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永续:他们的“赶考”记忆|第33期·我的父亲罗章(下)

发布时间:2025-08-27 20:11  浏览量:4

编者按为全方位呈现香山革命纪念馆在追溯党的“赶考”实践历程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深入挖掘“赶考”历史背后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核,香山革命纪念馆精心策划了《对话・赶考》栏目。本栏目立足互联网空间,致力于构建全面的“赶考”历史叙事体系。通过整合利用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馆藏革命文物史料故事等,以图文、音频等形式,生动展现重点文物背后的故事,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实现与历史的深度对话,真切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的炽热温度,深刻感受到先辈们在“赶考”路上的坚定步伐与奋斗精神。

今天,让我们翻开《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一书,聆听革命后代讲述那些历史细节和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香山革命岁月,感悟“赶考”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口述人:罗章之子罗海曦

父亲是从三五九旅中走出来的英雄模范,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命驻扎兰州,负责指挥驻上海、北京、西安、天水、酒泉等地的办事处,为驻新疆部队及兵团办理人员调集、物资筹措、运输、保卫等各项事宜,为新疆和平解放和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让我们一起倾听罗章之子罗海曦讲述“我的父亲罗章”。

攻坚有功,保卫新疆

在解放战争中,父亲负责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后方指挥工作,保障了前线作战顺利进行。1949年2月,父亲所在的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五师第十四团。在全国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充分考虑到新疆的历史及现状,作出了和平解放新疆的决策。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王震主动请缨率部到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就解决新疆问题同王震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说:“你到新疆去就是演‘红娘’,在那里唱主角,去给新疆的各族人民做好事”,要“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英勇奋战,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解放新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当时七一八团的很多战士都觉得,毛泽东调三五九旅部队从华北前线到延安承担保卫工作,那么将来应该是要去保卫北平的,但是从整个解放大局着眼,他们需要进驻新疆。

9月10日,根据毛泽东关于“极盼早占新疆”的指示,在王震司令员的带领下,父亲及第一兵团第二军的官兵由西宁地区北进,沿西(宁)张(掖)公路迂回河西走廊,攻占民乐、张掖,进击玉门、敦煌。21日与第二兵团会师,随后,这支部队与第一兵团进军神速,席卷整个河西,直扣新疆大门。与此同时,中央派邓力群劝诫陶峙岳,组织和平起义。在各方的努力下,25日,新疆和平解放。28日夜,哈密国民党驻军发动暴乱,大肆烧杀抢掠,引起当地人民恐慌,在此危急形势下,父亲的部队奉命进军新疆。29日,父亲与随团官兵从酒泉一路西进,徒步行军2871公里,来到南疆重镇阿克苏,平叛剿匪,建立人民政权。11月,部队1800余名官兵奉命出征南疆地区,镇压反动政客叛变。

新疆社会历来情况异常复杂,反动势力有相当力量和影响,我军虽已实现了新疆和平解放的第一步,但想要使新疆获得真正的解放,仍需时日。10月,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二兵团第六军从空中到陆地,向新疆展开了气势磅礴的大进军。由于行军路线长,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加之部分国民党部多次电令其在新疆的亲信要“各方设法,保住新疆”,妄图阻挡我军入疆,我军在行军中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王震等部队领导同志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对进军路线进行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周密的进军计划和解决困难的具体措施。

进疆前部队的运输工具和各项物资准备工作极为繁重。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从华东、华北军区及河西起义部队中抽调汽车、运输飞机,还从地方征集了近百辆商车。当时,父亲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后勤部政委,负责组织筹备骡、马、骆驼等畜力及其他短途运输工具,被服和装具的补充,粮食、柴草、油料以及进军途中所需其他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

11月底,部队先后进驻喀什、阿克苏等地,五师进驻阿克苏后,就获悉敌特在和田策划武装叛乱的消息,随后又沿着叶尔羌河故道,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次征途,战士们受到很多挑战,他们不仅要背着厚重的行囊,每天坚持走50公里,还要克服行进路上的曲折艰险。在寒冬的夜间,夜营帐篷往往不够用,于是战士们使用柴火先把沙地烧热,再灭掉火,扒去灰一偎便是一宿。行军过程中,已经到达和田的先遣小分队派人来接应说,敌人密谋的暴乱一触即发,而且先遣小分队随时有可能被反革命分子消灭,需要沙漠中的大部队火速赶到。当时,大部队离和田还有200公里远,正常他们到达驻防地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中途得知有一部分和平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发生叛乱,战士们迎着风沙,手挽着手,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在沙漠中行军18天,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直插和田。历时六个月,第二军便进驻全疆各个重镇和军事要地,接管了千里边防,完成最后一次长征。

行军速度快,进军的部队作出了很大的牺牲。西藏阿里条件非常艰苦,在进驻阿里的过程中,一个骑兵连因断粮并长期处在高原上,一多半人都牺牲在了去阿里的路上。当时,这个骑兵连由137人组成,最后只剩下了63个人。

人民的子弟兵,勇挑重担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新疆和平解放后,三五九旅留守在了新疆,担负起保卫、建设边疆的任务。他们带领边疆人民兴修水利、开垦荒田,在北疆种植棉花和甜菜等作物,带领边疆人民过上好日子。在全旅官兵及边疆各族人民的努力下,钢铁、纺织、发电、农机、水泥、煤矿等一大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开花,并结束了“自古北疆不种棉”的历史。

1954年10月,中央命驻疆解放军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织生产建设兵团。三五九旅的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劳武结合,屯垦戍边。

作为一个英雄辈出的部队,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抗日战争时期,三五九旅作为八路军的主力之一,激战晋西北,转战晋察冀,保卫黄河边防,卫戍延安,进行了著名的南征,打造“铁军精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发扬勤劳勇敢、不怕吃苦的精神,成为“模范中的模范”,“南泥湾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人。解放战争时期,三五九旅作为主力部队,参加了闻名中外的中原突围、解放晋西南、解放西北的诸多战役,为党中央成功转战陕北并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随后三五九旅为巩固新疆的胜利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勇挑重担的“人民子弟兵”。这支队伍和党中央在地理距离上虽然越来越远,但他们的心是一直在一起的。

父亲是从三五九旅中走出来的英雄模范,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命驻扎兰州,负责指挥驻上海、北京、西安、天水、酒泉等地的办事处,为驻新疆部队及兵团办理人员调集、物资筹措、运输、保卫等各项事宜,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和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父亲是一个意志如钢的革命战士,他始终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安危荣辱置之度外,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人。父亲的一生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怀,对党的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对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始终不渝。

文章作者:文物征集研究部 · 王梦妮

史实审核:文物征集研究部 · 王梦妮

编辑:信息资料部 · 颜欢

制作:网络编辑部

作者:香山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