地图上那个被他们无数次圈注的坐标,终于近在眼前。然而,在与宁夏方面交涉之后,驻定远营特务机关成员日夜商讨应对的策略,并决定定远营特务机关分批撤离。11月6日,一架运送补给的飞机抵达定远营。部分定远营特务机关人员与必要物资装备搭乘这架飞机撤离至额济纳。11月24日凌晨,彻夜未眠的横田碌郎登上飞机之后从舷窗瞭望贺兰山,此时,距离他踌躇满志抵达定远营仅仅4个月,苍山依旧,而他们已是穷途末路。

1937年4月,宁夏方面委派民政厅厅长李翰园带随员5人及蒙藏委员会的杨昌炎一同乘卡车前往额济纳,抓捕盘踞于此的日本间谍。根据盘踞额济纳日本特务的即时状况,为了避免声势过大,李翰园与当地驻军商议只派35名军人随同前往额济纳擒拿日寇。

1937年7月5日夜,李翰园一行来到额济纳。次日,通知驻扎额济纳的日本特务机关长江崎寿夫前来见面。午后4时,江崎寿夫带助手大西俊三和司机浅野来到李翰园驻地。李翰园和宁夏民政厅视察员张朝栋、前金塔县县长周志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此时担任翻译)以及酒泉驻军596团团副韩永泰面见江崎寿夫等人,并告知对方皆为非法入境。江崎寿夫回复可以办理相关手续,李翰园回答:必须解除武装、全员押解回宁夏(之后应甘肃方面要求押赴兰州)。江崎寿夫见大势已去,命大西俊三将隐藏在公呼都树林中的其余特务机关成员及机场建设队成员带到了李翰园驻地。

至此,所有盘踞额济纳的日方人员已全部缴械。

宁夏委派李翰园率部突袭盘踞额济纳的日本特务机关,使得关东军苦心经营的“欧亚航空联络计划”被迫终止。额济纳擒谍行动,具有三重战略意义:其一,彻底粉碎了侵华日军妄图以额济纳为基地,建立德国至中国(敌占区)空运走廊的图谋,切断了向日本侵略者通过空中通道输送战略物资的可能;其二,及时遏止了日本在西北地区的渗透,阻止其在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建立更大的间谍网络;第三,这次行动恰在“七七事变”之际完成,不仅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也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士气。

“正规军、游击队,村前村后,沙滩田野间,到处集结着人群……数千健儿勇往直前,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之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争取民族的解放。”

——陈赓将军日记

“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杨靖宇将军

“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他是坚决抗日的八路军,一向不知道有投降二字。我宁死不能写信劝降!”

——1941年8月27日,为逼降抗日英雄马本斋,日军抓走他的母亲白文冠。白文冠宁死不屈,绝食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