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九十一集:清朝用 80 年,如何完成多民族统一大业?
发布时间:2025-09-03 01:28 浏览量:1
从康熙初年到乾隆中期(1661-1759 年),清朝历经三代帝王,用近 80 年时间,先后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西藏、统一新疆,将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彻底纳入中央管辖,最终构建起 “东到库页岛、西抵葱岭、北至贝加尔湖、南达南海诸岛” 的庞大疆域,完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次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业。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第 91 集《统一大业》,便聚焦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通过梳理边疆治理中的关键决策、重大战役与核心人物,揭示清朝实现疆域统一的深层逻辑。
清朝统一大业的起点,始于对漠北蒙古(今蒙古国一带)的平定。17 世纪后期,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凭借强大武力统一漠西蒙古,随后入侵漠北蒙古,试图建立横跨欧亚的游牧帝国,直接威胁清朝北疆安全,康熙帝被迫开启亲征之路。
1690 年,噶尔丹率领 3 万骑兵,以 “追击漠北蒙古部落” 为名,越过沙漠南下,兵锋直指北京郊外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康熙帝深知 “噶尔丹一日不灭,北疆一日不宁”,亲自坐镇河北博洛和屯指挥,派福全、常宁分兵两路迎战。
同年八月,清军与准噶尔军在乌兰布通展开决战。噶尔丹将骆驼捆绑卧地,背上覆盖湿毡与木箱,形成 “驼城” 作为防御屏障,士兵躲在 “驼城” 后发射弓箭与火器;清军则以火炮为主要武器,集中火力轰击 “驼城”,最终撕开缺口,骑兵趁机冲锋,准噶尔军全线溃败,噶尔丹仅率数千人逃往漠北。此战虽未彻底消灭噶尔丹,但打破了其 “不可战胜” 的神话,为后续平定漠北奠定基础。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在沙俄支持下重整旗鼓,1695 年再次率军南下。康熙帝决定 “一劳永逸解决噶尔丹问题”,于 1696 年亲率三路大军北伐:东路军由萨布素率领,从黑龙江出发牵制准噶尔军;西路军由费扬古率领,从宁夏出发切断噶尔丹退路;康熙帝亲自率领中路军,从北京出发直扑漠北。
同年五月,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与噶尔丹军遭遇。费扬古采取 “诱敌深入” 战术,先派少量骑兵佯败,将准噶尔军引入预设战场,随后发动突袭,对准噶尔军后方的家属、辎重发起猛攻。噶尔丹军军心大乱,清军趁势追击,斩杀数千人,噶尔丹的妻子阿奴可敦也在战斗中阵亡,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脱。1697 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此时的噶尔丹众叛亲离、粮草断绝,最终在科布多(今蒙古国科布多省)服毒自杀,漠北蒙古彻底纳入清朝管辖,清朝在漠北设立 “盟旗制度”,由中央任命官员管理,统一大业迈出关键一步。
西藏自元代纳入中国版图后,长期由宗教领袖与地方贵族共同管理,明朝后期因国力衰退,对西藏的管控逐渐减弱。清朝康熙、雍正年间,通过平定叛乱、设立行政机构,将西藏纳入中央直接管辖,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噶尔丹死后,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部首领,继续与清朝对抗,并将扩张目标转向西藏。1717 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凌敦多布率领 6000 骑兵,从伊犁出发,翻越昆仑山突袭西藏,杀死西藏地方首领拉藏汗,控制了拉萨,试图将西藏纳入准噶尔势力范围。
康熙帝得知消息后,于 1718 年派额伦特率军入藏平叛,但因不熟悉地形、补给困难,全军覆没。1720 年,康熙帝吸取教训,派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分兵两路入藏:一路由延信率领,从青海出发护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入藏;一路由噶尔弼率领,从四川出发直攻拉萨。清军在西藏当地部落的支持下,迅速击败准噶尔军,收复拉萨,大策凌敦多布率残部逃回伊犁。此战不仅平定了准噶尔对西藏的入侵,还确立了七世达赖喇嘛的合法地位,为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创造条件。
1723 年,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趁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刚即位之机,发动叛乱,试图效仿准噶尔割据青海,并暗中勾结西藏地方势力。雍正帝派年羹尧、岳钟琪率军平叛,仅用半年时间就平定叛乱,随后在青海设立 “西宁办事大臣”,加强对青海的管辖。
为彻底解决西藏管理问题,1727 年,雍正帝正式在西藏设立 “驻藏大臣”,由中央直接选派官员进驻拉萨,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负责监督西藏地方行政、军事、财政等事务,重要官员的任免、重大决策的制定,均需经驻藏大臣批准。驻藏大臣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对西藏从 “间接管控” 转向 “直接管辖”,西藏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到进一步巩固。
新疆(清代称 “西域”)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明末清初因准噶尔叛乱,长期处于割据状态。乾隆帝时期,通过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先后平定准噶尔叛乱与大小和卓叛乱,最终将新疆纳入清朝版图,完成统一大业的 “收官之战”。
1745 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去世,准噶尔内部因争夺汗位陷入混乱,乾隆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彻底平定准噶尔。1755 年,乾隆帝派班第、永常率领 5 万大军,分南北两路进军伊犁,准噶尔军纷纷投降,清军顺利攻占伊犁,俘获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押往北京。
然而,清军撤退后,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趁机发动叛乱,试图重建准噶尔汗国。1756 年,乾隆帝派兆惠率军再次入疆平叛,阿睦尔撒纳逃往沙俄。1757 年,沙俄因担心与清朝发生冲突,将病逝的阿睦尔撒纳尸体交还清朝,准噶尔叛乱彻底平定,漠西蒙古地区(今新疆北部)纳入清朝管辖。
准噶尔叛乱平定后,新疆南部的伊斯兰教领袖波罗尼都(大和卓)、霍集占(小和卓)兄弟,在准噶尔长期扶持下,试图割据新疆南部,建立 “独立王国”。1757 年,大小和卓杀害清朝派往南疆的招抚官员,正式发动叛乱,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南疆重镇。
1758 年,乾隆帝派兆惠率军前往南疆平叛。兆惠率领 3000 清军,从伊犁出发,先攻占库车,随后向叶尔羌进军,因孤军深入,被大小和卓率领的数万叛军包围在叶尔羌城外的黑水营,坚守三个月,史称 “黑水营之围”。1759 年,乾隆帝派富德率军增援,与兆惠内外夹击,击败叛军,大小和卓逃往中亚的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巴达克山国王畏惧清朝势力,将大小和卓杀死,首级献给清军,大小和卓叛乱平定。
1762 年,乾隆帝在新疆设立 “伊犁将军”,作为新疆最高军政长官,管辖整个新疆地区,下设乌鲁木齐都统、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等官员,分管各地事务。伊犁将军的设立,标志着清朝正式完成对新疆的统一,也标志着清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业最终完成。
清朝统一大业的完成,离不开三代帝王与多位将领的共同努力,他们的决策与行动,直接决定了统一进程的走向。
康熙帝作为清朝统一大业的奠基人,先后平定漠北蒙古、收复西藏东部,为后续统一新疆奠定基础:他三次亲征噶尔丹,打破准噶尔对北疆的威胁;派军入藏击败准噶尔,确立达赖喇嘛的合法地位;在蒙古推行 “盟旗制度”,加强对蒙古部落的管理。康熙帝的战略眼光与坚定决心,为清朝统一大业开启了良好开端。
雍正帝在位期间,虽未发动大规模边疆战争,但通过制度建设,巩固了康熙朝的统一成果:设立驻藏大臣,将西藏纳入中央直接管辖;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在西南推行 “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雍正帝的制度创新,为乾隆朝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乾隆帝凭借康熙、雍正两朝积累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北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南部;设立伊犁将军,完善对新疆的管辖。乾隆帝的军事行动,不仅完成了疆域统一,还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被称为 “十全武功”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兆惠作为乾隆朝的名将,先后参与平定准噶尔叛乱与大小和卓叛乱,在 “黑水营之围” 中坚守三个月,展现出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岳钟琪则在雍正朝平定青海叛乱、乾隆朝平定准噶尔叛乱中屡立战功,为边疆统一做出重要贡献。这些将领的军事才能,是清朝统一大业得以实现的关键支撑。
《中国通史》第 91 集在总结清朝统一大业的历史意义时指出:“清朝完成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不仅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基础,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从疆域角度看,清朝通过近 80 年的统一战争,将蒙古、西藏、新疆、台湾等地区彻底纳入中央管辖,形成了 “北至贝加尔湖、南达南海诸岛、东到库页岛、西抵葱岭” 的庞大疆域,这一疆域范围与现代中国疆域基本一致,为后世中国的领土完整奠定了基础。
从民族角度看,清朝在统一过程中,推行 “因俗而治” 的政策:在蒙古推行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既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又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 “多元一体” 的中华民族格局。
从国家安全角度看,清朝统一边疆后,消除了长期以来的边疆叛乱隐患,构建起稳固的边疆防御体系,有效抵御了沙俄等外国势力的入侵,保障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安全,为 “康乾盛世” 的出现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清朝完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业,并非偶然 —— 康熙帝的 “军事开拓” 奠定基础,雍正帝的 “制度建设” 巩固成果,乾隆帝的 “军事收官” 完成统一,三代帝王的接力努力,形成了 “开拓 — 巩固 — 完成” 的完整链条;同时,“因俗而治” 的治理策略,既尊重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强化了中央集权,为统一后的边疆稳定提供了保障。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需要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需要科学的治理策略作为保障,更需要坚定的决心与长期的努力。读懂《中国通史》第 91 集《统一大业》,不仅是了解清朝的疆域扩张历程,更是理解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历史共识,将永远是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