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已有30多家外国航空公司关闭中国航线,背后原因浮出水面

发布时间:2025-07-10 03:46  浏览量:1

已经有30多家外国航空公司宣布停飞或者缩减飞往中国的航班。

比如,英国航空停掉了伦敦到北京的直飞,汉莎航空取消了法兰克福到北京的航线,维珍大西洋航空直接退出了中国市场,澳航也停了悉尼到上海的航班。

现在这么多航空公司集体撤退,背后肯定有大问题。

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按理说,谁都不愿意放弃这么一块大蛋糕。

可现实是,这些外国航空公司宁可咬牙撤退,也不愿意继续硬撑。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趋势,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挺复杂。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和北美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俄罗斯的飞机不能飞过去。

俄罗斯也不甘示弱,直接关闭了领空,不让欧洲航空公司的飞机经过。这对飞中国航线的欧洲航空公司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

以前,从欧洲飞中国,比如从哥本哈根到上海,北欧航空的航线只要8278公里,飞行时间大概10小时,走的是俄罗斯领空,直线距离短,效率高。

现在不行了,俄罗斯领空一关,飞机只能绕道,要么走中亚,要么绕到北极,飞行距离直接增加到近10000公里,飞行时间也从10小时变成13小时,燃油消耗多了25%左右。

这多出来的成本谁来掏?航空公司自己承受不住,票价涨了乘客又不买账。

举个例子,北欧航空在2024年11月就宣布停飞哥本哈根到上海的航线,原因很明确,绕路飞实在不划算。

像汉莎航空、英国航空这些欧洲大牌,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飞一趟亏一趟。而中国的航空公司还能走俄罗斯领空,成本比欧洲同行低了一大截,这竞争根本没法打。

地缘政治虽然是个大问题,但它不是全部。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只要俄罗斯领空不开,欧洲航空公司就没戏了。

其实没那么简单。即使没有这个问题,外国航空公司在中国市场也未必好过。

疫情之后,全球航空业都在拼命爬坡,想回到2019年的好日子。可现实是,国际旅行的需求恢复得没那么快,尤其是飞中国的航班,情况更明显。

以前,商务旅行是航空公司的大金主。从欧洲飞北京、上海,商务舱的票价高,上座率也不错,公司出钱,乘客不心疼。

可现在不一样了,疫情让很多公司习惯了线上会议,省时省力,出差的需求直线下降。

2024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只恢复到2019年的84.7%,中国市场也好不到哪去。在北京首都机场,外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上座率经常只有60%左右,远远低于盈利需要的80%。

飞机半空着飞,油钱、人工、维护费却一分不少,航空公司哪有钱赚?还有,旅游需求也没完全回来。

疫情之前,中国是全球热门旅游地之一,外国游客蜂拥而至。

现在虽然政策放开了,但很多人还是持观望态度,觉得不确定因素太多,不敢随便跑远门。结果就是,外国航空公司飞中国的航班,乘客不够多,收入撑不起成本。

再加上全球经济也不景气,通货膨胀、油价上涨,这些都让航空公司的日子更难过。

飞中国航线本来利润就不高,现在还得面对这么多压力,不少航空公司干脆选择把资源投到更赚钱的市场去,比如欧洲内部航线,或者飞美国、东南亚的航班。

外国航空公司在中国飞航线,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过去几年,中国的防疫政策让这些公司吃了不少苦头,虽然现在放宽了,但阴影还在。

疫情高峰时,中国搞了个“五个一”政策,一个航空公司一周只能飞一个国家一条航线,航班数量被卡死。外国航空公司想加班次,门都没有。

那时候还有严格的隔离要求,机组人员一来就得隔离,成本高不说,调度也乱套。

即使现在这些限制没了,航空公司还是有点“怕”,生怕政策再变,投入了钱又打水漂。

除了防疫政策,中国的航空监管和机场管理也让外国航空公司头疼。比如机场时刻分配,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这些大枢纽,黄金时段的起降时刻基本被中国航空公司占满了。

外国航空公司要么拿不到好时间,要么只能飞半夜,乘客不方便,上座率自然上不去。

在浦东机场,外国航空公司平均每天的航班时刻比中国航空公司少30%。

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麻烦,比如航线审批、签证政策、地面服务,这些都需要跟中国方面打交道。外国航空公司在这没主场优势,处处得看人脸色,效率低不说,成本还高。

时间一长,不少公司就觉得,这生意太难做了,还不如撤了算了。

竞争压力,这可能是外国航空公司撤退的根本原因之一。

中国航空公司这几年真是憋足了劲,拼命往外扩国际航线,票价低、服务好,外国同行根本招架不住。中欧航线上,中国航空公司的运力占比高达72.2%,外国航空公司只剩27.8%。

意味着从伦敦飞上海,坐中国南方航空的航班,票价可能比英国航空便宜30%,飞行时间差不多,服务还不赖。

乘客不是傻子,肯定选性价比高的。在上海浦东机场,你去看看,东航、南航的柜台前人头攒动,旁边的外国航空公司柜台却冷冷清清。

中国航空公司为啥这么猛?

首先,有政策支持。国家鼓励航空业“走出去”,补贴也好、资源也好,都往这倾斜;其次,成本低。不光是能走俄罗斯领空,还有人工成本、运营效率这些优势。

比如,中国东航用最新的A350飞国际航线,油耗低、维护省,外国航空公司还在用老飞机,哪比得了?

还有,中国航空公司特别会抓市场。疫情之后,快速恢复了国际航班,还开了不少新航线。比如海南航空,从海口直飞欧洲,票价便宜到不敢信。

外国航空公司还在慢慢调整战略,等反应过来,市场早就被抢光了。

有人可能会说,外国航空公司是不是拿俄罗斯领空当借口?

其实还真有点道理。欧洲航空公司确实拿这事说事,但根子上还是竞争不过中国同行。成本高、效率低、市场丢了,这些才是真问题。

外国航空公司撤退对中国航线到底有啥影响?最直接的就是选择少了,票价高了。

以前从北京飞伦敦,你还能挑挑英国航空或者东航,现在英国航空不飞了,你只能选中国航空公司,或者在中东转机,时间长不说,钱也没少花。

不过,也不是全坏事。中国航空公司趁机填补了空缺,航班多了,服务也在提升。

比如南航的广州到伦敦航线,现在每天都有,票价还算合理。对喜欢旅游或者出差的人来说,未必是坏消息。

未来会咋样?不好说。如果地缘政治缓和,俄罗斯领空重新开放,外国航空公司可能会回来试试水。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短时间内估计没戏。

还有,如果国际旅行需求大涨,尤其是商务旅行回来,这些公司可能也会重新考虑中国市场。

可眼下,经济还在晃悠,需求没那么旺,外国航空公司多半还会观望。

另一方面,中国航空公司的扩张可能会改变国际航空的格局。以前欧美航空公司是老大,现在中国航空公司慢慢站稳了脚跟,未来没准能跟它们平起平坐。

到时候,外国航空公司想回来,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结语

30多家外国航空公司关闭中国航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

地缘政治让它们成本飙升,经济复苏慢让它们赚不到钱,运营挑战让它们头疼不已,来自中国航空公司的竞争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因素凑一块,逼得外国航空公司不得不撤。

这事对航空业来说,是个信号。

全球化的天空没以前那么畅通了,政治、经济、竞争都在重新洗牌。对乘客来说,短期内可能得多掏点钱,少点选择。但长远看,中国航空公司崛起,也未必是坏事。

参考资料:

1、成本攀升、收益承压 英国第二大航司维珍航空暂停上海至伦敦航线 界面新闻 2024.07.18

2、多家海外航空公司暂停往来中国航班:达美航空、美国航空跟进 澎湃新闻 2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