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薪火相传的接力赛跑『太空美文』(118)
发布时间:2025-09-03 19:56 浏览量:2
2013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安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聂荣臻元帅和为我国航天事业献身的英烈敬献花篮,向共和国的功臣们表示敬意,并勉励航天人,要把“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一代代传下去,使之成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烈士陵园里长眠着760多位航天英烈,平均年龄仅27岁。每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前,总指挥部全体成员和航天员都会来到这里祭奠,因为,这里埋藏着中国航天人的“根”和“魂”。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后,都会去看望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2022年11月17日是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90岁生日,刚刚完成出舱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专门从空间站发来生日祝福。
漫漫飞天路,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后来者都深深地明白,自己是站在巨人肩上向上登攀,只有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只有接稳“前一棒”才能跑好“下一棒”。
2021年“七一”前夕,正在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科研人员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纪念场馆,重温入党誓词、重访航天遗迹、重读英模事迹,追寻老一辈航天人征服宇宙的奋斗历程。工程总体的年轻同志来到东方红发射场,大家在地下指控室“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标语前久久伫立,那一刻,仿佛回到那个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感怀于航天老前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气神。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少科技工作者是“航二代”甚至“航三代”,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从小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又主动回到东风航天城,和父辈祖辈一样甘当扎根戈壁的“骆驼刺”,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心中神圣的事业。
上阵“父子兵”、出差“夫妻档”、攻关“师徒配”……老一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动人故事,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接续传扬。
越往高处攀登,航天人越来越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没有谁会把到手的战略制高点轻而易举地让出来。要想弯道超车必先自信自强。
曾有一名老专家感慨地说:“如今但凡能比我们在国际上挺直腰杆的事,大多是被西方给‘逼’出来的。当年的‘两弹一星’,后来的‘银河’‘北斗’,再到如今的空间站,皆是如此。
当年,中国航天人何尝不想“抄近道”“借东风”,然而面对美西方颐指气使的傲慢态度和不择手段的封锁打压,他们决心挺直腰杆自己干。如今,我们应该感到幸运,正因如此,才让中国航天人从起步之初便彻底丢掉幻想,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