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语文学习怎样规划?

发布时间:2025-07-27 15:39  浏览量:1

文 |王希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一)

要规划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首先要改变对语文的认知。从初中语文到高中语文,到底在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方面有哪些变化?

从考试的角度讲,如果比较一下高考和中考的内容,那么会惊讶地发现,阅读题的题目类型和解题方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应试的技巧在初三的时候几乎已经穷尽。

从课文来看,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东西跟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东西并没有质的区别。同样一首古诗、一篇文章,既可以放在初中,又可以放在高中。可见语文这个学科,学段区别非常不明显。但是老师讲的深度可能不一样,也就是说,学习内容有深浅之分。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初三的学生参加语文高考肯定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那么高中三年语文到底在学什么?大家经常有一种困惑,既觉得语文非学不可,又不明白到底学什么才有用。初中语文学习经常最后变成了一种纯应试技巧的训练,相当部分同学甚至连作文都用套题的方法来应对。

高中语文要想取得高分,必须先要放弃这种纯应试思维,真正着眼于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广泛积累,培养思想深度,训练逻辑思辨能力,具有好的语言表达技巧。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课本的学习不重要,因此在语文课上养成了做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题的习惯。实际上语文课文只是一个范例,课上对课文的分析是获得各项能力的一种方式。没有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在教学考一体的背景下,课文还是要好好学习的。

有的同学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实际上阅读是语文素养提升的根本途径。现代文阅读做不好,是因为现代文读少了;文言文阅读似懂非懂,是因为文言文读少了;古诗词鉴赏没感觉,是因为古诗词读少了;作文立意浅结构乱文采差,是因为思想深刻结构清晰文采斐然的文章读少了。没有阅读量的堆积,一切免谈。

但是阅读不应该只局限于文学领域。高中语文考卷的导向就是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要涉猎。不管是上海市高考作文还是全国卷作文,这些年都有一些社会现象类的,比如“被需要”“认可度”“被定义”,要想深入分析,就要懂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被需要”那一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很多都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要想好好掌握这一理论,要读《动机与人格》,至少要读其中的部分重点章节。

教育部课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推荐阅读书目。根据学习的需要,我又列了其他的一些书附在本文后面,仅供参考。

对考试来说有两个重点难点。一个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简单来说,课内夯实基础,课外广泛积累(包括字词、思想文化常识)。就现在语文中高考的各板块来说,相对客观、真正水平上去了就能拿到分数的除了默写之外,就只剩文言文了。(其实默写现在也多是情境性的,也不能保证背下来就能得分。)

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文言文要想学好一定要做到“死去活来”。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同学做不到死去;有的同学倒是有魄力死去,但是活不过来。总之最后全都死不透又活不过来,半死不活。具体表现就是一篇文言文读完的感觉就是大致懂了,似乎懂了。再一问细节根本没懂,仔细想想根本是似懂非懂。文言文题目还能得一些基本的分数,完全是因为现代汉语跟文言文一脉相承,考试只是连蒙带猜而已。

要想学好,第一步就是“死去”。所谓的“死去”,就是死死地学,下硬功夫,下笨功夫。

保证时间投入

语言学习当中有“学时”的概念。比如去德国留学,要拿到录取通知书,你就得出具德语学时证明。这个要求是非常有道理的。虽说学习时间的长短跟学习效果的高低也不一定成正比,但是没有时间的投入一切免谈,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

现实的情况是,假如有一点课外时间,大多数学生会优先考虑理科,要考虑文科也是优先英语,至于语文,总觉得时间花在里面就像打水漂一样,常常最后才考虑。但是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大量语料的输入,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语感。比较好的学习态度是,每天给自己严格规定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间以及内容。

重视课文学习

语言学习的方法是通用的,想想怎么学英语,就知道应该怎么学文言文了。我时常问学生:“你们英语课文学完了,课文中的单词会背吗?课文中涉及的语法点会想办法掌握吗?会进行课外阅读吗?会做相关的题目吗?”答案自然都是“会”。

那么继续追问:“咱们文言文的课文学完了,课文中的字词注释会背吗?课文中涉及的语法点会想办法掌握吗?会进行课外阅读吗?会做相关的题目吗?”他们顿时就沉默了。可以简单做一个测试:翻开一年以前学过的文言文课文,随便提问10个课下的字词注释,看看能记得几个。比较一下一年以前学过的英语课文当中的单词,恐怕就会发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花的时间和英语相比远远不够。

我在这里先从课文的注释说起,就是因为这是基础中的基础。还有一点必须提醒,就是应该注意精确度。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左右欲刃相如”的“刃”,以前沪教版课文注释为“用刀杀”。为什么不能够直接注释为“杀”?“杀”代入语境完全没问题,但是这就没有体现与“刃”的本义的联系。“杀”还可以是用锤子锤死,也可以是用绳子勒死。解释成“杀”,就等于扩大了外延。

再比如上海市高考考过一个“晋侯觞客于柳溪”中的“觞”字。“宴请”“请喝酒”“招待”,这些解释行不行?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算对。“觞”是酒器,“宴请”没有体现与本义的关联,至于“招待”离得更远。“请喝酒”为什么不行?因为“觞”在句中接“客”为宾语,也就是说是个及物动词。“请喝酒客人”讲不通。要想成立就要修改为“请……喝酒”。高考的标准答案是“以酒款待”,比较准确的。

课文学习当然不仅仅意味着字词。课文学习是标准的精读,需要字斟句酌,体会节奏,把握句式,体会字、句、段、篇背后的深意,这样的精读才能真正起到效果,读一篇有一篇的收获。

有一种特殊的精读方式就是背诵。现代教育一般情况下都是反对死记硬背的。在以前传统的教育当中,背诵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我个人的观点是记忆是智力的基础,也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对文言文来说,多背诵一些篇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因为人的大脑是有惰性的,总是想要采取最节省能量的方式来运转。背诵就是逼迫自己去领会用词、句式、节奏、文气的最好方式。语言学习当中有“语感”的说法,比如碰到考试当中的断句题,用不着多想,一读就自然断出来了,这就是语感好。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最高效方法,有几百篇滚瓜烂熟的经典文章打底,就能左右逢源。

光是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文言文学习要“死学活用”,由死到活,就要应用中熟练掌握。基础不牢,就是不能死。没有应用扩展就是不能活。

增加课外阅读

很多同学文言文学习的问题出在课外阅读严重不足。有些同学有读书的习惯,但是读的是文学名著,能读古诗词、文言文的同学是极少的。

课外的阅读有精读和泛读两种。精读的重点在于质,必须字字落实;泛读的重点在于量,只需了知大意。

课外阅读的材料最好是有注释,有翻译,这样可以随时校正自己的理解错误。推荐的精读材料是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2018版);《世说新语》;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人民文学2002版)或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1989版);《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07版)。这些都是比较有趣的,太枯燥了学起来痛苦。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做的练习题当中的文言语段当做精读材料。这样就必须时时查字典。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最基本的,但是对高中来说明显不够用。毕竟现在的高考文言文难度越来越高。推荐《汉语大辞典》,可以用手机APP欧路词典,下载相关的词库。也可以用汉典APP或者网页查询。

建议把课外查出的字词加原句集中起来,放在同一个电子文档中,或者抄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中,经常拿出来复习。

系统学习语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非常轻视语法。可以说学生们仅有的一点语法知识是从英语课上迁移过来的。特别是近年来词类活用、虚词、文言句式的直接考察在大考中已经不多见了。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淡化语法的直接考察不等于淡化语法的学习。如果对虚词、文言句式的知识掌握不好,将影响对语段的正确理解,进而影响到翻译、理解性题目的答题。

例如上海市某年的高考题:乙文“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么翻译?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绘洞穴恐怖的景象?为什么?

这是道5分的题目。答案是:“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否,这是用来形容徐霞客在洞穴中探险的样子。”这里面包含一个语法点,即名词作状语。如果不明白“猿挂蛇行”中的“猿”和“蛇”都是名词做状语,理解成了在洞里面有猿猴挂着,有蛇在爬,这道5分的题目就完全做不对了。

再举一个例子。某年上海市的高考题中有一道翻译,原句是:“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标准答案是:“他没有摔破头摔断四肢就很幸运了,还指望什么射中呢?”那么“何中之望哉”不能翻译成“有什么射中的指望呢”?这样不能正好能字字落实吗?

这就关系到“望”是动词还是名词。假如把“望”看作名词,那么“之”就是结构助词“的”,“何中”是定语,修饰“望”,后半部分就缺了动词,翻译起来就要加动词“有”。而原文当中其实可以有动词的,只要把“望”看作动词,把“何中”看作宾语前置就可以了。这样“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的原则之一是,原句如果结构完整,就不要加词,特别是动词这样的重要语法成分。所以语法不能忽视,一定要吃透,才能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上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对应试来说,同样有“死”和“活”的问题。课本的复习必须求“死”,死死抓住,滚瓜烂熟。做题要写成模板,但是不能死套,一定要能“活来”,灵活运用。

适量做题

毋庸讳言,应试是离不开做题的。这里有个“适量”的原则,这是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纯粹有量而无质的训练也没有必要。对文言文阅读语段来说,加点字、断句、翻译之类的题目是硬碰硬的,全看自己平日的功夫如何。

对理解综合性的题目来说,总结答题技巧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避免僵化。通过大量做题,会形成各种题型相应的答题模板。这确实有助于展开答题思路,快速形成答案,也有助于检查自己的答题是否全面。

但必须提醒的是,语文这个学科的综合题是偏主观的,通常没有像理科那样明确的题型和固定的解法。文章不同,问题不同,答法就不同。何况答题技巧总是基于过去的考卷总结的,考试原本就不断有新的题型出现,不是答题模板能解决的。此外,实际考试中也会有许多不典型和模糊的问题,同样不能纯靠模板。

因此,硬套模板相当于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是很危险的。总之我们需要解题技巧,但是不能形成路径依赖。比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文本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

最后总结一下:

1. 按计划阅读书籍,写读书笔记,掌握一些哲社理论。

2. 经常思考一些命题,写下自己的看法。

3. 文言文每天按计划精读、泛读。

4. 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文审题训练,部分题目要成文,修改直至满意。

5. 适量做题。

6. 课文学习跟着老师的节奏,课上多发言,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7. 明白语文学习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高分只是顺理成章的副产品。

附书目

一 基础难度

以下是教育部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的书目,理论上讲,这些都读过才算比较好地完成了这一学科的学习。优先完成这些书。

1. 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

2. 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锺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

3. 诗歌散文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

4. 剧本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5.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艾克曼《歌德谈话录》

6.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7. 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二 进阶难度

以下是我个人的推荐,随手写下的,难免挂一漏万。如果有余力,可以选读。

1.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2. 艾克絮佩里《小王子》3.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4.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5. 余冠英《诗经选》6. 路遥《平凡的世界》7. 沈从文《边城》8. 余华《活着》9. 老舍《骆驼祥子》10.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11.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12. 波兹曼《娱乐至死》13.《墨子》14. 斯威布《希腊神话和传说》15.《唐诗三百首》16. 北岛《北岛诗精选》17. 舒婷《双桅船》18. 史铁生《我与地坛》《命若琴弦》19. 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20. 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21. 契克森米哈伊《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22. 弗洛姆《逃避自由》23. 加缪《西西弗神话》24. 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25.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6.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27.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28. 卡夫卡《变形记》29. 莫言《红高粱家族》30. 王安忆《长恨歌》31. 鲁迅《彷徨》32. 吴承恩《西游记》33. 施耐庵《水浒传》34. 关汉卿《窦娥冤》35. 王实甫《西厢记》36. 汤显祖《牡丹亭》37. 蒲松龄《聊斋志异》38. 刘义庆《世说新语》39. 司马迁《史记》(选一部分)40.《古文观止》4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42. 林语堂《吾国吾民》43.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44. 林语堂《苏东坡传》45.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46.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47. 贾德《苏菲的世界》48. 布莱森《万物简史》49.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50. 梭罗《瓦尔登湖》51. 欧文·斯通《梵高传》52.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53. 怀特《牛顿传》54. 卓别林《卓别林自传》55. 荷马《荷马史诗》56. 但丁《神曲》57. 歌德《浮士德》58. 雨果《悲惨世界》59. 贝克特《等待戈多》60. 黑塞《荒原狼》61.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62. 夏目漱石《我是猫》63. 东野圭吾《白夜行》64. 刘慈欣《三体》65.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6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6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68. 王阳明《传习录》69.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70.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71. 斯密《国富论》72.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三 地狱难度

供各位学霸挑战自我。

1. 弗雷泽《金枝》2. 罗尔斯《正义论》3.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4. 博德里亚《消费社会》5.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6.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7. 马克思《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