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民间故事:蒿子店地名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5-08-28 17:37 浏览量:4
文县尖山乡的白龙江畔,有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名叫“蒿子店”。与之紧密相连的,是不远处横跨白龙江的那座铁索桥——“永济桥”,人们也习惯称它为“蒿子店桥”。关于蒿子店这个地名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 回溯到清乾隆年间,在碧口至重庆的航运尚未开通之前,武都至碧口的驮运驿道就已悄然形成。这条驿道就像一条蜿蜒的丝带,从武都沿着白龙江一路南下。当途经文县尖山乡时,它暂时与白龙江分道扬镳,转而翻越八盘山和分水岭梁,穿过关家沟,再经过文县城,顺着白水江继续前行,依次经过尚德、马泉、横丹、骆驼巷、玉垒关等地。直至白水江与白龙江交汇之处,它又重新沿着白龙江一路向下,最终抵达碧口,全程约200公里。
时光流转至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启王梁成富和文王蓝二顺占据了武都。四川统领周达武奉调前往武都,协助剿灭梁成富和蓝二顺。周达武领命之后,对整个战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他敏锐地察觉到,碧口至武都的原有路程过于迂回曲折,这给军需物资的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于是,他果断地率领军民对路线进行了改道。他们将原来碧口玉垒关沿白龙江而上至武都的便道进行拓宽,使其成为一条正式的驿道。同时,还在尖山乡境内的白龙江上精心修建了一座铁索桥,取名为“永济桥”。
这一举措意义非凡,它让武都至碧口的驿程一下子缩短了整整40公里,极大地方便了驿运往来。由于白龙江俗称“后河”,这条新的驿运路也因此被称为“后河路”。 永济桥全长70多米,宽度为2米。桥的两端都是陡峭的断岩石壁,地势极为狭窄,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空间可供回旋。在修建桥头堡时,受限于地形,只能将房屋简化成类似土地庙式的通道,仅有一开间大小。在东桥头,有一块巴掌大的空地,人们在那里修建了一间房屋,并住着一户人家。这小小的房屋,就像旅途中的温暖港湾,为过往的行人、背夫、挑夫、脚夫等提供了一个投宿和歇息的地方,俨然成了一个客栈。 由于这个小店实在是太过袖珍,过往的行人便形象地称它为“耗子(老鼠)店”。或许是觉得“耗子店”这个名字不够文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按照谐音,将其改称“蒿子店”。而永济桥也随之被称为“蒿子店桥”,桥附近的一个村子也跟着改名为“蒿子店村”。 还有另一种说法也在当地流传。自从永济桥建成之后,这里被开辟为驿站,周边陆续修建起了一个个客栈、脚店和商铺。一时间,这里热闹非凡,来往的行人、背夫、挑夫、脚夫以及驮畜常常在此歇脚住店,曾经一度繁华兴盛。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客栈和脚店里的耗子比较多,于是过往的人便称这里为“耗子店”,这个名字还流传到了四方。但毕竟此名不太雅观,当地人便巧妙地利用汉字中“耗”和“蒿”的谐音,将“耗子店”改成了“蒿子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文县这片土地就像一座神秘的宝藏库,还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传说。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更多民间故事的奇妙之旅!【文字文案信息来源:刘启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