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小香港”到鬼城,甘肃玉门实地探访,曾是“中国石油摇篮”
发布时间:2025-08-01 04:46 浏览量:1
“西部小香港”沦为空城:一座因石油崛起,又因石油死去的城市
玉门关,现在只剩下一座被遗忘的空城。今天我要给你讲一个比电视剧还跌宕起伏的真实故事:中国第一座石油城如何从巅峰跌落谷底。
从诗句到石油:一夜爆红的边陲小城
谁能想到,唐代诗人笔下的荒凉边关,上世纪竟然成了全国最靓的仔!1939年,地质学家孙建初带着勘探队骑着骆驼在戈壁滩上转悠,突然在祁连山脚下发现了石油——中国第一口工业油井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这口井可不得了,日产10吨油,直接让中国摘掉了"无油国"的帽子。抗战时期全国95%的石油都来自这里,简直是战时经济的"救命油"。
玉门转型发展聚焦于新能源、工业遗产旅游、影视文创、特色农业、区域物流及特殊政策试验六大方向。首先,凭借得天独厚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玉门已建成大型风电基地,并计划拓展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与绿氢制备产业。其次,通过开发石油工业遗址公园及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影视文创方面,利用工业废墟建设西部影视基地,开发系列文创产品。特色农业则侧重于戈壁生态农业的发展,种植耐旱作物和发展沙棘深加工产业链。此外,玉门还计划建立河西走廊西端物流园,发展成为区域物流枢纽。最后,通过申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创新示范区等措施,推动制度创新。借鉴德国鲁尔区和美国休斯顿的成功经验,玉门正探索一条保留产业记忆的同时结合新经济的发展路径,旨在成为中国版的鲁尔区。
巅峰时刻:戈壁滩上的"小香港"
五六十年代的玉门有多牛?这么说吧:
全国90%的石油产量
技术输出到全国各大油田
培养10万石油人才
20万人口中一半是石油工人
当时玉门人的生活,让全国人民都羡慕哭了:80年代就住楼房、用液化气,歌舞厅遍地开花,夜生活比现在某些城市还丰富,人送外号"西部小香港"!
断崖式下跌:从富得流油到穷得叮当
但好景不长,90年代开始,油井就像被吸干的奶茶,越产越少。到2003年,彻底停产!这下可好:
石油工人集体失业
企业连夜搬走
政府都跑路了(2006年市政府搬到70公里外)
20万人只剩不到2万
现在走在玉门老城,你会看到:
废弃的居民楼窗户像空洞的眼睛
学校操场长满杂草
百货商场成了鸽子窝
街上偶尔晃悠的几个老人
启示录:资源型城市的宿命?
玉门的故事给我们狠狠上了一课:
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单一产业风险太大)
资源总会枯竭,但人才和技术不会
城市转型要趁早,别等油尽灯枯
玉门的兴衰揭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性与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产业结构单一使玉门在石油资源枯竭后经济崩溃,而休斯顿和鄂尔多斯的成功转型展示了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
缺乏“后路思维”的城市规划导致大量设施闲置及高昂搬迁费用,德国鲁尔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解决方案。再者,人才储备方面,玉门因专业技能单一和技术工人流失遭受重创,而匹兹堡借助高等教育实现了成功转型。
环境治理成本巨大,印证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高代价。及时把握转型时机至关重要,瑞典基律纳的例子表明应在资源鼎盛期布局未来产业。玉门正在尝试通过风电、生态修复等路径寻找重生之路,为其他面临相似困境的城市提供了借鉴。
如今的玉门就像一位过气的明星,破旧的建筑里还留着当年的海报和奖杯。但它为中国石油工业做出的贡献,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下次当你开车加油时,别忘了,中国的石油梦是从祁连山脚下那口叫"老君庙"的油井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