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金叵罗”有何玄机?牵出唐朝粟特酒杯的千年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31 06:38  浏览量:1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课文有一段场景——鲁迅和小伙伴在课堂上玩耍,他们的私塾老师却在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私塾老师究竟在朗读什么呢?金叵罗又是什么东西呢?其实都跟山西有关。

先说私塾老师朗读的内容,那是一篇赋,由清朝末年文人刘翰创作,题目叫《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李克用是唐朝末年大将,镇压过黄巢起义,收复过京城长安,拯救过唐朝皇帝,也是后唐王朝的奠基人。公元890年,李克用从山西出兵,以“河东节度使”的身份去河北攻打一支叛军,势如破竹地收复河北,然后回师山西,在山西长治三垂岗摆酒庆贺。铁如意指挥倜傥,形容李克用指挥战斗时镇定自如;金叵罗颠倒淋漓,形容李克用在庆功宴上开怀畅饮、意气风发。

▲六曲狩猎纹高足金杯(山西博物院藏)

再说金叵罗,它是来自中亚地区的一种黄金酒杯,由粟特人发明,“叵罗”是对粟特语的音译,本义是碗、杯子。粟特人主要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生活,从事游牧和贸易,隋唐时期进入中原贩运商品,往返于长安和撒马尔罕之间。如今山西博物院藏有一只“六曲狩猎纹高足金杯”,纯金打造,敞口高足,杯身像六瓣花朵,外壁上刻着骑马狩猎的多组场景,点缀着花草、飞鸟、云朵和珍珠纹。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这只金杯洋溢着浓郁的唐代粟特风,正是《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中提到的金叵罗。

唐朝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彼此交融,来自中亚和西亚的“胡姬”在长安开酒店,具有粟特风格的黄金酒杯也成了唐朝上流社会的饮宴用品。

诗仙李白在《对酒》一诗中写道:“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葡萄美酒,黄金酒杯,江南地区的年轻歌姬,三者搭配,那是李白心目中最顶级的宴会。

边塞诗人岑参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一诗中写道:“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西域的琵琶与中原的笛子合奏,西方的羌族和北方的胡人合唱,烤着牛肉,煮着骆驼,产自吐鲁番(交河古城在吐鲁番盆地)的美酒,用金叵罗盛着喝,这是岑参在甘肃酒泉一场宴会上的美好经历。

因为是音译,所以唐朝人也会把叵罗写成“颇罗”。《唐会要》第九十八卷记载:“(曹国)有金人、金颇罗,阔一丈五尺,每日所祭羊马,千人食之不尽。”粟特人在撒马尔罕东北建立了曹国,那是一个小王国,国境里有一尊巨大的黄金人像,金人手中拿着金杯,曹国人每天供奉,每次的供品1000个人都吃不完。

按照《新唐书·高宗纪》和《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公元675年,龟兹国王白素稽向唐高宗进贡,贡品里有“银颇罗”,即白银打造的酒杯。龟兹国位于今天新疆库车,早在西汉时期就隶属中国,后来一度被匈奴和突厥控制,盛唐时期再度回归,唐朝还曾经把安西都护府设在龟兹。龟兹境内民族杂居,很多粟特人在那里定居,可能把粟特风格的酒杯带了过去。

粟特风格的酒杯有什么特征呢?一是造型复杂,杯身要么打出多条棱,要么弯弯曲曲,形如花瓣;二是刻画着生动、详尽的人物场景,人物服饰非常写实;三是装饰细密,不喜欢留白,必须用花草纹、鸟兽纹把剩余空间填满。唐朝以后,历代浇铸或锻打的一些金属酒杯也不乏这样的特征,可能就是将唐朝粟特风继承并消化吸收的结果。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写过一首《饮酒过量,肺疾复作》,其中几句说:“惟知醍醐滑,不悟颇罗大。夜归肺增涨,晨起脾失磨。”只知道美酒像奶油(醍醐)一样香甜滑润,一杯又一杯地畅饮,却忘记酒杯太大,喝过量了;散了酒局,晚上回家,感觉肺泡增大;次日早晨起床,脾胃也不舒服。苏辙这首诗很写实,将世间绝大多数喝酒者的常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只是不知道他用的叵罗是什么材质。那是李克用在三垂岗庆功宴上用的金叵罗呢?还是龟兹国王献给唐高宗的银叵罗呢?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