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通之战:大清帝国与准噶尔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发布时间:2025-07-16 00:28  浏览量:3

在公元17世纪末期,清帝国平定中原没过多长时间,依旧处于王朝兴衰循环的上升时期。然而,来自西北边疆地区的准噶尔势力,在相近的时期里也迅速崛起。尽管其野心远不及爱新觉罗家族那般巨大,但在蒙古草原的事务上,丝毫没有妥协的打算。

最终,双方于今日内蒙古地区的乌兰布通正面遭遇,长达半个世纪的清准战争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后金在早期的时候和准噶尔汗国并不相邻。

1635年,彼时满清不过是盘踞在关外的后金政权,就已和来自西部的准噶尔蒙古人有了外交往来。因满清常受气候骤变以及明朝贸易封锁的制约,急需借助草原和更多地区开展贸易。当时已成为和硕特蒙古首领的准噶尔固始汗,派遣马队前往盛京宫廷,毫无悬念地被爱新觉罗家族“纳入”为朝贡的附庸。

在此之后,皇太极把国号改成了大清,持续派遣八旗精锐部队对明朝和朝鲜发起周期性的攻击。地处草原西部的准噶尔人同样没闲着,一心朝着四周进行扩张的尝试。他们不仅在南西伯利亚打退了哥萨克拓荒者,还在南方战胜了由穆斯林蒙兀儿人所建立的叶尔羌汗国。甚至征服了天山以西的吉尔吉斯人,还多次对七河流域的哈萨克势力构成威胁。鉴于双方的进攻方向完全不同,彼此的领地也不相邻,自然不会产生任何冲突。准噶尔的商人依旧会定期在阿尔泰山和辽东之间往来,丝毫不在意对方把自己当作番邦的小角色。

正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蒙古和满洲商人

1644 年之后,多尔衮实施南进战略,致使满洲全面卷入十八省的战场。初步确立统一文字和法度的准噶尔汗国,因继承人的争端而爆发了长时间的内战。当僧格大汗逐个铲除所有竞争者时,大清帝国已初步完成对前明领土的占领与掌控,顺利过渡到康熙皇帝的统治阶段。然而,僧格汗突然遇刺,原本在拉萨研习佛法的弟弟噶尔丹趁机返回,成功夺得汗国的最高权力。随后,他与自己的师傅达赖五世结盟,发起了规模更大的征服战争。一方面,他彻底歼灭了叶尔羌的穆斯林王公残余势力,使藏传佛教再度成为西域的主导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他积极向东扩张,企图将包括喀尔喀蒙古在内的整个草原纳入囊中。

当准噶尔汗人展现出扩张态势时,刚掌权的康熙皇帝无暇顾及。原来,在噶尔丹夺得汗位后不久,吴三桂于云南发起了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之后,康熙又忙着出兵郑氏占据的台湾,还参与了远在东北亚腹地的两次雅克萨围攻战。直到自己和帝国终于有了闲暇,才惊觉曾经的藩属已然发展成不可一世的西北帝国。其两路军队分别指向漠南蒙古和青海边境,形成了对陕西、山西、直隶三省构成威胁的钳形攻势。而且原本倾向满洲的草原附庸皆被击败,无法再为康熙构建起可靠的缓冲地带。

康熙皇帝早期的各种画像

公元1689年,噶尔丹再度率军东进,于乌尔会河畔与喀尔喀 - 满洲联军展开对战。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因轻敌冒进,选择径直冲向由众多火枪手驻守的准噶尔中军阵地。其结局可想而知,被敌方持有的俄式或土耳其式火枪猛烈射击,在撤退时又遭蜂拥而至的骑兵疯狂砍杀。尽管阿喇尼在身边人的保护下幸运逃脱,但他手中的大部分士兵以及补给辎重都已损失,只好在之后的奏折里运用修辞手法为自己掩饰过错。可惜当时恰有俄罗斯使者目睹了整个交战过程,且坐镇北京的康熙对战斗结果极为不满。

诚然,因清帝国于同年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使得准噶尔人少了一个可分担自身压力的松散同盟。康熙也开始正式动用帝国的丰富资源,打算一次性彻底解决草原难题。与此同时,噶尔丹依旧保持着每年至少出击一回的固有频率,进而为双方大战的爆发营造了有利态势。

持续朝东拓展势力的准噶尔骑兵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战争爆发之际,二者的边界状况

1690年春天,噶尔丹再次亲自率领三万名士兵出征,打算把此前被自己击败打散的喀尔喀各部彻底解决。得知消息的康熙马上决定采取对抗行动,带领五万人奔赴前线,这五万人包括京师八旗、盛京留守军队、吉林驻军以及蒙古附庸。因为此次是为了迎战强大的草原霸主,所以一线部署几乎没动用地方绿营,仅使用了早年归降的汉八旗部队。

然而,皇帝没过多久就因持续发低烧而患病,在大臣们的劝说下不得不返回北京调养。仅让皇兄和硕亲王福全与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担任两路兵马的指挥。但他们对即将面对的对手都缺乏必要认知,仅从之前的交战记录中得知,噶尔丹的部众擅长使用火枪。而敌军的行军布阵方式、骑兵部队的实际水平,以及保障远征的补给时间,都还是一无所知。所以,除特意准备了许多传承自前明时期的轻型火炮外,并未做更多有针对性的预先安排。只是希望关外的边境驻军和蒙古附庸能为自己分担压力。

清朝的远征军,几乎全是由八旗构成的。

这时,准噶尔人的骑兵队伍已推进到内蒙古中部的锡林浩特一带。虽说从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而言,他们的补给线比清军长得多。然而由于大半个草原都在他们掌控之下,所以完全不会为后勤方面的事情发愁。再加上蒙古式军队向来具备长时间作战的特点,在这类行动中也就显得更加从容自如。要是非要找出不足之处,那就是维持他们正面攻击能力的子弹和火药。由于库存大多依靠定期进口、少量仿制以及西域附属城市的供奉,所以储备量相对比较有限。之前他们的对手大多采用草原游骑兵的作战方式,不太擅长应对大量枪械,也没有与他们长时间对峙的能力,这才使得问题没有显现出来。

然而,从喜峰口和古北口分别北上的两路清军,并不知晓这个或许能扭转战局的情况。相反,由于大多是首次踏入草原战场,他们错误估算了长距离行军所需的补给量。几次停下来凿井取水都未成功后,就已有马匹因极度干渴而死亡。紧接着,全军前进的速度大幅减慢,随行携带的粮草也出现短缺的困境,导致部分身体虚弱的士兵在途中倒下。最终,他们跌跌撞撞地走完300公里的路程,整整花了12天时间。而从山海关外出发的满洲兵马,同样因路途遥远未能及时赶到。只有原本就滞留在附近的3000名溃兵,跟着阿喇尼一起来接应。

地处如今内蒙古东部的乌兰布通

那一年的8月27号,清军只能着手搭建营地。因士兵和坐骑、畜力的数量庞大,只能分别安置在前后40多座营垒中,营垒总计延伸了60里远。如此大的动作,显然难以瞒过准噶尔斥候的锐利视线。噶尔丹更是有所忌惮,带领20000主力部队悄然靠近,最后特意在地势利于防守的乌兰布通驻扎下来。紧接着便派人占领了这座背靠着河流的险峻小山,用10000头骆驼相互联结,构建起防御性能优越的高地驼城。外侧还覆盖着用水浸湿的毛毡,专门用于抵御弓箭和轻型弹药的破坏作用。

直至9月3日,清军才最终发觉了近在咫尺的准噶尔军营。尽管稍有意外之感,但身为主帅的和硕亲王福全却喜出望外,认定这是不可错失的决战好时机。要是还无法寻得目标,全军就会因物资匮乏而不得不撤兵。更为关键的是,噶尔丹本人就在此处,且其部队规模不及自己麾下的30000人。于是,他在清晨便下令全体出击,并于当天正午开启了乌兰布通之战的帷幕。

长时间的征战和贸易,使得准噶尔军队配备了数量可观的新型火枪。

艰苦的惨胜

进攻的一方被准噶尔军队在火力上的优势搞得十分难受

考虑到准噶尔人已做好充分迎战准备,福全最先想到借助手中的火器部队实施预先杀伤。不过,清军因对草原战争存在固有认知,并未把大口径的红衣野战炮运往前线。手中仅有的是从前明时期传承下来的子母炮以及技术水平稍高一点的铁心铜炮。这两类武器射程均较短,精准度也欠佳,对于位于山头的蒙古驼城而言,自然难以形成多大威慑。

于是,由国舅佟国纲带领的火器营只能绕到敌军左翼,才慢慢把手中的大炮运上去。结果还没做好发射的准备,就被守军铺天盖地的火力完全压制。准噶尔人不但拥有比同时期清军鸟铳更厉害的重型火绳枪,还保留着威力巨大的传统蒙古弓。所以能在火枪手装填弹药时继续造成杀伤,让处于低处的清军十分难受。清军不习惯使用枪械,只能把胜利的希望全寄托在炮击上。但乌兰布通的山崖上植被茂盛,对炮手寻找射击位置和有效瞄准都很不利,因此激战数小时都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在乌兰布通战场,清军所运用的铁心火炮

没过多久,带领火器营的佟国纲被火绳枪击中身亡。原本还在半山腰艰难支撑的清军,也由于多位将领死伤以及胆小怯懦,匆忙撤离战场。同样的情形也在驼城的右翼同时出现,只是这边的场面比另一侧友军的表现还要糟糕。福全面对这种状况毫无办法,只能不断调遣士兵从多个方向协同发起突击。然而,这样做除了让准噶尔人消耗更多弹药之外,实际杀伤的敌军数量极为有限。要不是噶尔丹行事谨慎,没有选择派遣骑兵全面反击,这支清军很可能在当天傍晚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紧要关头,准噶尔蒙古人的弹药彻底耗尽。因乌兰布通战场离其直属领地距离过远,根本没办法通过等待获取下一批储备,整个军队一下子就失去了半数以上的攻击火力。更糟糕的是,由和硕恭亲王常宁带领的满洲军队以及依附清朝的蒙古附属势力正迅速向战场赶来,而此时清军因为没有盲目射击还留存着不少火药。于是噶尔丹觉得此战无法取得更大的成果,便在第二天派藏传佛教高僧作为代表,前往山下向福全求和。堂堂和硕亲王也顾不上身份尊卑了,为了拖住对方一直沉默不语,只盼着能尽快等到其他各路军队会合。

尽管清军自行宣告胜利,然而他们在乌兰布通的表现却难言出色。

然而,噶尔丹从一开始就没指望通过求和解决问题。他巧妙利用大师下山谈判的这段时间,让属下慢慢拆除营帐、撤掉驼城。与此同时,他也做好了同归于尽的打算,命令精锐骑兵时刻在马背上准备作战,以此迫使福全跟自己达成妥协。最终,经过3天的反复周旋,没等来援军的亲王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悄悄离开。实际上,山头的大部分蒙古人早已提前躲进密林往后撤了,没给反应迟钝的满洲人任何机会。只是由于准噶尔军队先撤离了,才向远在京师的皇帝宣称取得了胜利。不过,考虑到实际战况和双方伤亡情况,这种自我吹嘘显然没什么说服力。

从宏观大战略角度审视,乌兰布通之战的确使清朝成功抑制了准噶尔人的扩张态势。不过,清军在这场战役中付出的代价远超对手。除了多次强攻山头导致的数千人伤亡外,还有更多人因后勤保障不力出现了非战斗减员。相反,噶尔丹的阵营几乎没遭受多少损失,依旧保有与帝国继续较量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