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的山海回响 第五批浙江援青团队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援青工作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5-07-29 02:12  浏览量:1

“进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离青留什么?”

三年前,三个振聋发聩的问句,在第五批76名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的心底埋下了种子。带着对初心的叩问与对使命的思索,他们接过对口援青接力棒,续写浙青协作新篇章。

从钱塘潮涌的澎湃,到昆仑雪飘的静美,从江南水乡的温婉,到戈壁荒原的壮阔,第五批浙江援青人怀揣着“风沙大格局更大、海拔高境界更高、环境苦更能吃苦”的信念,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广袤土地上,写下一段跨越三千里的协作史诗——

7.99亿元援青资金的持续注入、126个援建项目的落地生根……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民生为大的执着坚守,是团结共赢的生动践行,更是浙江与海西携手同行、共赴未来的鲜活注脚。

跨越山海,浙青两地人民的手越牵越紧、心越贴越近,在戈壁滩上共同奏响民族团结强音。

浙青产业协作激活高原绿色发展新动能

浙江成果——

点“绿”成金 瀚海戈壁崛起新引擎

200米高的吸热塔在日照下闪耀银光,方圆3.3平方公里的茫茫戈壁,2.7万台定日镜分布式环绕,这里是青海德令哈50兆瓦光热电站项目,也是浙江援青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该项目年设计发电量1.46亿千瓦时,可为当地8万余户家庭提供清洁能源。

德令哈,海子笔下“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如今已成为戈壁滩上耀眼的“光热之都”。

神奇柴达木,祖国聚宝盆。海西州浩瀚辽阔,陆域面积是浙江的三倍。如何落实好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和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产业四地建设部署要求,第五批援青干部努力探索。

在浙江援青干部吴琳的记忆中,在海西的第一个月几乎是在路上度过的。为了嫁接浙青两地资源,干部们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形成浙江绿色算力、零碳产业重点企业清单及海西招商引资政策清单。海西缺什么,浙江有什么,每位援青干部如数家珍。

“神奇柴达木·海西情更浓”2025海西年货节。

“对口支援启动以来,浙江始终把产业援青作为核心抓手。”第五批浙江省援青指挥部主要负责人说,围绕青海产业“四地”建设部署要求,浙江将自身产业创新、专业市场优势,与海西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有机结合,促进浙商、浙资、浙企加速落地。新华三图灵小镇、阿里云计算、“茶卡一梦”……截至目前,浙商浙资在青海注册企业已有5700余家,实际投资3600余亿元。

推动乌兰双峰骆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建立“海西高质量发展智库”,“海西高质量发展恳谈会”“浙商地瓜经济与浙青产业协作论坛”等16场招商推介会相继举办。结合海西州特色,浙江还召开“数据援青”工作推进会,积极推动“东数西算”“东数西存”工作,浙商雨色源网荷储一体化及海西大数据产业园动工,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海西分园落地。

产业协作、消费帮扶,不仅有高大上的高科技数字化产业发展,同样也涌现了一批具有海西特色的“地瓜经济”品牌产品。

德令哈市牦牛科技产业园里,“技、农、牧、畜、种、养、加、销”一体化链条初具规模。这个投入5000万元援青资金的项目,从牦牛育种到精深加工全环节把控,生产的牦牛肉制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天峻县,浙江援青干部引进的高原火焰蔘种植项目,让闲置的草原土地亩产收益达3000元,200余名藏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浙江援青干部廖勋桥介绍,指挥部特别制定消费帮扶“六条办法”,从搭建宣传推介平台、补强产品供销链条、拓展网络销售市场、探索多元销售途径、促进浙青互利合作、做好深度服务文章等6个方面,下狠力、出实招、拓新路,建成海西产品入浙“十城百店”线下专卖店139家。一些产品已经坐着货车,进入东海之滨的浙江市场。

一分一毫的改变,在城市里发生,在乡村里发生,在科技领域,在农业领域,在每一个角落。

引资焕新“茶卡盐湖天空壹号”,助力高原富民。

浙江力量——

凝聚合力 “满天星”聚成“一团火”

茫崖,这座被称为“最孤独的城市”,常伴风沙与寒意。但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的到来,让这里不再孤独。

5月,第二支台州医疗专家团队跨越千里,带着技术与情怀进驻茫崖市人民医院。不久后,他们接诊了一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情况危急。

“绝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浙江医生挺身而出。他们迅速组织抢救,建立深静脉通路、实施液体复苏。最终,茫崖市人民医院首例B超引导下纵轴颈内深静脉留置术完成,为患者转院接受颅内手术争取了“黄金时间”。

这场手术,是浙江医疗援青“小组团”模式的生动实践。台州创新“以市包院、以院包科”模式,对茫崖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援助。完成首例桡骨、锁骨及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填补高原新生儿急救及高危妊娠规范处置空白……多项“零的突破”在此诞生。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要让当地发展起来,终究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浙江援建海西州人民医院。

依托组团帮扶机制,浙江援青干部人才持续输出力量,不断提高医疗教育援青成色。由浙大附属医院和省属三甲医院对海西州人民医院实行“以院包科”,结对医院增至11所,援青医生增至11名;浙江赴青柔性医疗教育人才、赴浙培训医护人员、赴浙培训教师、在浙海西异地班招生数均增至100人以上。

每接诊一个病人,援青医疗队的医生们总会和当地同行一起询问病史、做体格检查、分析病情、讲解知识。浙江援青还首建援青医生力量下沉机制,实现每月赴格尔木市定期坐诊和其他地区定期巡诊。

海西州青少年近视防控筛查。

教育领域,援青教师组成“校长+中层+专任教师”支教团队,“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中学历史名师班也赴海西开展教研帮扶。浙江对口支援的海西州高级中学,已连续三年高考一段率、本科率位居青海省对口支援学校成绩第一名,今年高考更是取得了北大录取零的突破。

浙江省第五批第二轮援青教育团队成员、海西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老师彭潇恬与学生在一起。

这些年,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始终坚持把智力援青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主动传授先进理念、典型经验、业务技能,为当地持续不断培养人才。为给海西干部人才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两地人才交流不断扩面升级。

2月,出台青海首个“小组团”援青工作机制,让浙江力量的汇聚更精准高效。“我们立足海西在医疗、教育、人才、科技等领域的短板,以制度化、可持续的人才支撑,推动造血式提升、互嵌式发展,助力海西产业‘四地’建设和民生改善,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五批浙江省援青指挥部主要负责人说。

眼下,十余批次浙江专家和医疗、教育人才来到海西,开展“小组团”支援服务。引入更多浙江专家资源,链接更多浙江高端智库,已成为赋能当地人才和发展的“必选项”。

为更好输出浙江经验,今年以来,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创新开展“乡村振兴1+1”结对试点,由浙江强村与海西乡村结对,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点对点帮扶。眼下,13对浙青乡村结对,上百名党员干部在常态化互动中转变理念、拓宽视野。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浙江智力正转化为海西发展的内生动力。

浙青情谊——

跨越山海 携手唱响交融协作曲

去年10月,雅典奥运会射击冠军朱启南带领季博文等8位浙江奥运健儿走进海西,与藏族群众同升一面五星红旗、同跳一支民族舞蹈。这场“浙青同心·共享奥运”活动,吸引1.5亿人次线上关注,成为青海当之无愧的“流量王”。

这样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在两地频繁上演,如纽带般将浙青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浙江奥运健儿进海西擦亮浙青“三交”品牌。

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入海西,恰逢杭州亚运会。援青干部们利用杭州亚运会契机,开展“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活动”、“相约亚运会”中小学生绘画比赛、“数字浙江智能亚运”培训交流营、“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青少年暑期夏令营等一系列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援青,已成为浙江援青的一张亮丽名片。

“促进浙青两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我们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加强统筹谋划,变碎片化为系统化,变建项目为润人心,变高大上为接地气,积极谋划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品牌统一、平台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统一。”第五批浙江省援青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情系昆仑·牵手之江”文化走亲中,越剧与藏戏同台献艺;“神奇柴达木”浙江文宣进海西活动中,书画摄影展展现两地风情;文艺轻骑兵深入牧区,将浙江民歌与藏族山歌共唱。

持续的文化浸润,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增进了友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与此同时,民生和公益慈善项目,也让温暖持续传递。浙江省援青指挥部“援青微实事70+”项目,投入1806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浙里石榴红·海西公益行”助学行动募集近 1000万元,帮助困难学子圆梦;“红船关爱”行动投入1050万元,慰问1万余名老党员、困难群众;浙江各界捐赠的1280万元慈善物资、浙江省慈善总会启动的“五大公益行动”,让爱心之花在高原绽放。

“六游”并举铸牢海西学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眼下,两地交往的通道越拓越宽。德令哈—杭州、格尔木—温州往返航线,为浙青架起“空中桥梁”。2023年开通第一年,110万浙江游客奔赴海西,工会疗养、自驾探秘等文旅线路火热。

今年,浙江黄龙酒店管理集团也落子海西,为当地酒店提供全链条运营管理赋能。“更优质的服务带来客流,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相关负责人李玉龙说。

三年风雨兼程,浙江援青用实干与担当,在雪域高原书写了对口支援的精彩答卷。从“输血式”支援到“造血式”协作,从单项帮扶到全面合作,从民生改善到产业共振,浙江与海西的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当第五批浙江援青干部人才返乡时,他们留下的不仅是项目与成果,更是一段段跨越千里的如昆仑山脉般巍峨绵长的深情厚谊。正如海西人民所说:“浙江的援青干部像昆仑山的雪莲花,把根扎在高原,把爱留给我们。”

这场跨越山海的深情接力,还将续写更多“山海情、共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援青指挥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