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丨军歌嘹亮 忠诚向党——驻疆部队红色血脉相传的军歌

发布时间:2025-08-08 11:18  浏览量:3

一首爱国主义歌曲,一颗红心,在喀喇昆仑,在霍尔果斯国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帕米尔高原,在想家的时刻,在出征的前夕……驻疆部队官兵唱着这些咏志亦传情的军歌,扎根边疆,忠诚的基因始终在部队官兵血脉里赓续传承。

● 古娜 / 文

军歌是历史的见证,歌声伴我去战斗。一首首主题鲜明、朗朗上口的军歌战歌坚定着军人扎根边疆、建功军营的信心。从进疆官兵迈上关山飞渡的进疆征程开始,人民军队的精神旗帜穿越亘古荒原,翻过冰峰雪岭,巍然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南泥湾》《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小白杨》,这些诞生于新疆军区和前身部队的爱国主义歌曲,激励着代代官兵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让我们一同从经典军歌背后的故事,感悟历史与时代精神,探寻浸润在军歌中的红色基因。

自力更生的《南泥湾》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1941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候,面对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新疆军区前身部队之一的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将一个荆棘丛生的烂泥湾,改造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成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1943年末,延安军民慰问359旅官兵,一首名为《南泥湾》的陕北民歌应运而生,而后迅速在边区走红,传遍全国,南泥湾精神也从此成为这支部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六军,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命令,向新疆展开气势磅礴的大进军。铁流西进,凯歌进疆的人民军队接管千里边防,平叛剿匪建政权。

为恢复和发展新疆社会经济,驻疆人民解放军官兵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发扬359旅“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在戈壁荒滩,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在寒风料峭中风餐露宿,在天山南北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新疆农业发展和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0年,新疆军区发布三年工业基本建设计划,号召动员全体指战员节衣缩食、铢积寸累,开始兴建新疆首批现代工业企业。随后,新疆十月汽车修配厂、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八一糖厂、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力发电厂等一个个大中型厂矿企业拔地而起,谱写了新疆现代工业史上的光辉篇章。

《南泥湾》唱的是南泥湾精神,也是驻疆部队面对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美公路”独库公路,由新疆军区和原军委工程兵上万余名官兵,耗费十年,在悬崖峭壁和冰达坂上,历经百余次雪崩和塌方,以牺牲168名官兵的巨大代价修建而成。官兵们用热血和青春在冰山隧道里,凝固成一座座路基和桥梁。

唱遍全军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

1962年,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卡拉乔克山间,阿拉马力边防连首任边防站站长高立业带着10名战士来到荒无人烟的雪山孤峰,家当只有一口铁锅、两把铁锹和三峰骆驼。他们吃野菜、挖地窝,一边巡逻,一边搞建设,硬是在荒山上盖起了哨所,建起了边防站。建站不久,大家在院子里竖起一块牌子,牌上写着“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来站蹲点的伊犁军分区政治部宣传干事李之金被官兵不惧苦寒、忠诚守防的精神所感染,用新疆抒情民歌中欢快的节奏和跳动的旋律创作出《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军区业余文艺演出队对歌曲进行编排形成小合唱,并深入边防一线和农村牧场进行巡回演出,受到部队官兵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1964年,新疆军区举行文艺会演,这首歌又在新疆军区传唱开来。同年年底,在全军文艺汇报演出中,这首小合唱被评为优秀节目,从此唱遍全军、红遍全国。一代代官兵将军歌传唱,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一代边防军人的使命和责任。

在广袤边疆,守卫边防的广大官兵与边疆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谱写了一曲曲团结一心的乐章。《怀念战友》《冰山上的雪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3首歌曲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作曲家雷振邦以古老的塔吉克族舞曲作为素材,突出了新疆民族音乐旋律悠扬、质朴独特的风味,融合了浪漫氛围和传奇色彩,使歌曲达到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这些记录戍边官兵战斗生活的歌曲,凝聚着戍边卫士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成为国人心中永不消逝的文化记忆。

扎根边疆的《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边关,被戍边官兵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82年春,锡伯族战士程富胜从塔城地区裕民县驻点回伊犁探亲,向家人讲述了塔斯提哨所的荒凉环境。归队那天,母亲把10棵白杨树苗交给他,叮嘱他要在部队好好干,让白杨树陪伴着守好祖国边防。程富胜返回哨所后,同战友一起把白杨树苗种在了哨所旁。因气候恶劣、土壤碱性大,唯有离哨所最近的一棵白杨树活了下来。

游客在位于裕民县的小白杨哨所参观游览。蔡增乐/摄

1983年,在新疆和内蒙古连队采风的著名词作家梁上泉被边防军人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保卫祖国的事迹所感动,创作了《小白杨》歌词,后由作曲家士心谱曲。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八一”文艺晚会上,军旅歌唱家阎维文第一次演唱《小白杨》。1985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阎维文唱响了《小白杨》,使之走进千家万户。塔斯提哨所也因此更名为“小白杨哨所”。

《小白杨》唱出了守防官兵对祖国边疆的火热情怀,“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戍边人,很多有志青年,正是因为这首歌奔赴边疆、走进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