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名门之后,却被继母卖入书场表演弹唱,转头嫁给四大公子之一
发布时间:2025-08-29 22:00 浏览量:3
编辑|避寒
民国乱世,多少名门闺秀沦落风尘,又有几人能逆天改命?
出身决定不了终点,关键在于你如何重新定义自己。从苏州世家千金到上海滩花魁,再到一代女画家,她用50年时间完成了三次华丽转身。
1915年,苏州城内书香门第潘家,迎来了一个女婴。
这个女孩叫潘白琴,是清朝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
潘世恩何许人也?嘉庆年间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苏州"三杰"之一。到了潘白琴父亲潘智合这一代,家族虽已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母亲沈桂香出身大家闺秀,知道女儿教育的重要性。7岁开始,她就为潘白琴延请名师,教工女红、习音律、学绘画和诗文。小白琴天资聪颖,尤其对琵琶和绘画表现出超凡天赋。
13岁那年,母亲突然病逝。
这一年,对潘白琴来说是人生的分水岭,失去母亲庇护的她,很快迎来了继母王氏,这个女人心思歹毒,视前妻女儿为眼中钉。
父亲潘智合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根本顾不上女儿的死活。两年后,继母以潘白琴擅长弹琵琶为借口,将15岁的她送到了上海。
她被送到上海的书场表演弹唱。书场是什么地方?类似现在的文艺茶社,有钱人听曲消遣的场所。
即便如此,对一个15岁的苏州闺秀来说,这依然是天塌地陷般的打击。
1935年的上海,十里洋场,纸醉金迷。
西藏路汕头路路口的天香阁,每晚灯火通明,这里有个叫"潘妃"的女子,弹得一手好琵琶,她就是从苏州来的潘白琴。
初来上海时,潘妃大字认不了几个,她靠什么在这个五方杂处的大都市立足?一是容貌出众,二是琴艺超群,三是苏州女子特有的温婉气质。
张伯驹的好友孙曜东这样回忆:"潘妃苏州人,弹得一手好琵琶,人出落得秀气,谈吐不俗,挥笔成画,于是在五方杂处、无奇不有的上海滩,曾大红大紫过。"
红火的时候,天天有人到她家'摆谱儿',吃'花酒'。客人们打牌喝酒,她照样可以出堂差,应接不暇。那个年代,文身是时髦,潘妃的手臂上也刺了一朵花。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近20年,潘妃渐渐适应了这个身份,甚至开始享受舞台上的光彩。
直到1935年的某一天,她遇到了改变命运的那个人。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
关于两人如何相识,后世传说颇多,大多渲染成风花雪月的艳遇。真实情况根据张伯驹本人日记记载,他们是通过父辈世交孙履安介绍认识的。
张伯驹何许人也?民国四公子之一,与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末代皇帝溥仪族兄溥侗并称。
他集诗词学家、收藏鉴赏家、书画家、京剧艺术研究者于一身,国画大师刘海粟称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
张伯驹在盐业银行任总稽核,家境殷实,且是真正的文人雅士。
1935年,苏州。
潘妃回到了阔别20年的故乡,这次不再是那个被继母赶走的可怜女孩,而是准备出嫁的新娘。37岁的张伯驹迎娶了20岁的潘素,两人在苏州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名。两人一起到苏州虎丘寺皈依印光法师,法师给张伯驹起法号"慧起",给潘白琴起法号"慧素"。
从此,"慧素"成了她的字,"素"成了她的名,潘白琴正式改名潘素。
这个改名意义重大,它象征着潘素彻底告别了过去那个风尘女子的身份,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张伯驹很快发现了妻子的绘画天赋。
21岁时,潘素正式拜师学画,初从朱德甫习花鸟,后随汪孟舒、陶心如、祁景西、张梦嘉等名师学画,同时跟夏仁虎研习古文。
潘素的老师告诉她:"自古以来就没有妇女画山水画,因为过去妇女在家里,都不出门的,你不出远门,看不到名山大川,怎么去画?"
潘素听后很不服气:"我怎么就不能画山水呢?"她决心专攻山水画。
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艺术人生,大概学了不到一年,进步就相当快,画艺大增。
张伯驹家中收藏了大量古代书画真迹,这给了潘素绝佳的学习条件。夫妇俩经常游历名山大川,峨眉、重庆、贵州、西安、成都、太白山,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潘素作画,张伯驹题诗,一个负责笔墨耕耘,一个负责诗词唱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成了真正的神仙眷侣。
1939年,北平。
一件轰动京津画坛的事情发生了。
张伯驹的好友味云太史家中遭遇水灾,珍爱的清初大画师吴历《雪山图》被毁,无比痛惜。张伯驹将残画借来,潘素关在画室里数日,临摹了两幅《雪山图》。
当这幅临摹作品亮相时,整个京津画坛为之震惊。先后有50余位名家在画上题词,包括沈尹默、溥儒、陈庸叟、黄宾虹、陈半丁、于非闇等。
沈尹默题字:"兰闺亦有吴生笔,点染才分咏絮功。"
西山逸士溥儒题词:"岩际悬飞瀑,能清冰雪心。"
陈庸叟题道:"墨井安能独擅名,纤纤女手画描成。"
令人震撼的是,连造假高手张大千看了也认定是古画,并题识道:"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从这一刻起,潘素在画坛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1940年代,她已崭露头角,尤擅工笔重彩山水画,承继了细密严谨、金碧绯映的一派,成为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
1952年,潘素与陈半丁、胡佩衡、吴镜汀等老画家合作一本画册,敬送给毛主席祝贺生日。1953年春节,毛主席特派秘书专送火腿、糕点、果、酒四色礼品答谢。
1955年,潘素创作的《漓江春晴》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参观,驻足于画前观看,赞评道:"此画颇有新气象。"
潘素的画作多次被选为国礼,她临摹的《吴历雪山图》赠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临摹的隋代展子虔《游春图》被中国文化代表团送给日本天皇。
更了不起的是她与丈夫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贡献。
为了收藏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夫妇俩将房产李连英旧墅卖给辅仁大学,换得220两黄金,潘素毅然卖掉自己的陪嫁凑足20两黄金。
抗战期间,聪明的潘素将《平复帖》等国宝级字画一件件包好,缝在被褥和棉衣里,随身携带,一路担惊受怕地带出北京。
1956年起,夫妇俩陆续将苦心收藏30年的书画名迹无偿捐献给国家,包括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草书卷》、李白《上阳台帖》等,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时任文化部长茅盾专门签署褒奖状表彰夫妇二人的爱国之举。
1980年2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主办,在北海画舫斋举行张伯驹、潘素伉俪书画联展,共展出作品56幅。
这是两人最后一次公开合作,参观人数之多、赞誉之热烈,前所未有。
1992年4月16日,潘素因病去世,享年77岁。
回顾潘素的一生,从苏州名门千金到上海滩艺伎,再到一代女画家,她完成了三次身份的华丽转换。
难得的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她都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正如她的外孙楼开肇所说:"他们一起经历了超乎常人想象的起伏坎坷,潘素成就了张伯驹,张伯驹也成就了潘素。"
真正的贵族气质不在于出身,而在于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坚持。潘素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逆天改命,什么叫自我救赎。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张伯驹潘素夫妇书画联展轰动京城,观者如潮赞不绝口" (1980年2月16日)
《光明日报》:"著名画家潘素逝世,一代青绿山水宗师告别人世" (1992年4月17日)
《中国文化报》:"民国四公子张伯驹与夫人潘素的文物保护贡献载入史册"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