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恐怖组织”,东西厂和锦衣卫甘拜下风,官员见了绕道走
发布时间:2025-09-01 00:22 浏览量:5
一提明朝,人们脑子里冒出来的,多半是锦衣卫的飞鱼服,或是东厂厂公那不阴不阳的调调。
这些名头,在戏文和书里被讲了千百遍,好像就是那个时代最让人后背发凉的符号。
可真要说起来,这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刀。
在正德年间,还藏着一把更深的刀,快得连影子都看不见。
它的名字叫“内行厂”,一个只存在了短短五年的机构,却让锦衣衛指揮使见了都得喊“爷爷”,让东厂提督听见名号就绕着道走。
这究竟是个什么衙门?
又是怎么让整个官场闻风丧胆,最后又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的?
一个爱玩的皇帝,和一个“贴心”的奴才
这事儿的根子,在明武宗朱厚照身上。
这位爷十四岁登基,心思压根儿就不在朝堂上。
比起批阅奏折,他更爱待在豹房里逗弄虎豹,看个杂耍。
江山社稷?一股脑儿全丢给了司礼监太监刘瑾。
刘瑾可不是个安分的主儿。
皇帝放权,他乐得接。
但他心里也打鼓,锦衣卫、东西厂里头,到底有多少人是真心听自己的?
朝堂上那帮文官,今天上本弹劾这个,明天扎堆议论那个,谁知道背后在琢磨什么。
信息,必须百分之百攥在自己手里。
他需要一双只属于自己的眼睛,一对只听命于自己的耳朵。
于是,他瞅准了皇帝的心思,递上个方案,干脆再设一个新衙门,专办“要案”,权力要在东西厂之上,专门监视那些不老实的臣子,也顺带手,把锦衣卫和东西厂那帮人也给盯起来。
朱厚照一听,正合心意。
正德三年(1508年)的秋天,北京东安门北侧的一条胡同里,悄无声息地挂上了一块新牌子,“内行厂”。
这衙门选址也讲究,就在内官监旁边,离着司礼监不远,是宫里头的核心地带。
从这一天起,京城里真正管事儿的,换人了。
五张“执照”和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
内行厂这名字,听着不起眼,可它手里攥着的权力,是前所未有的。
刘瑾给这个新生机构发了五张“杀人执照”,直接把整个官场给镇住了。
头一张,五品以下的官员,说抓就抓,说杀就杀,连招呼都不用跟皇帝打。
正德四年,后来的心学大师王守仁,当时还是个按察副使,就因为在酒桌上开了句玩笑,说“刘公公眉毛长得喜庆”,当晚就被扒了官服,扔进了臭水沟。
第二张执照更邪乎,想抄谁家就抄谁家。
南京户部侍郎杨廷和家被搜查时,番子们连灶台上的咸菜缸都没放过。
他们的监视手段,更是叫人防不胜防。
据说,内行厂在六部衙门的房梁上都装了铜管,另一头连着铃铛,尚书们在屋里说句悄悄话,铃铛就能在内行厂里响起来。
在这种无孔不入的监视下,整个京城都变得鸦雀无声。
有经验的官员,连上朝的路都得绕着那片地方走。
锦衣卫指挥使见着内行厂的小旗官,都得恭恭敬敬作揖喊声“爷爷”,不然随时可能被拖走尝尝“梳洗之刑”——拿铁刷子刷人肉。
剥皮填草与金马桶
权力一旦没了笼子,剩下的就是疯狂。
内行厂很快就成了酷刑的试验场,其中有三样,一提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
一个叫“铜锅炖活人”。
正德五年,工部郎中郑善果就因为给刘瑾的“孝敬钱”交少了,被扒光了衣服按进烧红的铜锅里。
另一个叫“剥皮填稻草”,据说是刘瑾亲自设计的流程,把人皮完整剥下,塞满稻草,立在衙门口示众。
礼部给事中许诩就遭了这罪,他那个人皮稻草人在菜市口挂了半个多月,过路的百姓吓得都绕着三里地走。
靠着这种血腥手段,刘瑾在短短五年里,聚敛了巨额财富。
据后来抄家时的账本记录,他搜刮的银子比国库十年收入还多。
他在京城盖的私宅,比亲王府还阔气,连茅房里用的都是金马桶。
有一次宴请同为“八虎”的太监,光菜就上了二百道,其中一道菜用的是真仙鹤的脚掌。
那几年,不明不白死在内行厂手里头的官吏军民,据说有好几千,好几千人。
整个大明官场,人人自危,朝政败坏到了极点。
一把匕首,三千三百五十七刀
物极必反,压迫到了极致,反抗也就不远了。
正德五年,宁夏的安化王朱寘鐇起兵,旗号就是“清君侧,诛刘瑾”。
这事儿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朝廷派去平叛的总督杨一清,看准了时机。
他联合了同样对刘瑾不满的太监张永,决定动手。
张永趁着向武宗献俘的机会,当着皇帝的面,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
朱厚照这才发现,自己平时斗蛐蛐用的罐子,都是刘瑾用贪污来的边关军费买的。
皇帝下令抄家。锦衣卫冲进刘府,搜出了无数金银财宝,还有伪造的玉玺。
最致命的证据,是在刘瑾常穿的袍子夹层里,搜出了一把锋利的匕首。
这一下,谋反的罪名算是坐实了。
刘瑾被判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
行刑那天,北京城里比过年还热闹。
刽子手一共割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据说,京城的百姓们排着队,花钱买他身上割下来的肉,就着酒吃下去,以解心头之恨。
他倒台的同一天,仅仅存在了五年的西厂和内行厂,牌匾就被愤怒的百姓砸得粉碎,衙门也改成了养马的地方。
一场由恐惧织就的统治,就这么收了场。
很多年后,故宫大修,有工人在东筒子夹墙里头,发现了一串铜铃铛。
专家考证,这东西就是当年内行厂用的“听墙铃”。
如今,这串铃铛就静静地摆在博物馆的角落里,解说牌上只有一句简单的介绍,“明代特务机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