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哭三弟恒》:他怀揣航空救国梦,25岁血洒长空

发布时间:2025-09-02 11:01  浏览量:1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福建发布精心策划“纸短情长里的烽火记忆”特别栏目,跨越硝烟与战火,以抗战时期战士们的家书为独特视角,回望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聆听先辈心声,铭记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

在那个年代

中国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牺牲

平均只有六个月的时间

1941年

林徽因年仅23岁的弟弟林恒

牺牲在成都上空

三年之后

林徽因写下这首《哭三弟恒》

纪念牺牲的弟弟

字字泣血,催人泪下

点击下方视频

把家书读给你听♫

上下滑动,阅读完整书信↓

《哭三弟恒》 林徽因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

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

那是——你自己也明瞭——

因为你走得太早,

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

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

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

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

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

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

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

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

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

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

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

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

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向往

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

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

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

算是诗来追悼你,

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

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

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

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

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

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

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

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

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

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

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

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

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

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

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家书背后的故事

林恒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

1916年生

林恒从小成绩优异

立志长大要走实业救国之路

1935年

林恒从老家福州到北京

报考清华大学机械系

林徽因和林恒

1935年12月

“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彻底改变了林恒的选择

放弃了进清华大学机械系的机会

毅然报考空军学院

林徽因曾这样写过

“你把生命的意义过早地看穿了

你终于在穿上军装之前

就成为懂得死亡的军人”

很快

林恒成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

1940年

他以第二名的优秀成绩结业

并前往成都执行飞行任务

那时流传一种说法

空军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

平均只有六个月

中央航空学校

1941年3月14日

日军再次对成都发动空袭

林恒冒着枪林弹雨

驾驶刚从苏联接收回来不久的

伊153型新式飞机升空作战

由于敌我双方机型性能相差悬殊

我方损失惨重

林恒在击落日军一架飞机后

不幸头部中弹

坠机于双流南门一带

牺牲的时候只有25岁

中央航空学校五大队第十七中队队员,左起第三人为林恒(林徽因的三弟)

三年后

林徽因写下这首《哭三弟恒》

字字血泪

写给弟弟,也写给同弟弟一样

怀揣航空救国梦的年轻人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相信全世界再没有第二所学校

会以这样的文字作为校训

这是培育中国第一代

飞行军官的中央航空学校

中央航空学校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他们用血肉之躯壮志凌云

击落日军敌机超过1200架

一直到抗战结束

共有1700人冲上天空

他们殉国时的平均年龄

只有23岁

时光会老去,但记忆永远鲜活

借助AI技术

让这些泛黄的老照片动起来

一起重回那段光荣岁月

林恒(左三)和中央航空学校五大队第十七中队队员合影

时代的硝烟散尽

如今抬头已是万里晴空

铭记英雄的名字

便是对他们最好的缅怀

历史的钟声回荡

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无问西东”

将不断书写着“少年强则国强”的故事

综合自 新华社、央视网、中国新闻网、东部战区融媒体中心、 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福建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福州市革命英烈纪念园管理中心、 福州晚报、 遇见闽侯、浙江宣传、 封面新闻等

编辑:荆子玉、赵明鸣、陈亮、王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