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女出国留学失联,患癌父母苦寻17年,死前得知女儿已成家立业

发布时间:2025-09-04 08:28  浏览量:1

1979年7月6日,大连旅顺口区曹家地村。

曹肇纲正在产房外焦急踱步,直到一声啼哭传来——女儿曹茜出生了。

这个25岁的农民对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寄予厚望。

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注定与土地为伴,却希望女儿能靠知识改变命运。

可他没想到,女儿确实走出了土地,甚至远赴重洋成为了“洋教授”,但也终生不愿与夫妻二人再见一面。

2020年6月,《半岛晨报》刊登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独生女儿留学德国17年杳无音讯”

发稿人正是曹肇纲。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全民关注。

人们不解,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曾经备受宠爱的女儿十七年不与家人联系?

她在德国遭遇不测?还是贪恋异国生活,嫌弃土里土气的父母?

几乎全国人民都开始帮这对老夫妇寻女,可德国方面却始终没有回音。

曹茜就像一滴水落入大海,再无踪迹。

曹茜出生前,母亲刘红玉就体弱多病,生产后身体状况更差,全家重担都落在曹肇纲肩上。

但他从不抱怨,因为女儿就是他全部的希望。

曹茜随了母亲的体质,从小多病,曹肇纲常常半夜跑去请医生。

尽管家境贫寒,他却从未亏待过女儿一口吃的。

别家孩子放学要干农活,曹茜却只需专心读书。

每当小伙伴问她为什么不用干活,她总是骄傲地说:“我爸说我只管好好学习。”

曹茜也确实争气,奖状拿回一张又一张,渐渐贴满了整面墙。

每天干完农活回来,曹肇纲看到在昏黄灯光下看书的女儿,就觉得日子有奔头。

可他不知道,这竟会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曹茜顺利考上了城里高中,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想去南方读大学,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但曹肇纲却希望女儿读师范,毕业后回家乡找份安稳工作。

处于青春期的曹茜开始叛逆,而没文化的曹肇纲不懂如何与女儿沟通,谈话往往不欢而散,有时甚至会动手打孩子。

父女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如果说平时的争吵只是埋下火药,那么高考志愿就是引爆的导火索。

曹茜的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几十分,她满怀期待地将志愿填到了南方。

然而等到录取通知书到手,她傻眼了——辽宁师范大学。

一问之下才知,原来父母背着她,偷偷改了志愿!

那个暑假,曹茜没有其他准大学生的兴奋。

她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逃离!

逃离黄土地,逃离父母。

辽宁师范大学就在大连,离曹家并不远。

曹茜原本担心还要活在父亲的“监视”下,但曹肇纲为了供她上学已经耗尽心力,再无余力管教她。

在他看来,女儿已经成年,应该懂得父母的艰辛,会好好学习,毕业后接过家庭重担。

但他没想到,大学里的自由空气让曹茜更加坚定了远离家乡的决心。

靠着助学金和父母寄来的生活费,曹茜过着“很宅很文艺”的大学生活。

她热爱外语,喜欢中外文学,尤其迷恋民国历史,常给室友讲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

她沉浸在象牙塔的美好中,却不去想父母可能正累得直不起腰。

直到大二,挂科的重击才让她清醒:她有六门功课没修完,可能无法毕业。

一想到毕业后可能要回家乡工作,在“寒冷的土沟沟里蹉跎一生”,曹茜夜不能寐。

这时,一个念头浮上心头:留学,去德国!

曹茜一直有出国梦,她有语言基础,只要家里支持,梦想就能照进现实。

放假回家,她鼓起勇气向父母提出留学想法。

德国对曹家夫妇来说如同外太空,曹肇纲本能地反对,却第一次看到女儿眼中闪烁的光芒。

平时沉默寡言的曹茜,说起留学竟然滔滔不绝。

她说什么“镀金”,承诺学成归来让父母享清福。

“镀金”这样的词对曹肇纲来说太陌生,他也不指望享女儿的福,只希望女儿快乐。

既然留学会让她快乐,那就支持吧。

当妻子问钱不够怎么办时,曹肇纲只挤出一个字:“借”。

接下来几天,他带着妻子挨家挨户拜访亲友,低声下气地借遍了全村。

最终,他们凑齐了七万元,其中有六万是借的。

那是2000年,七万元足够在县城买一套房。

握着沉甸甸的七万元,曹茜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和巨债,曹茜飞往德国。

在开始正式学习前,她先读了两年语言班和一年预科。

原本以她的能力不需要这么久,但她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打工赚生活费。

在给家里的信中,曹茜抱怨老板克扣工资、时薪太低,在德国过得很艰难。

三年间,曹肇纲又陆续给女儿汇去三万元。

当时正值国内非典肆虐,东北农村的一对老夫妇每年汇出一万元,何其不易。

但对德国的开销来说,这仍是杯水车薪。

当时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是1:10,一年一千欧元根本不够用。

曹茜与家里的联系越来越少,且每次联系都离不开要钱,这让曹肇纲越来越不满。

2003年初,曹茜再次来电要钱时,曹肇纲积压的怒火终于爆发,他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外读书要花这么多钱,认定女儿在国外挥霍无度。

面对父亲的指责,曹茜沉默地挂了电话。

母亲责怪丈夫太严厉,她只想多和女儿说几句话。

但这个朴素的愿望,最终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十个月后,2003年年底,临近春节,曹茜再次来电。

或许是因为没钱了,或许是思乡情切。

但迎接她的不是母亲的问候,而是父亲的怒吼:“这么久不打电话,我还以为你死外边了!”

很难想象,在那个临近春节的日子,思乡的曹茜冒着风雪在德国电话亭听到这句话时的心情。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句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此,曹茜人间蒸发。

2003年冬天的那通电话后,曹家夫妇再也没收到女儿的任何音信。

这些年都是曹茜单方面联系父母,用的都是公共电话亭。

父母寄去的信都石沉大海。

除了写信,曹家夫妇还尝试了各种方法。

他们甚至找到外交部,通过驻汉堡领事馆找到了曹茜的住址。

但面对上门的工作人员,曹茜闭门不见。

十七年的等待中,老两口身体日渐衰弱。

他们收入微薄,还要偿还送女儿出国欠下的巨债,根本无暇顾及健康。

最终,夫妻双双患癌。

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们下定决心,要在生命最后时光找到女儿。

于是,那则“寻女启事”见了报。

此前他们一直不愿公开此事,怕影响女儿名声,但如今已顾不得这么多。

报道引发巨大反响。

大多数人都指责曹茜不孝,但也有很多热心人真心想帮助老夫妇。

见报仅三小时,就有三通从德国打来的电话。

其中一位旅德二十多年的大连女士表示愿意帮忙,她还加入了德国辽宁同乡会。

有了这些“德国通”的帮助,寻女队伍声势大涨,找到曹茜的希望似乎变大了。

但二十多天过去,只找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曹茜已在德国安顿下来,结婚生子,成为慕尼黑大学人文学院的终身教授。

据这位自称是曹茜汉堡大学同学的人说,曹茜因与父母矛盾太深,决心断绝关系,不想再有任何联系。

但这消息疑点重重:慕尼黑大学根本没有人文学院;一个中国人要在德语领域战胜德国精英成为终身教授,堪比外国人在北大成为汉语言文学权威。

无论真假,记者第一时间将消息告诉了曹肇纲夫妇。

对不久于人世的老人来说,这至少是个安慰。

女儿还活着,过得很好,这不是最坏的结果。

事情就此陷入僵局。

或许曹茜早已改名换姓,在德国某地过着光鲜生活,但这一切,都已与她的父母无关。

患乳腺癌五年后,曹茜体弱多病的母亲先一步离世,带着未能对女儿说出口的话,抱憾而终。

妻子去世后,曹肇纲不久也随之而去。

这个沉默寡言的父亲至死都没想明白,女儿为何如此对待他们。

曹肇纲去世时,如果曹茜平安活在德国,应该已经41岁。

想必她的孩子也到了叛逆的年龄,不知那时,她是否会理解父母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