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鹤天著《内外蒙古考察日记》,看外蒙古宣布独立后几年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5-07-27 19:55 浏览量:1
1926年9月至1927年5月,边疆史地专家马鹤天考察外蒙古实况,写出《内外蒙古考察日记》、秘密专题报告。
先引用一段著作原文:“民国十四年冬,由张家口、归绥、包头、五原至甘肃……” ,“民国十五年秋,九月二十三日,由兰州首途,十二月二十三日,始抵库伦,途中整经三月。留库月余,又经布里雅特蒙古,至莫斯科,后复返库伦。十六年五月,始由阿拉善回甘。往返九阅月,行地万余里,由秋而冬而春而夏,由兰州、凉州、甘州,而内蒙额济纳,而外蒙郭尔班赛恒旗(如中国一县)、三音诺颜汗部(如中国一省)、库伦(即首都),而布里雅特蒙古(上乌金斯克)。归途经外蒙土谢图汗部,内蒙阿拉善至宁夏,返兰州。 西套蒙古全历,外蒙四部经过其二。内蒙之王公政治,外蒙之共和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种族、宗教、交通等等,无不略知概况。行的工具,始而骡车,继而骆驼,继而蒙古马,又继而布里雅特车,再继而汽车、火车。由畜牧生活之内外蒙,到苏维埃政治组织之布里雅特蒙古,真似读了一部人类进化史。”
《内外蒙古考察日记》目录(部分)
马鹤天(1887-1962)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边疆研究专家及社会活动家,其生平与学术生涯紧密交织于中国近代边疆治理与民族问题研究;热衷探险考察边疆与著述 ,足迹遍布西北、内外蒙古、东北和青藏地区。著有《内外蒙古考察日记》《甘青藏边区考察记》《东北考察记》等。本人阅读《内外蒙古考察日记》,虽然书名有“内”“外”二字,但百分之九十的内容,叙述外蒙古的实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与人文风貌
1、自然景观与游牧生活。日记描绘了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漠、广袤草原等自然景观,如额济纳绿洲的沙枣树、狼形山的壮丽,以及沙漠中风狂似虎、沙软如棉的独特地貌。“沿河岸行,草多且茂,和沙漠中风景,大不相同,但和内地的草也大异。……未几,太阳衔山,天空现赤黄色,升上片云,成金黄色,俯视水中,呈黄绿色,山水云天,黄赤绿紫,灿烂光辉,异样美观,不意蒙古地方,见此美景。”书中记录了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传统,包括蒙古包搭建、奶制品制作、牲畜放牧等细节,展现了牧民“犬守夜、马压群”的生活方式,以及“犬有母子情,驼有君子风”的生态观察。
《内外蒙古考察日记》书页
2、城市与商贸遗迹。作者途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时,记载了当地贸易市场“买卖城”的景象。曾繁荣一时的汉商聚集地东营子因战乱人去楼空,关帝庙、鲁班庙等建筑荒废,禁止华币华货华商,反映了外蒙古自己宣布“独立”后中蒙商贸关系的断裂。库伦的俄国势力渗透痕迹明显,如俄国式建筑、邮政系统、银行货币及商业街区的布局,体现了蒙俄关系日渐密切、中国印记日益脱落。
二、政治变革与社会经济
1、外蒙古闹“独立”的思考。日记回顾了外蒙古从“自治”到“独立”的政治演变,包括:清末外蒙官吏延福、三多以新政之名勒索蒙人激起仇恨,哲布尊丹巴活佛渐生谋逆之心,俄国趁机结好蒙人,对清廷在蒙古练兵移民等事横加干涉,鼓动会盟密议独立;武昌起事后,俄人更大肆拨弄,训练蒙军且出兵援助,鼓动外蒙于1911年11月宣布“独立”,驱逐中国官吏,不准中国驻兵移民;1913年至1916年,日本沙俄秘订攻守同盟共掌蒙事;1918年外蒙上层惧怕白匪和红俄,商定取消自治,求援于北洋政府,1919年10月徐树铮率兵抵库伦,11月22日取消自治,废止一切蒙俄协议,可徐氏的铁腕高压大失外蒙王公之心;1921年2月白匪恩琴集团受日本接济,率残军占领库伦, 3月21日宣布外蒙古二次“独立”,蒙人再次求援于中国政府,而中国政府却置若罔闻,于是苏联红军在1921年夏进军库伦,消灭恩琴残部,同年7月6日操纵组建蒙古国民政府,各机关都有俄人顾问并掌握实权;1921年11月5日缔结俄蒙密约,俄国承认外蒙独立,否认中国宗主权。至此,
《内外蒙古考察日记》书页
“实际上外蒙已完全非我有矣”,“外蒙古的国际关系,可说是在矛盾暧昧之中,这完全由于苏俄外交家手段的巧妙,依然蹈袭帝俄时代弃名取实的政策。” 作者观察到外蒙废除活佛统治、推行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如喇嘛庙改作兵营、学校,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的权力被消解。作者深深地感觉到:俄国的狡诈阴险与常用恶毒雷霆手段,而相比之下,当时中国则极为缺乏政治上的远大目光和深沉理性,缺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把握历史的卓越能力,叹息中国政府治理外蒙古的软弱无能和毫无作为。
2、经济结构转型。书中对比了内外蒙古的经济差异:内蒙古以畜牧业为主,外蒙则尝试引入近代工业和矿业,但受限于技术落后和苏联控制,发展缓慢。例如,外蒙虽资源丰富(如煤炭、铁矿、铜矿等),却依赖苏联援助,而内蒙古通过与中原贸易逐步走向多元经济。内外蒙古考察日记
《内外蒙古考察日记》书页
三、宗教与文化冲突
1、喇嘛教的兴衰。库伦的甘丹寺曾是宗教中心,但革命“独立”后寺庙被改造,喇嘛失去特权,宗教活动受限。作者对喇嘛教的描述带有时代局限性,认为其“迷信”,但也承认宗教在维系传统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2、民族融合与隔阂。书中提到汉商与蒙古人的通婚、文化融合,如汉人建造庙宇等,被极端处罚;记录了外蒙排华政策导致的华人被迫离开,也记录了外蒙上层人物对华出言不逊、底层外蒙百姓对华人的友好态度与情意,会说流利汉语;还记录了苏联文化对蒙古大肆渗透,如各种洗脑的仇华亲俄的大小会议和集会;西里尔字母取代传统文字,并全面推行教学。
马鹤天绘制的考察路线示意图
北洋和民国时期中国疆域图。马鹤天考察路线示意图。
四、人物与事件记录
作者虽然有半官方身份掩护且持有护照,在考察中依然经历了自然环境的考验、人为因素的阻拦,经历路险、坠马、软禁等险境。“吃饭时,风依然狂暴,沙尘飞入碗内,食之有声。”“眠既不得,起又不能,这种太古生活,凄凉况味,可说是生平未有。但我个人反感觉特别兴味,坦然高卧。”“晚九时半,始到甜水井,仅行六十里。除小庙一间外,一无所有。我和赵吕两君等,架张军用帐篷,周围用土压之。随行的同人,拾驼粪作燃料,汲水煮饭。离小庙几十步有一井,深不及五尺,即所谓甜水井。尝其味,不但不甜,且稍咸而苦,并有烟味。时为阴历十四日,仰观俯视,月明在天,众星灿烂,黄沙在地,丛草棋布,真是天地为庐月为灯。”作者的部分日记,被外蒙古军警部门审查后扣留,并限制人身自由数旬,经作者三番五次询问和交涉后才获自由,但被监视。作者的视角,兼具观察者与政治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对外蒙的状况提出了严峻警告。
《中国历史地图集》乌里雅苏台地方(包含喀尔喀四部即后称的外蒙古)
《内外蒙古考察日记》通过实地见闻,展现了上世界二十年代中期,即外蒙古自行宣布“独立”后的几年间,苏联极力渗透控制下外蒙古的社会转型,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等多维度,反映了外蒙古加速脱离中国、抹去中国印记的真相,这些与随后冯玉祥出国考察途经外蒙古的记载基本一致,为今日提供了有别于官方记载的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
马鹤天一行考察路线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