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青衿寻迹·金陵传遗”实践队赴江苏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3 浏览量:1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亦是青春担当的生动注脚。7月19日,“青衿寻迹·金陵传遗”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江苏南京暑期社会实践队从西安启程,赴南京、苏州开展为期10天的非遗探访之旅,以青春之力对话非遗,在行走中传承文化根脉,在交流中凝聚文明共识。
启程金陵:预热探访,架起地域文化桥梁
7月19日,实践队正式启程,开启为期10天的非遗探访之旅。7月20日上午,团队抵达南京,这座浸润千年文脉的古城让队员们充满探索热忱。稍作休整后,团队首站走进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通过实地观摩积累认知,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
与幼相学:开展历史文化普及,点燃儿童探索热情
7月21日,实践队前往南京锁金村街道办事处,面向当地儿童开展历史文化普及活动。活动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载体,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恢弘规模解读秦代军事文化,借唐三彩骆驼、马等器物展现唐代手工艺繁荣,串联丝绸之路文物故事追溯文明交融轨迹,并介绍博物馆展厅布局与特色馆藏,点燃孩子们的历史探索热情。
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以画笔创作“我最喜欢的博物馆藏品”,稚嫩笔触下的兵马俑、唐三彩成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载体。此次活动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并非单一地域的“独舞”,而是不同文明火种的相互照亮。
经纬之间:触摸非遗温度,感悟历史厚重
7月22日,实践队继续深入金陵大地,在“一织一忆”中深化对“传承”与“铭记”的理解。
当日上午,团队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馆内木织机“咔嗒”作响,似穿越六百年时光。队员们驻足现场纺织场景,目睹织工在近丈高大花楼木织机上以“通经断纬”技艺,将金线彩丝织就流光云锦,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传统技艺在当代的鲜活延续。
午后,实践队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内气氛凝重。队员们神情肃穆地参观遇难者名单、泛黄照片、幸存者证言视频等史料,站在“万人坑”遗址前,骸骨碎片直击人心。“当数字与遗迹重叠,才懂‘铭记’之重。”队员们表示,文化传承既要守护非遗技艺的精妙,更要扛起民族精神的厚重担当。
古今对话:从织造技艺到历史烽烟
7月23日,实践队先后走进江宁织造博物馆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在实物中触摸历史脉络。
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团队重点观摩云锦相关展品。展柜中褪色的云锦残片、精致的妆花缎等实物,让队员们直观感受传统织造技艺的精妙;亲手触摸复原织机的木质纹理,更让大家仿佛窥见当年织工辛勤劳作的场景,对“通经断纬”等技艺特点有了真切认知。
当日下午,团队来到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青石板路上的青苔、西花厅攀附在百年廊柱上的紫藤萝,为这里增添了历史沧桑感。队员们在史料陈列前驻足,泛黄的会议记录、老式电话机旁的使用说明等实物,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近代历史风貌,让大家对那段岁月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转战苏州:探寻丝绸文化底蕴,记录历史印记
7月24日,团队从南京前往苏州,当日下午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馆内老式织布机虽木架磨损,但踏板上深浅不一的凹痕,清晰记录着往昔织工每日十几个小时的劳作痕迹。展柜中,绣花针脚细密如繁星的丝绸、韵味悠长的素色丝绸、边角卷边却仍显鲜亮的旧丝绸帕子,让队员们深切感受丝绸文化的底蕴。活动中,团队录制“行走的思政课”视频,记录丝绸文化中的历史印记与精神内涵,并与馆内文化志愿者深入交流,多角度了解丝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姑苏寻踪:感受民俗风情,体验传统技艺
7月25日,实践队走进苏州民俗博物馆与里河社区,深入探寻地方民俗文化与传统技艺传承。
上午,团队在苏州民俗博物馆看到,展柜中浆洗得硬挺的蓝布衫、针脚细密的绣花鞋,墙角老式纺车木轮上的纹路,直观呈现出老苏州的生活质感;民国年间春节祭祖摆件中,红烛台的弯月形蜡泪、供桌带磕碰的瓷碗,生动还原了当时的民俗场景;饮食展区内,青瓷碗中栩栩如生的泥塑糕点,细致展现了老苏州的饮食讲究。
午后,团队前往里河社区,走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苏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王开亚的工作室。工作室中,满架泥塑作品题材丰富、形态鲜活:挑担小贩肩上绳子的勒痕、摇蒲扇老人眼角的笑纹清晰可辨,一排“一团福气”泥塑圆滚可爱,红底金纹格外夺目。王开亚现场教授队员制作“会吹哨的兔子”泥塑,详细演示揉泥、捏塑、打孔等步骤,强调“揉泥需排空气,捏耳保弯度,打孔深浅定哨音”。队员们认真学习,部分作品经微调后成功发出清亮哨音,在亲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
曲韵流芳:探寻传统曲艺的传承与魅力
7月26日,实践队走进中国昆曲博物馆与评弹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
尚未进入场馆,队员们便听见咿咿呀呀的唱腔从窗缝传出,悠扬婉转,为此次探寻拉开序幕。在昆曲博物馆,丰富展品系统展现了昆曲的发展脉络:展柜中保存完好的戏服亮片依旧闪耀,月白色水袖长袍的袖口褶皱仿佛凝结着未完成的动作,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昆曲表演的细腻与灵动。
随后,团队来到评弹博物馆,馆内氛围热烈。老式收音机播放着《珍珠塔》选段,三弦与琵琶旋律交织,韵味悠长;墙上泛黄的演出海报手写场次清晰可辨,承载着评弹艺术的历史记忆。展柜中的评弹脚本不仅有带音符的唱词,旁侧还标注“此处稍快,接掌声”等表演提示,尽显细节讲究。互动体验区,队员尝试拨弄三弦,“这弦比想象中紧”的感受,让大家对曲艺表演的艰辛有了切身体会。
尽管未能完全听懂唱段、记住所有乐器名称,但队员们走出博物馆时,耳畔仍萦绕着昆曲水袖的韵律与评弹弦索的韵味。大家表示,这些传统曲艺并非静置的展品,而是鲜活的文化存在,将把所见所感分享给更多人,为传统曲艺传播积累素材。
此次暑期实践中,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实践队以脚步丈量历史,以青春对话非遗,在南京与苏州的文化探寻中,既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也感悟到历史传承的重量。团队用多元实践诠释青春担当,让非遗传承的火种愈发炽热,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架起坚实桥梁。
通讯员:朱广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