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发布时间:2025-06-30 15:22  浏览量:4

今天我们来谈谈伊朗的现代化之路。但如果你熟悉中国近代史的话,应该会觉得这段故事似曾相识。为了让故事更容易理解,我会把这段历史用四个人来代表。大家只要听完这四段人生经历,就能理解伊朗为什么变成今天这样。

为什么说伊朗的故事会让人有熟悉感?因为他们那里也有个清朝伊朗的外来政权叫卡扎尔王朝,这是个由突厥人建立的政权。这支起源于亚美尼亚的突厥人利用伊朗高原群雄割据的局面,在18世纪末攻入德黑兰,成功建国,然后开始统治人数远多于自己的波斯本地人。

不过与清朝不同,这个卡扎尔王朝没能建立起有效的中央集权。所以没什么“康乾盛世”、“拓土开疆”,只是利用政治联姻压制地方势力,形成了一个部落联合体形态的国家。外来统治者为了维持统治正当性,必须仰赖宗教领袖的支持。所以教士在卡扎尔王朝里很有地位。请注意这个特点,这对后来的伊朗影响深远。

然后很不幸的是,卡扎尔王朝没有大清的命,却得了大清的病。建国不到半个世纪,西方列强就找上门来。沙皇俄国从北方南下,英吉利国从海上入侵。很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就陆续签订完成。各种割地赔款,各种丧权辱国。总之,大清遭遇过的那套帝国主义铁拳,伊朗也按照全套菜单吃了一遍。

那么接下来的剧情你就肯定不陌生。率先与西方文化接触的知识分子与商人阶层逐渐产生了民族主义情绪,并开始要求推动宪政改革。各种“驱逐鞑虏”、“恢复波斯”的口号就搞起来了。伊朗末代王朝,甚至连立宪运动都搞过一轮。1906年,卡扎尔朝廷宣布参考比利时与法国,颁布伊朗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宪法,在纸面上规定立法、司法、税收等权利归议会所有。

然后王室就反扑了。新国王登基后不想被这种洋人的玩意儿束缚。1908年,新国王用大炮轰击议会,结束了伊朗短暂的宪政改革。

为什么新国王敢做这种事情?因为这时伊朗早被英国、俄国渗透成筛子了。1907年8月31日,英吉利帝国与沙俄在圣彼得堡签订《英俄协约》。这是新帝国主义达到极致的代表性事件。英俄两国在中亚搞“大博弈”斗了半个多世纪,最终在1907年达成势力均衡。这份协议一口气划分了波斯、阿富汗与中国西藏三块地区。这是列强在亚洲搞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划分势力范围。从此波斯一分为二,成为英俄两大帝国主义的缓冲区。

这种情况我大清表示这套剧情我熟,这不就是“瓜分风潮”吗?接下来就该是成为“病夫”、沦为次等殖民地,对吧?

的确如此。在帝国主义严密监管下,改革是不可能改革的,因为会动到洋人的蛋糕。所以新国王就在洋人授意下发起反扑,而且还顺利反扑成功。这下好了,作茧自缚。波斯人亡国灭种的大祸就在眼前。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现代伊朗第一位主角登场了。他就是伊朗“袁世凯”——礼萨汗·巴列维。礼萨汗出身草根,从小在军营打杂,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但打仗是一把好手。他对国家的局势忧心忡忡。眼看着一战之后,英法宰割西亚的局面再起,礼萨汗于1921年2月11日,带了三千子弟兵,靠着18挺机枪就推翻了原来的政府。过程几乎没有流血。然后礼萨汗就从旅长变成总司令开始执政。

为什么政变这么顺利?因为当时列强忙着在欧洲收拾残局,实在腾不出手干预。而且这场政变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抵触到列强的核心利益。本来礼萨汗是想模仿土耳其的凯末尔,宣布伊朗转型为共和国的。但伊朗没经历过一次大战的洗礼,旧政权是和平垮台。社会的旧统治阶层没有被完全清算,所以阻力特别大。加上英国也不想节外生枝,于是伊朗就保留了王国体制。此时换成礼萨汗自家的巴列维王朝,好歹也算是改朝换代了。

但礼萨汗不满足于这种表面上的改变,他是真心想要有所作为的。在他统治的16年里,伊朗慢慢从一个前现代的部落联合体,转型为具备世俗性的现代国家。改了什么呢?简单说明一下好了。

首先,枪杆子现代化。从骑马打仗的部落武装变成现代化常备军。政府成立军校,训练忠于国家的现代军官。当然了,军官都是挑过的,清一色皇亲国戚。各地部落武装一一被收编改造,地方割据也没有了。这就稳住了国家的立国根基。

接着是推动义务教育。成立教育部,在全国兴办大批现代学校。学生男女都有,可以从小学念到大学。教材也全面现代化,降低宗教色彩,可以加强波斯古代历史,建构新国家认同。1935年,为了强化这种新认同,国名正式由“波斯”改为“伊朗”,意为“雅利安人之地”。

然后就是盖铁路,修公路,建机场,搞基建。模仿当时欧洲最流行的国家资本主义,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现代轻重工业。这些现代化基础差不多都在1930年代末期完成。对比陷入大萧条的欧美,依然可谓欣欣向荣。

但是也同样有隐忧。礼萨汗推动了这场现代化改革,改掉了政治体系与产业结构,却没能动摇传承千年的伊斯兰传统。那套现代化组合拳打到表面,没能真正做到“破四旧”。隐藏在社区里的“牛鬼蛇神”都还在,他们只是潜伏,并没有消失。

其实礼萨汗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他废掉宗教法庭,换成现代化法律体系。他开设公立学校,阻止教士控制思想,还颁布废除面纱令,强迫女性摘下面纱。所有现代国家能做的改革,他基本都做了。

但是人心没有那么快被改变。在伊朗,伊斯兰教不只是一种信仰。教士提供的也不仅仅只是《古兰经》宣讲,而是协调部落冲突、仲裁民间纠纷的社会服务。在现代化浪潮接触不到的广大乡村,伊斯兰教士群体提供了教育、医疗与资讯。清真寺不只是礼拜的地方,而是底层民众处理公共事务的聚会所。“乌里玛”不只是神学家,而是乡村里唯一的老师、医生与法官。

当时伊朗现代化程度还太浅,礼萨汗建构的国家机器还太年轻,远远达不到可以替换掉伊斯兰教社会职能的程度。所以法令改了,但老百姓真遇到事情,去的仍然是清真寺,而不是地方政府或法院。

为什么伊朗伊斯兰教体系这么强悍?因为伊朗的什叶派教士自古以来就不靠国家养活。根据传统,教士可向村民征收“五分之一税”,然后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回报,实现自给自足。这一点,其实也并不特殊。前现代社会几乎都这样。政府权威强大如传统中国,也有个规矩,叫做“皇权不下县”。村里的事情村里自己解决,何况是没有中央集权传统的伊朗?

但这不是礼萨汗在那个局面下可以考虑的问题。他能做的,只能是不择手段打造一个新伊朗了。所以以下场面天天上演:在德黑兰街头,警察会强行拉下女性面纱。政府的广播会说,这叫做“进步”。在广大乡村,阿訇、毛拉、伊玛目被军队押走,因为他们提供的裁判违反了法律。

可惜他的人民跟不上他的脚步。如果能有几十年稳定统治,让礼萨汗的教育改革有时间发酵,创造出一批社会新阶级完成新陈代谢,那这场改革的结果也许会不一样。可惜大争之世,哪来岁月静好?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起来了。

礼萨汗之前为了摆脱英、苏的控制,大举引进德国军事顾问的举动成了让他下台的关键。伊朗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国民政府拿钨矿换德械师,英、美、苏都没太大意见,因为掀不起什么风浪。但礼萨汗也走亲德路线,把伊朗搞成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那就不行了。不但英国通往印度的帝国生命线会受到威胁,苏联的后院——高加索地区也会永无宁日。那可不行,礼萨汗必须得下台。

1941年7月18日,英苏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所有德国人。这种赤裸裸干涉内政的要求,伊朗当然拒绝了。然后,帝国主义的铁拳就砸过来了。1941年8月25日,英国从波斯湾方向,苏军从里海方向同时动手,南北夹击伊朗,目标是占领油田和铁路运输线。礼萨汗当天就收到了噩耗,他立刻联系苏联大使和英国公使,表示准备答应两国政府的要求,但为时已晚。帝国主义已经不需要他配合了。面对世界两强联手夹攻,伊朗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没能做出来。9月16日,英苏军队兵临德黑兰,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国王退位。次日,英苏联军占领德黑兰,伊朗无条件投降。此后,伊朗境内的德国人全部被捕,一半流放西伯利亚,另外一半流放澳大利亚。

礼萨汗自己也被迫流亡。他被英国人押上船,先送到印度的毛里求斯,然后转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最终被送到另一个城市被软禁治病。三年后他就在南非去世。这就是伊朗开国现代化强人礼萨·汗·巴列维的故事。

接手王位的是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他是伊朗迄今为止最后一任君主。不过在说他之前,我们得先把麦克风交给一位“民主斗士”——穆罕默德·摩萨台。

摩萨台出身显赫的政治世家,妻子是前朝公主。他是一位富有群众魅力的政治家。谈吐幽默,立场鲜明,学识渊博。演讲时经常声泪俱下,对观众极有煽动力。在礼萨汗当国王的时代,他是标准的反对派,多次因反对王室政策而入狱,是那种典型的持不同政见者。等到礼萨汗被流放后,就轮到他登台了。

摩萨台的核心理念是“自然资源民族化”。简单来说,就是把被英国人抢走的石油资源抢回来。1944年,他靠这项主张当选国会议员。然后他就积极推动提案执行。这种主张当然会受到民众支持,他因此有了全国性的名声。二战结束后,摩萨台创立“民族阵线”,打出“反君主要共和,反殖民要石油”的口号。他凭一己之力掀起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靠着这样鲜明的主张为支点,他吸引了广大民众支持,开始挑战巴列维王朝。

1951年春天,摩萨台就任伊朗首相。他在国会的首次公开发言就是:“伊朗的石油,应该由伊朗人自己掌握。” 此言一出,全场沸腾。这相当于向英国宣战。摩萨台当然知道这种做法意味着什么。他是巴黎政治学院法学院毕业的,国际法功底深厚。他是有备而来的。

首先,他成立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接管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境内的业务。然后拿着石油利益在国内发社会福利。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摩萨台的政府创造了伊朗最早的社会福利体系。他发放救济金给失业者,规定雇主要照顾伤病的员工,以及解放佃农,禁止地主搞强迫劳动,而且还由政府出钱,在农村修建公共浴室与国民住宅。这些都是很得民心的好政策。

不过这些钱原本属于英国人,他动到了帝国主义的蛋糕了。虽然1950年在位的英国已经日薄西山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出动皇家海军封锁海峡,不让伊朗出口石油还是能办到的。接着,英国向海牙国际法院控诉伊朗违约侵占,没想到结果却是败诉。伊朗还曾经邀请各国石油公司到伊朗考察,这些作为都让英国人非常恼火。

那么要再来一次1941年的那种入侵吗?抱歉,时代真的是不同了。二战后的英国真的是无力发动这种侵略的。但是不能动武并不代表不能搞垮伊朗这个政府。摩萨台之所以得罪了英国,还能多当两年首相,并不是因为英国变得爱好和平,而是因为当时朝鲜战争打得正火热。美国总统杜鲁门不愿节外生枝,所以一直没同意英国联手干预伊朗的建议。

等到1953年夏天朝鲜战争结束以后,“阿贾克斯行动”就开始了。朝鲜战争在1953年7月27日结束,23天之后,伊朗就发生了政变。政变的过程大概是这样:自摩萨台因为强硬的民族主义施政风格获得了高度民意支持。1953年8月4日,他发起了一场全民公投,结果是他赢得99.9%的选票。然后他下令解散参议院和最高法院,限制国王召见官员与外交使节的权利,宣布政府将没收王室财产并清洗军队中与英美关系密切的军官。这种程度的清算差不多已经算是革命了。

然后,1953年8月15日,王宫警卫队发动反摩萨台的政变,但是这次政变失败。于是巴列维国王逃往国外。不过四天后的8月19日,军方再度发动政变。这次保王派获胜了。国王返回德黑兰,以叛国罪逮捕了摩萨台。这种罪名,当然是可以判死刑的。但是鉴于摩萨台在民间的声望太高,最终只判处他三年有期徒刑。1956年摩萨台获释后改成软禁,最终在1967年3月5日病逝。他的遗言是:“石油属于人民”。

摩萨台为什么功败垂成?主要是美国特工的地下活动,成功的让伊朗军方与宗教领袖相信摩萨台想引入苏联势力发展共产主义,这对于保守的军方与宗教界都是不可容忍的。于是他们默许了让摩萨台倒台的政变。

但这一系列冲突带来三个深远影响:

其一,王室的力量获得加强。因为现在国王的靠山变成美国。这成为日后“白色革命”的基础。

其二,宗教团体学到推翻政府的方法。这成为后来霍梅尼反国王掌权的基础。

其三,伊朗人的民族感情被严重伤害了。短短13年,两次外力干涉搞垮伊朗政府,这让伊朗人从此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反感。

接下来主导伊朗命运的人变成美国力挺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小巴是礼萨汗的长子。12岁起,他就被送往瑞士接受西方教育,回国后也一直被当成王储培养。1941年秋天,礼萨汗被迫退位。为避免伊朗分裂,列强同意由小巴继位。当时伊朗国内推翻王制的呼声越来越大,前面提到了摩萨台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国王家族想保住江山,势必得依靠外力支持。但父亲是被英苏联手搞垮的,小巴只能选择亲美。1953年小巴推翻摩萨台的政变,就是王室与美国紧密配合的代表作。

但是在伊朗,亲美这条路也并不好走。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会同时得罪国内两大势力:想摆脱西方干预的民族主义者,不会喜欢这种亲美的国王;想维系伊斯兰传统的什叶派教士,当然也不支持他。于是小巴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走亲西方与加速现代化的道路。希望借由发展经济来安抚民族主义者,并逐渐化解掉伊斯兰教士的社会控制力。这就是他发起的“白色革命”。

那么他有把握对抗庞大的保守势力吗?小巴决心从老爹不敢搞、或者没搞成的土地改革入手。在伊朗广大农村,地主阶级非常保守,向来就是伊斯兰势力最大的支持者。分掉这些地主的地,就能拔掉伊斯兰势力的根基。但这也是在跟地主玩命。

1963年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宣布发起“白色革命”,第一项改革就是伊朗版的“耕者有其田”。具体做法是政府以合理价格向地主购买土地,然后再以低价分期付款卖给佃农。这项改革把伊朗45%的土地分给穷人,相当于解放了九百万佃农。听起来很社会主义,对吧?巴列维国王就是担心别人这么看他,所以他一开始就宣称这项改革是国王和人民一起发动的不流血的革命,与红色的社会主义无关,是“白色的革命”。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改革之后,地主的确是被打击了,但国王希望培养起来的中产阶级并没有出现。因为每户农民分到的土地过于狭小。而且伊朗当时缺乏工业基础,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机械设备与农药化肥,伊朗政府根本拿不出来。所以土地分割之后的结果是:既得罪了原本控制土地的保守势力,又没能真正改善农民的生活。数百万获得自由的佃农只能涌入城市谋生,成为流动人口。这些人后来就是上街头推翻政府的主力。

唯一的好消息是,1970年代国际油价暴涨。不过,你不能说巴列维国王没本事,至少在靠石油赚钱这方面,小巴是专家。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禁运开始。当时伊朗表面宣布将保持中立,但台面下小巴迅速召集海湾产油国开会,提出将油价翻倍的计划。这一招,让伊朗的石油收入迅速飙升:1973年是46亿美元,比前一年翻倍;1974年又飙升到178亿美元。靠着国王的巧妙操作与应对危机的速度,伊朗成为石油危机当中获利最多的国家。1973年伊朗经济增长率是33%。是的,一年33%。在这个基础之上,1974年又成长了40%。你没听错,就是这种火箭喷发式的成长。那两年,伊朗国民收入一举增加50%。

有钱,自然什么都不是问题?国王拿着石油美元推广基础建设,改善妇女地位,发放福利给工人。一时之间,城市生活倒也发展得欣欣向荣。

其实这些繁荣只是“白色革命”的表象。这些富裕与快乐是真实的,不过却是属于少数城市人口的。这是伊朗靠着石油美元向西方购买的繁荣。时代的运气,撑起了这一片城市里的欢乐景象。但是你在这些照片里看不到农村那些折磨人的贫富差距,更看不到广大保守势力满怀愤怒的表情。因为这些因素被忽视。它们被国王设立的特务机构萨瓦克给压制了。萨瓦克的任务是监控国内反对势力,包括左翼分子、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士。任何可能威胁王权的人都在监视范围之列。换言之,伊朗的“白色革命”与“白色恐怖”是同步发展的。

随着虚假石油繁荣泡沫不断膨胀,伊朗王室与政府高官越来越奢侈,腐败丛生。没能分到蛋糕的大多数人开始怒火中烧。各种小规模示威、抗议、暴动逐渐出现。1975年4月,政府下令取缔反对党,并实施更严厉的管控。准备把‘白色统治’进行到底。当然,这种做法无异于扬汤止沸,“炸锅”只是时间问题。

1978年,大规模街头示威游行开始。小巴一开始信心满满,还公开宣称:“没有人能推翻我。我有七十万军队,全体工人和绝大多数人民都支持我。” 其实真正支持他的只有美国。从后来局势演变来看,整个伊朗上下——从城市工人到乡村农民,从宗教集团到左翼民主党,从学生到商人以及少数族群——共同目标就是反对国王。因为国王的政经建设抬高了物价与房价,这伤害了除了特权阶级与石油业者之外的所有人。王室和政府的腐败更是点燃了民众的普遍怒火。

此时的伊朗,大家都在等待一个人。一位身穿黑袍的老人。15年前,他在库姆清真寺公开痛斥国王背叛伊斯兰,是个卑鄙可耻之人。他就是后来被流放的霍梅尼。两天后,1963年6月5日,霍梅尼被拘捕。消息传开后,引发伊朗各地暴动三天。这是伊朗传统势力对国王的首度公开挑战。

这样的意见领袖,当然是不能长期关押的,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国王选择把霍梅尼流放到伊拉克,后来不放心又加码驱逐到法国巴黎。当时并没有网络和手机,从报纸到广播电视,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巴列维国王觉得把这人物理驱逐,应该就万事大吉了吧?

但是小巴的防线漏掉了一种新发明——录音带这种资讯传播方式。当然了,霍梅尼录的内容不是娱乐节目,而是抨击国王暴政的政治演讲。这些录音带在法国巴黎录制,然后由支持者秘密带回伊朗,接着被大量复制在分发至伊朗各地,在咖啡馆、清真寺与家庭聚会上反复播放。国王可以掌控大众传播,但是不可能没收全国的录音机。这些卡带很快传遍伊朗大街小巷。靠着录音带,霍梅尼做到了无处不在。他逐渐从一位流亡教士变成全民心中的宗教与政治领袖。到了王国统治末期,伊朗各种街头运动基本上都需要靠他的名义发起,才会有人参加。

局势发展到这里,伊朗的下一步就很清楚了。1979年1月16日,国王带着王后搭乘满载钻石珠宝的飞机离境。这是伊朗末代王朝的落幕。

两周后的2月1日,胡须花白、一袭黑袍的霍梅尼抵达德黑兰。当那一幕被全球媒体播出后,所有人都明白伊朗要改朝换代了。虽然临时政府仍然手握军队指挥权,但军方拒绝执行临时政府的命令。霍梅尼随即宣布举行全民公投。公投问题是:“你是否同意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结果是98.2%同意!在民意至上的时代,这是很难对抗的合法性基础。

不过,那些拥护霍梅尼的团体,未必都清楚他接下来的政治蓝图有多“彻底”。新政府宣布“制宪”,核心概念叫“法基赫监护制”。你可以把这套概念理解为伊斯兰教法治国,但更确切地说,是确立了宗教领袖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新政府虽然依然设置民选总统与议会,但最高领袖拥有对军政大权、国家政策的终极解释权和否决权。任何法律都不能违反伊斯兰原则。换句话说,这是个披着民主外衣的神权国家。

新政权引发的第一个重大冲突,就是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对抗。1979年10月,流亡的巴列维国王现身美国治病。此事激怒了伊朗政府。11月1日,霍梅尼宣布:“美国政府是伊斯兰的敌人。” 此言一出,伊朗街头随即出现反美示威。11月4日,大批伊朗学生在宗教领袖默许下占领美国大使馆,负责守卫使馆的美军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使馆人员忙着销毁文件,52人全部被扣留。这就是伊朗人质危机。

对于扣留外交官的举动,伊朗政府宣称这是一项正当报复,是对美国收留“犯罪国王”的回应。放话说想让我们放人?就把巴列维送回伊朗受审!美国政府当然不可能同意。接下来就是各种外交孤立与金融制裁。此事持续了444天才落幕,连带影响了那一届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

转折在1980年7月27日到来。因为争议的焦点人物——巴列维国王在开罗去世了。这样局面变得有转圜余地了。但伊朗拒绝与尚未离职的卡特政府谈判,这严重损害了卡特的选情。最后他输给竞争对手罗纳德·里根。是的,就是这位里根总统。

此后,伊朗的道路非常艰难。虽然人质危机最终在1981年1月20日里根就职当天解除,但伊朗却自此四面楚歌。得罪了欧美就不用说,即使跟自家以信仰同一宗教为纽带的兄弟国家伊拉克,也没有和平相处。就在人质危机爆发前几个月,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开打了。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是一场很尴尬的战争。侵略者无疑是伊拉克,但不管是阿拉伯世界担心伊朗输出革命,还是西方国家痛恨伊朗扣人质,一开始都倾向支持伊拉克。伊朗彻底得罪了美国是一回事。更关键的是,大家都担心霍梅尼那一套激进伊斯兰革命思想会被复制输出。所以伊朗从那时开始就几乎被全世界封锁制裁,只剩下苏联跟伊朗还有点往来,但程度也非常有限。

这样说吧,霍梅尼上台后,伊朗从一个亲美、卖石油的“腐败”王朝,迅速转型成反美、反西方、反世俗的宗教政权,以一种近乎孤身对抗全世界的形象,在西亚屹立了四十多年,直到今天。

那么,该怎么评价伊朗的现代化之路?我的感想是:现代化这条路真是不容易。

如果不亲近西方,那贫穷落后就如影随形。

如果太亲近西方,则多半会变成欧美的附庸,有各种或明或暗的不平等条约等着你。选哪一边都得付出代价。

保持平衡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但在万丈深渊上走独木桥哪有那么容易?

伊朗的现代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1920年代:礼萨汗国王政变上台。他搞军人独裁,推动现代化改革,各种模仿西方,各种压制宗教与传统。结果就是掏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一次外力入侵,政权就垮台。没有民众的真心支持,想搞什么“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门都没有。

1950年代:摩萨台倒是顺利发动群众,实现了民主政治与石油国有化。但是国内的反动势力还没清除掉,帝国主义的反击就来了。结果被内外夹杀,倒在了半路上。

1960-70年代:拿回政权的巴列维国王想改革,而且确实撼动了保守派的根基,但他搞不定自身的贪腐问题,没能把石油美元的利益均分给国内各阶层,结果让奄奄一息的伊斯兰势力找到了突破口,用“反贪腐、要平等”的口号打垮了自己。

1979年后:最后上台的霍梅尼,这位宗教与政治一体的群众领袖,先用宗教语言解释社会苦难,再用什叶派信仰凝聚民众信心,最后用殉道热情对抗世界强权。

客观来看,今天的伊朗,有巨大石油财富,有强烈的宗教激情和社会动员力,领土纵深也足够大,不容易被征服。反西方、反欧美也让它在中东和世界其他地方不乏同情者甚至盟友。有钱,输入武器技术也不算太困难,所以看起来是“兵强马壮”。

但是,这种“神权共和”模式,毕竟是建立在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偶然性之上的。它高度依赖宗教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压制力,在经济管理、社会活力、国际融入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放在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着不断增长的新一代人口、对自由与繁荣的渴望、以及与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几乎持续的对立,这种模式能否长期维系,能“撑”多久?答案恐怕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