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一文说明白了所谓的“青岛土著”和“老青岛人”

发布时间:2025-09-04 08:31  浏览量:1

“老巴子”才是真正的青岛人

在青岛有一群喷子,他们把四区以外的所有青岛人全不当青岛人,更有甚者,把市南区以外的青岛人全排除在外,动辄以瞧不起的口吻,说市北的、沧口的、即墨的、胶州的、崂山的、胶南的……口吻中藏着一个词:老巴子。

青岛有一位说唱歌手,曾经创作了一首歌,歌名就叫《老巴子》,我还记得其中一句歌词:“还牵着骆驼就来青岛了” ,歌词中充斥着“老巴子”、“即墨小嫚”之类,我其实很喜欢说唱,但只喜欢高水平的说唱。

即墨其实不产骆驼,那是西域,青岛街头也没有骆驼,我们有相关交通法规。

一、先请问一个问题:青岛老市区在立城之前,有多少村落?多少人口?

其实大约就那么几十个村,人口应该不到几万人。

二、现在青岛市区多少人?

四区几百万人口!这么密集的人口增加哪来的?以人类正常的繁衍速度,是不可能增长这么快的,何况我们还有计划生育,百年时间,即使是猪,繁衍速度也不可能这么快!

其实,青岛人(我这里特指老市区)大部分都来自周边,以我家为例,爷爷来自胶州农村,在青岛上班落户,而这些周边,本来就属于青岛地域,就是青岛地区。

三、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元末明初,青岛地区经过连续几次大屠杀,真正的本地人已经所剩无几,所以往上推衍,大部分青岛人祖上,都是外地移民(包括青岛老市区在内的广义上的青岛人),这些移民既有山西移民,也有来自云南乌蒙卫的军户,应该还有少量其他地区移民。

需要说明的是,云南乌蒙卫军户,大部分都是苏浙皖一带征伐云南的士兵,但是他们在当地已经戍守几代,所以,已经可以算是云南人,而实际上,乌蒙卫的驻地也是随战事移动的,从贵州一直推到云南。这些移民从明朝初期迁徙到青岛地区,至今已近400年,已繁衍三十多代,所以,就是“青岛土著”。

四、青岛的移民过程一直不曾中断,建国后,许多人从烟莱日照一带被招工过来,以掖县最多,他们在工厂上班,享受国家落户政策,因为当时工人身份比较高,所以特别瞧不起原青岛本地人!这些人其实和从青岛周边过来的人一样,也不过在市区生活三代人而已,但因为来自青岛之外地区,人数少,所以很抱团。

为了显示优越感(工人身份)和与原本地人区分,他们刻意说一种和本地人有区别的腔调,因为当时工人身份和收入,确实有优越感,所以这种腔调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现在青岛话的来历:以原青岛地域(即墨、崂山、沧口、胶南、城阳等)为基础,杂糅了烟、莱、日照口音所形成的一种新口音。

动辄以口音说事儿的,动辄嘲讽、瞧不起即墨、崂山、胶南、胶州、城阳等区域的,基本就是这帮人,因为长辈来自青岛周边地区的,根本不可能瞧不起周边,那跟瞧不起自己有什么区别?

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根正苗红”,动辄秀青岛优越感,瞧不起烟、莱、日照等地区的,大部分也是这帮人,就如同一些中国人到了国外,面对原同胞的时候,特别趾高气扬,其实是一个心理。说句题外话:杜鹃鸟有个习惯,侵占别的鸟类的巢,然后把别的幼鸟推出去,这就是成语鸠占鹊巢的来历。

五、真正的青岛人,从来不会骂人“老巴子”,因为我们祖上都是“老巴子”,包括今老市区的原渔民村落。

我写文章,从来倡议团结,反对地域互黑,我经常写一些去过的城市的观感,就是基于自己眼睛的真实观感,缺点会说,优点也会说。

但是只要说其他城市优点,就会有一帮青岛喷子,莫名其妙出来喷!比如大连也很干净、绿化也很好,烟台海边也很美,不知道怎么就触动了某些“青岛人”的敏感神经,甚至有死亡威胁:你活腻歪了?

难道只能说青岛好?就……不能说其他城市优点?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家乡骄傲,但是骄傲过了就让人反感了!

六、这帮青岛喷子,貌似在维护青岛,其实是在招骂引恨,没准儿是反串,就像那个恶搞日本天皇的视频,原本是一个入籍日本的汉奸在搞事,这下好了,求锤得锤,得偿所愿!

有时候写篇怀旧文章,这帮喷子也喷,简直无所不喷!写“记得小时候的啤酒苦、沫子特别多”,被留言:外地打工人喝不起青岛啤酒!请问什么时代了?打工人也喝得起青岛啤酒啊!还真有吃不起茶叶蛋、高铁没靠背呢味儿!

七、不必把青岛圣神化,有个词叫“捧杀”,好让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其实青岛就是一座普通的中国二线城市,在国际知名度的排名中甚至赶不上菲律宾的马尼拉,虽然这些年游客逐渐增多,但是知名度和动辄每年入境几百万、千万的(包括东南亚一些城市)城市还有差距。

最新查阅数据:2025青岛入境外国游客22.6万人次(数据来源:山东商报,商报数据来源标注为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扎煞↑

2025年曼谷境外游客,中国人最多:670万人次(这还仅仅是中国游客的数量),数据来源《环球杂志》-新华报刊,但这文章引用的是泰国那边给出的数据,不知道有没有宣传的意味(而夸大数据)。这个数据对比,仅想说明青岛在境外(旅游)的知名度和档位,去东南亚旅游,失踪、吃亏了就别在网上哭诉了,有些人拦不住。

其实不止我一个对这种歧视链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