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和杨景媛:精致的利己与纯粹的恶毒
发布时间:2025-08-02 22:19 浏览量:1
当“诬告”成为武器,有人用它敲诈利益,有人却用它品尝毁灭他人的快感,如果说前者尚且在大众对人性阴暗面的认知范围内,那么后者就是令人脊背发凉,就像直面万丈深渊。
一、象牙塔沦为角斗场,两期高校诬告案
2023年,发生了两起震动全网的高校诬告案,撕开了人性截然不同的两张画皮。这两起高校诬告案的主角,都是研究生,也是未来的精英,一个是四川大学的张薇,一个是武汉大学的杨景媛。
先是四川大学的张薇,她是川大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也是一个熟谙流量密码的“表演者”。 在地铁上,她锁定一位农民工大叔,指控其偷拍,即便对方拿出手机自证清白,没有拍她,她仍然将剪辑后的“叙事”抛向网络,用“猥琐男”、“惯犯”这些标签点燃舆论火焰。
当潮水般的谴责反噬时,她立刻上演了眼泪攻势,一边“忏悔”一边不忘开启打赏收割流量红利。她的每一步都透着精心算计的“利己主义”,见势不妙立刻滑跪,以最小代价保全学历与前途。川大最终给予留校察看处分,虽然堵死了她的体制内道路,也印证了她本质是“欺善怕恶的投机者”,与市井中见风使舵的势利眼并无不同。
而跟张薇同龄的杨景媛,她是武汉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也是一个将他人苦难当战利品的“猎杀者”。图书馆里,学弟肖同学因特应性皮炎发作抓挠大腿,在她眼中却被扭曲为“性骚扰”。她偷拍视频、逼迫肖同学写下“做了下流的事”的认罪书,即便查完监控和肖同学妈妈提供的购药记录,校方不认定肖同学是性骚扰,杨景媛依然将肖同学的个人信息全网曝光,引导十万网民对肖家进行“死亡轰炸”。
当法院判决还肖同学清白,五位医学专家联名证明动作仅为病理抓痒时,杨景媛的反应令人胆寒甚至惊悚,不仅不道歉,反而在社交平台炫耀讽刺,一副趾高气扬欠揍的样子,她阴阳怪气的说双证到手,成功读博,你们能奈我何?更甚者,她扬言要全球追杀肖同学,放话说无论他申请哪所国外院校,我的举报信一定准时送达。
肖同学的爷爷因网暴含恨离世,姥爷被气成了植物人,自己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自杀倾向高达80%,而这些惨剧在杨景媛眼中,不过是胜利的勋章,杨景媛这种违背人性的行径简直人神共愤。
二、深渊凝视:为何“杨景媛式之恶”更令人战栗?
张薇和杨景媛都属于恶人的代表,但是她俩还有本质的不同,我觉得张薇与杨景媛的差异,恰恰是人性堕落光谱的两个极端:张薇的恶,在于“工具化”倾向,怎么理解呢,就是在她眼里,诬告是手段,流量、保研和优越感才是是目的。当代价过高,她可随时切换面具,本质仍是趋利避害的“商人逻辑”。
而杨景媛的恶在于“反社会化”,在她眼里,把毁灭他人本身作为目的。肖同学越痛苦,家族越破碎,她越享受这种掌控生死的“上帝快感”。心理学上将她这种人格病态称之为“恶性自恋”,即无共情能力、无道德约束,唯有通过践踏他人来确认自身的存在。所以,在我看来,杨景媛的恶是骨子里的恶,是天生的恶,是彻底违背人性和人类文明的恶,十个张薇也比不过一个杨景媛。
张薇和杨景媛这种人,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这么恶,离不开两个因素:
一个是诬告零成本的土壤:从川大到武大,高校对诬告者常常“冷处理”,对受害者却“快刀斩乱麻”。当诬告能换保研资格和网络声量,而且无需担责时,作恶就是最优选,反正又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像敬妃说的,这招虽险但胜算极大,如果坐实了诬陷成立,那么谁还会再关注真相呢。另一个是网络暴力的核弹化:在网络时代,小作文取代证据、流量裹挟司法、人肉开盒成为私刑。当肖同学的爷爷因网暴留言气到心梗离世时,每个人都曾是压垮骆驼的一片雪花。
肖同学在被迫写“认罪书”时,以为忍让能换安宁,却不知“一次弯腰,十年难直”;杨景媛在炫耀港大录取时,以为学历即盔甲,却不知“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两场悲剧映照出一个残酷现实:当系统对“恶”的包容超越对“善”的保护,沉默者皆成帮凶。
听说肖同学妈妈已经发起刑事自诉。我们期待正义落地,但更需思考:如何在告密与维权的模糊地带筑起防火墙?如何让下一个“张薇”不敢投机,如何让下一个“杨景媛”无处遁形?答案不在法律条文里,而在每一次对事实的敬畏、对弱者的声援、对权力的追问中,唯有让作恶真正付出代价,善意才不会沦为奢侈品。
三、毒藤蔓延:当“恶”找到滋养它的土壤
张薇事件和杨景媛事件,之所以闹到全民皆知的程度,不只是因为她们两个人有多恶,真正酿成滔天巨浪的推手、真正将悲剧推向顶峰的,是系统性的纵容与失职。
在张薇事件中,四川大学虽最终给予处分,但过程拖沓且被质疑“高举轻放”。其保研资格未被取消的争议,暴露了高校在处理“舆情”与“公正”间的摇摆。这是一种功利的妥协——惩戒只为息事宁人,而非捍卫原则。
而武汉大学的操作,则近乎为虎作伥。事发之初,校方为“百年校庆维稳”,两天内火速处分肖同学,取消其保研资格;待法院还其清白后,却对撤销处分、调查杨景媛学术造假等诉求装聋作哑。
更骇人听闻的是,当网友实名举报杨景媛论文造假后,四名帽子深夜登门“拜访”,威胁其“勿蹭流量,否则对杨某自杀负责”。权力假扮公器,只为捂紧真相的盖子。这种自上而下的包庇,无异于向所有潜在诬告者发放“免死金牌”。
所以,这两起诬告案能够引发全民震动,跟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处理不当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继续这样操作,整个社会会陷入一种撕裂的状态。如果要缝合社会裂痕,需要从最尖锐的痛点切入。
法律必须建立诬告反坐机制,当澳门能将诬告者送入监狱,内地司法更应结束“诬告零成本”时代。肖同学案启示在于:道歉信不该成为构陷工具,司法机关需建立更科学的证据审查标准。
高校亟待重建道德门槛。当香港浸会大学面对汹涌舆情,其最终决定将具风向标意义:学术成就从不是道德豁免券。正如网友质问:“让这种人进入司法系统,谁敢保证她不会制造更多冤案?”
更深层的愈合需打破信息茧房。杨某某案初期,片面视频点燃的“正义狂欢”实则是群体非理性。建立公共事件的冷静观察期,抵制“未审先判”的网络暴力,或许能避免下一个肖同学的悲剧。
杨某某即将开启的人生新阶段,而肖同学的病床边,母亲正轻声读着法院判决书,床头的药瓶反射着冷光。两年前那个在图书馆挠痒的大一新生不会想到,一个寻常动作竟会撕裂他的人生,也撕裂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
当诬告者踏着名校红毯走向光明未来,当受害者在精神创伤中拼凑人生碎片,这种荒诞现实的背后,是规则失效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重新掌权。
社会裂缝的扩大从不是单次事件所致,它源于每个被纵容的杨某某、每所沉默的“诬汉大学”、每套让维权者窒息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