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善村“王府酒业”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5-08-25 09:36  浏览量:4

资讯来自 ■ / 马兴录 汾州乡情

汾阳西南乡三泉“五堡一镇十猴村”的汾善村,这个被人们逐渐忘怀的小村,曾是明代永和王府的酿酒之地,曾经的雄风,名传四方,时代更迭,原有辉煌已秋风萧瑟。让我们回顾一下五百年的汾善村酒史。

资料表明,汾善村的清香白酒可追溯到元末,明永乐年间随着“永和王府”迁居汾州,汾善酒业达到“鼎盛”。

据说,汾阳西部有三股地下泉水,水质清冽,入口甘甜,分别是三泉、阳泉、灵浮泉。“三泉”因三眼泉水而得名,自古就是“秦晋旱码头”的重要商埠,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来自汾阳,孝义、交口的商家,以这里为商业中心,延伸到京津、内外蒙古等地。

汾善村的酿酒技艺早在元末就享誉汾州,其“恒源昌”酒坊远近闻名,生产的酒主要销往三泉集镇、汾阳城、孝义、中阳乃至临县一带,明初,汾善村的白酒酿造技艺已日趋精湛,酒坊雇工最多时达到十七八人,有时产品供不应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皇子封王制度。其三子朱棡为晋王,掌握山西一带。朱棡又有七子。六子朱济烺永乐九年(1411)封为永和王,就国汾州。

朱济烺见汾阳境内经济繁荣,又出产美酒,酿酒业收益可观,便买断了汾善村恒源昌的经营权,开了酿酒作坊,从此,“王府酿酒”便在这里开张了,民间作坊也换成了官办酒肆的招牌,派专门的官吏来汾善村除旧布新,裁撤旧日员工,另请名师监造,将“恒源昌”更名为“雍裕源”,还制作了铜制印章,木制印版,用酒篓盛酒,密封后加盖官印封条,防止转运中失窃或有人掺假,还在运粮口袋打上“永和”字样,避免沿途官兵盘查阻碍、一路放行。

“雍裕源”大力更新蒸酒滤酒设备。在原作坊的北面开挖了三米多的深坑,盖了十多间窑洞,扩建存粮仓库,改换成陶缸以大瓮储酒。开凿废水渗井,俗称金窝子,用这样的窑洞来窖藏陈酒码放酒曲,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酒作坊规模。“雍裕源”生产的白酒在作坊存储数月,绝大部分用酒篓盛放,加盖官印加贴标识后远销到太原府及外省。只有少量的白酒投放到汾阳一带的市场。“汾善村”酿酒进入了辉煌的时代。

“雍裕源”在汾善村酿酒,一直延续到十七世纪中期。明王朝摇摇欲坠,朱氏贵胄们顾不上经营“雍裕源“作坊了,普通百姓怕沾染上明王朝皇亲贵族关系,引来清廷杀戮,不敢接收这样的作坊,作坊一直荒废长达二十多年。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从西安挥师东进,途经汾州,义军从庆成宫经小道来到汾善村,见酒肆内密藏大量白酒,便用酒篓灌满白酒回到汾阳城驻地,众人品尝后,惊为极品,纷纷打探此为何地产物,有人说,“此乃汾善所酿”,无不惊叹称奇。清朝康乾时期,陕北还派骆驼商队多次来汾善村驮运白酒。后来陕北绥德,佳县,米脂一带盛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镇川的干炉瓦窑堡的炭,要喝好酒到汾善”。

康熙十七年,晋南稷山的一户王氏家族租赁汾善村的旧房,恢复白酒酿制,经过十多年的辛苦打拼,酒坊生意逐步有了起色。

三泉古镇楼牌

乾隆五十四年(1790)有介休县南桥头人乔国兴,乔国梁、乔国栋弟兄三人看到三泉一带经济繁荣,便来三泉发展。王氏家族将自家经营了一百一十多年的酒坊廉价转让给乔家三兄弟,乔家兄弟将酒作坊命名为“泰顺泉”,五十多年后,咸丰三年,三泉境内的乡绅张锺远,以九十石小麦收购了“泰顺泉”酒作坊的所有酿酒设备,又以七十石小麦、二十石绿豆买下酒作坊建筑物等,将酒坊命名为“积利涌”,后来,张锺远经“义顺魁”股东郝寿年在该商号入了股。“义顺魁”是三泉镇最大的商号之一,经营日杂百货及酒类,在口外已有极好的声誉,张家“积利涌”酒坊生产的酒也大多通过“义顺魁”销往恰克图和莫斯科。不久,张家成了“义顺魁”最大的股东,与郝家共同经营。

之后,张锺远的两个儿子张吉霖、张庆霖也逐渐长大,跟着张锺远行走在晋、绥、蒙三地的商路上,往来于张家口、恰克图、库仑之间,后来张、宋、王三家合作成立了“三义公”酒业、四十多年合作也非常好,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晋商以诚信仁义立足、以灵活经营求发展的理念。

“三义公”和“义顺魁”经营的“积利涌”酒业开办了四十多年,历经风雨,在张家口、包头闯出了一片天地,随着宋王两家因家事的离去,直到清末。“积利涌”便由张家一家独家经营,但因年代动乱,战火不断,虽口外商埠不少,但路途遥远,歹匪甚多,买卖无法正常运行,直至一九四九年后“土改”,“积利涌”酒房变成了“农会”的经营作坊,东家张其俊也成了酒房的苦力。“汾善”生产的白酒,大部分销往三泉供销社,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粮食紧张,原料短缺,酿酒被迫停止。这座酿酒几百年的“酒业源头”永远画上了句号。

汾州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