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西安南郊唐墓发掘,出土巨幅山水壁画,墓主是大唐著名宰相
发布时间:2025-07-09 02:00 浏览量:1
2014年3月,考古人员在西安南郊发掘了一座拥有5个天井的唐代壁画墓。该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郭庄村,坐北向南,由长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至墓室总长约40米,墓室深约10米,虽然遭到严重盗扰,但墓葬形制基本完整,出土了鸡、鸭、牛、马、骆驼等陶动物俑140余件。
唐墓结构图
本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墓中的壁画。考古人员根据现场的痕迹推测,这些壁画曾广泛地分布在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中,但有墓道东西两壁、天井和过洞的壁画基本已经剥落殆尽,仅残留有一些黑、红、赭等颜色的斑点。甬道的拱顶以及两侧立面的壁画保存尚好,可以辨认出画面内容有人物、祥云、花草、顽石和百宝箱等。
墓室内,四壁及穹顶皆有壁画,共11幅。穹顶绘星象图、太阳、金乌、月亮等。南壁以黄彩绘就大型朱雀和如意云朵,栩栩如生;东壁绘的是一幅14人的乐舞图,众乐师姿态各异,鼓瑟吹笙;西壁装饰着六幅壁画,每一幅均描绘的是树下高士的场景,遗憾的是,自南向北数来的第二与第四幅已不幸被盗,而剩余的四幅则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
古墓的甬道
这些壁画中,每幅的上部都绘有茂密的树木,树下矗立着一位身着宽袍的高士,袍袖飘飘,下方两侧以细腻的线条勾勒,仿佛透露出超凡脱俗的仙气。在人物脚下,几块顽石以黑彩精心描绘,周围则以黑彩点缀着花朵与草叶,增添了几分生机与雅致。
而整座墓葬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壁画是墓室北壁的画作。北壁之上,并列着两幅壁画,其中西侧的一幅为玄武图,画幅尺度宏大,宽1.8米,高1.95米。遗憾的是,这幅玄武图因遭盗掘破坏,仅余蛇身部分可见。蛇身蜿蜒盘旋,巧妙结成一个椭圆形的光环,光环之内,蛇身的每一片鳞片都以黑色细笔勾勒,形如花瓣,随后再以黄色彩料晕染,增添光泽。
在这光环之中,还巧妙地嵌入了约五朵轻盈上升的如意云朵,它们随风飘逸,宛如仙境。此外,光环的四个角落也各饰有一朵上飘的如意云朵,与整体构图和谐相融,更显画面的灵动与神秘。
墓室北壁的巨幅山水壁画
东侧的壁画则是本次发掘最大的收获——一幅巨幅山水图壁画。此壁画宽达2.17米,高1.94米,其外围巧妙地镶嵌着一个宽0.05米的红色边框,为整幅画面勾勒出一抹庄重而热烈的气息。边框之内,中上部以红彩精心绘制了一轮旭日东升之景,那轮红日仿佛穿透了厚重的黑色云层,洒下温暖而神秘的光辉。
画面的东侧与西侧,则是黑彩勾勒的奇峰异石与嶙峋山崖。在这两侧巨石与山崖之下,各有一座高台之上四面通透的茅庵亭阁,亭下铺设着石蹬台阶,引人遐想。山崖缝隙间,黑彩细腻地描绘出郁郁葱葱的树木、挺拔的翠竹以及点缀其间的黄色花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两茅亭之间的山沟中,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溪水自东向西曲折蜿蜒,为这静谧的山水画卷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巨幅山水壁画局部
这幅壁画是目前唐代墓葬中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山水画作,其构图布局更是别具一格,与现代山水画的构图理念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反向的尝试。画家的笔法极为老练,山峦、流水、亭阁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远处高空中那轮红日的描绘,更是透露出一种对“道”的深刻追求与向往,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沉醉于那份超脱世俗的意境之中。
此外,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墓中还出土了一方墓志,明确记载了墓主人的相关信息。据墓志记载,该墓是唐朝宰相韩休和他妻子的合葬墓。
韩休自幼聪敏好学,后通过制举考试步入仕途,初授桃林县丞,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凭借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逐步升迁,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等重要职务。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培养了他敢于直言、不畏强权的性格。
墓室壁画朱雀图与树下高士图
景云元年(710年),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韩休因被举为贤良,得以进入东宫,参与回答有关国政的策问。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李隆基的赏识,被擢升为左补阙。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韩休也随之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他历任吏部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脉资源。
开元十二年(724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唐玄宗为了缓解灾情,任命包括韩休在内的五名中枢官员出任州刺史,以加强地方治理。韩休被任命为虢州刺史,这是一个位于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的重要职位,皇帝时常移驾经过,因此供应舆驾的粮草赋税极重,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面对这一困境,韩休没有选择沉默或妥协,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上奏朝廷,请求将虢州沉重的赋税平均分摊到其他州郡,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中书令张说的反对,认为这样做会损害其他州郡的利益。面对压力,韩休没有退缩,他再次上表请求,并坚定地说:“作为刺史不能救百姓之弊,何以治政!若因此得罪,我也心甘情愿。”最终,朝廷被韩休的坚持所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虢州的百姓因此得以减轻负担,韩休的仁政之举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侍中裴光庭病逝,唐玄宗让中书令萧嵩推举朝臣以接任侍中一职。萧嵩看中了韩休的刚直与才能,便举荐他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这一任命不仅是对韩休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他长期以来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精神的肯定。
然而,宰相之路并非坦途。韩休拜相后,依然保持着刚直不阿的性格,多次犯言直谏,与朝中权贵产生了矛盾。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关于万年县尉李美玉一案的谏言。当时,李美玉因罪被唐玄宗特命流放岭南,韩休却认为李美玉所犯罪行并不严重,而朝中却有更大的奸臣尚未受到惩处,如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恃恩宠、贪财牟利、多有僭越。他坚持要先惩处程伯献再治李美玉之罪,最终赢得了唐玄宗的认可和支持。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韩休的耿直与公正,也彰显了他作为宰相的担当与智慧。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韩休加授太子少师,封爵宜阳县子,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然而,长期的劳累和政坛的斗争也让他的身体逐渐衰弱。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五月十日,韩休病逝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他的离世让唐玄宗深感悲痛和惋惜,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并赐谥号“文忠”,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和品德。
墓室南壁与甬道
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又追赠韩休为太子太师,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地位。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韩休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他所代表的耿直、忠诚、担当精神的赞誉和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着名画家韩滉,是韩休的第七子,以名画《五牛图》着称于世。那他是否参与过父母墓室壁画的创作呢?专家认为,韩休去世时,韩滉已16岁,属于成人,其母去世时,他已24岁。此时的他,应该正是忙于丧葬之事,而不会直接参与到墓室壁画的创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