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来新高,腾讯市值突破5万亿港元!

发布时间:2025-07-25 08:11  浏览量:1

7月23日下午3点,港股收盘的电子屏上,一串数字晃得人眼晕:腾讯控股(00700.HK)股价552港元,涨4.94%,创4年新高;市值5.06万亿港元,比2021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还多了小半个阿里。同一天,恒生指数站上25000点,百度涨6%,快手飙7%,整个港股科技板块像被打了鸡血。但最扎眼的还是腾讯这5万亿——要知道4年前它最低跌到过200多港元,现在翻倍还拐弯,这哪是反弹?简直是坐火箭。可问题来了:这5万亿港元,是腾讯真的变猛了,还是市场又开始集体“炒概念”?

一、股价飙涨的“表面功夫”:业绩和市场一起“搭台”

先看最实在的业绩。今年第一季度,腾讯营收1800.22亿元,同比增13%;经营利润(Non-IFRS)693.2亿元,增18%;毛利率56%,比去年多3个点。这数据放A股能吹一年,在港股也算优等生——要知道去年同期很多互联网公司还在“过冬”,腾讯已经实现“双位数增长”。更关键的是广告收入,直接涨了20%,财报说是“广告平台AI升级”和“微信交易生态优化”的功劳。翻译成人话:AI让广告更精准,微信里买东西的人多了,广告商就愿意砸钱。

再看市场环境。7月以来恒生指数本来就在回暖,22日刚突破25000点,科技股跟着沾光。百度涨6.08%,快手7.08%,阿里2.46%,腾讯4.94%的涨幅不算最猛,但市值基数大啊——5万亿港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3个茅台(1.8万亿人民币),10个宁德时代(0.5万亿人民币),或者把深圳南山区所有写字楼打包卖3遍。这种体量还能涨4.94%,说明资金是真敢买。

但光靠业绩和市场回暖,撑不起“4年新高”的排场。真正让资金疯狂的,是腾讯讲了个新故事——AI。

二、AI:从“概念炒作”到“真金白银”?

今年腾讯在AI上的动作,比深圳暴雨天的闪电还密集。自研的混元大模型先不提,年初C端产品“腾讯元宝”直接接入DeepSeek,2月就冲上苹果App Store免费榜第二,那会儿风头比淄博烧烤还劲。但好景不长,5月全球AI App下载量降温,腾讯元宝也跟着“过气”——买量停了,下载量跌了,6月在大陆苹果端AI下载榜只排第五,占总下载量7%,被豆包、夸克、DeepSeek、即梦AI按在地上摩擦。

这剧情像极了网红塌房:前一天还在热搜“刷屏”,后一天就查无此人。为啥?说白了,C端AI产品现在就是“卷王战场”,用户要的是“实用”,不是“概念”。豆包能帮写文案、夸克能搜题、即梦AI能画画,腾讯元宝呢?除了“腾讯出品”的招牌,普通用户真说不出它比别人强在哪。这就好比开奶茶店,别人卖珍珠奶茶,你卖“腾讯牌珍珠奶茶”,没点独特口味,用户凭啥买单?

但腾讯没放弃,反而往AI里砸更多钱。2024年资本支出107亿美元,占收入12%,全用来买GPU、建数据中心;2025年第一季度资本开支274.8亿元,同比增91%,相当于每天烧3个小目标。懂行的都知道,现在AI算力就是“新石油”,GPU就是“钻井机”,腾讯这是在囤“钻井机”呢?但问题是,石油能卖钱,这“钻井机”挖出来的AI,啥时候能变成真金白银?

马化腾说“AI对效果广告和长青游戏有实质性贡献”,这话得掰开揉碎了看。广告收入涨20%,AI到底占多少功劳?是AI真的让广告转化率提高了(比如你刚搜“奶粉”,朋友圈就推母婴广告),还是因为经济回暖广告主本来就愿意多投?要是把“AI滤镜”去掉,这20%还剩多少?游戏更别说了,“长青游戏”比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AI能帮它们做什么?生成皮肤?写剧情?这些技术现在都还在“实验室阶段”,离大规模变现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说白了,腾讯现在的AI投入,更像“买显卡挖矿”——先砸钱囤设备,指望着未来“矿价上涨”。但要是三五年后“矿价”没涨(AI变现不及预期),这些GPU和数据中心,可能就成了“废铁”。

三、“烧钱”与“赚钱”的平衡术:资本支出91%增长,利润还能稳吗?

一边是AI投入“撒币”,一边是利润“稳增”,腾讯是怎么做到的?答案藏在财报细节里:第一季度毛利率56%,同比提升3个点。毛利率是啥?就是“卖东西的差价”,差价越大,说明成本控制越好。腾讯的成本里,最大头是服务器、带宽、员工工资,现在毛利率涨了,要么是“卖得更贵”(比如广告单价提高),要么是“成本更低”(比如AI优化了广告投放效率,减少浪费)。

但这平衡术能玩多久?2024年资本支出107亿美元,2025年还要增加,第一季度已经花了274.8亿元(同比增91%)。要知道,这些钱不是“消费”,是“投资”,投出去了就未必能回本。就像你花100万买了辆货车跑运输,要是没货运,这车就是赔钱货。腾讯现在买的GPU、建的数据中心,要是AI业务赚不回钱,这些“货车”就得闲置,到时候毛利率再高也扛不住。

更有意思的是回购。去年腾讯回购1120亿港元,今年计划至少800亿。这招就像老板给员工画饼——嘴上说“公司看好未来”,手里真金白银砸出来,员工(股东)才信。但回购本质是“拆东墙补西墙”:拿利润买股票,短期稳住股价,长期还是得靠业绩。要是未来几个季度营收、利润增速掉下来,800亿砸进去可能连个响儿都没有。

四、5万亿市值的“底气”与“隐忧”:微信13亿用户,能撑起AI梦吗?

腾讯最硬的底气,永远是微信的13亿用户。不管AI怎么折腾,微信朋友圈广告、视频号直播、小程序电商,这些“基本盘”每天都在赚钱。第一季度广告收入涨20%,核心就是微信生态——用户在微信里买东西、看视频、刷朋友圈,广告商就愿意掏钱。这就像开商场,只要每天有13亿人来逛,哪怕卖瓶矿泉水都能赚钱。

但隐忧也藏在“基本盘”里。微信用户增长见顶了,现在只能靠“挖掘存量”——比如让用户多买东西、多看广告。AI能不能帮微信挖得更深?比如用AI分析用户习惯,把广告精准推给“愿意花钱的人”;或者用AI生成视频号内容,让用户看得更久。这些理论上可行,但实操起来难度不小。就像你想让小区便利店多赚钱,理论上可以“精准推荐商品”,但要是推荐的都是用户不想要的,反而会被骂“扰民”。

另一个隐忧是“AI内卷”。现在不仅腾讯在买GPU,阿里、百度、字节都在买,全球GPU都快被抢光了,价格涨得比茅台还猛。等大家都有了算力,拼的就是“AI应用落地能力”。腾讯元宝被豆包压着打,说明在C端AI产品上,腾讯未必是“老大”。要是未来企业级AI服务(比如给银行、医院做AI解决方案)也拼不过百度、华为,那这12%的收入投入,可能就成了“沉没成本”。

五、5万亿:是“新高”还是“山顶”?

说到底,这5万亿港元市值,一半是腾讯过去四年“熬”出来的业绩(营收、利润双增长),一半是市场对它AI故事的“押注”。现在的问题是,这AI故事能不能讲圆?

GPU买了,数据中心建了,混元大模型吹了,可要是腾讯元宝还是打不过豆包,广告增长20%变成“昙花一现”,游戏业务又没新爆款,那这5万亿可能就不是“新高”,而是“山顶”。毕竟资本市场最无情,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2021年那波从700多港元跌到200多港元,不就是因为“游戏监管”“反垄断”把故事戳破了?

当然,腾讯毕竟是腾讯,微信13亿用户摆在那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AI短期不赚钱,广告、游戏、支付这些“老业务”也能撑着。但用户要的不是“撑着”,是“增长”——5万亿市值对应的是“高预期”,一旦增长放缓,估值立马就得往下掉。

所以,别急着喊“腾讯牛”,先看看下个月的AI产品更新,还有三季度的广告数据。要是腾讯元宝突然杀回下载榜前三,广告收入增速稳住20%,那这5万亿可能只是“半山腰”;要是数据不行,那对不起,这火箭可能要掉头往下冲了。

最后说句大白话:炒股就像谈恋爱,不能光看对方“现在多有钱”,还得看“未来会不会赚钱”。腾讯这5万亿,到底是“潜力股”还是“过气网红”,再过半年见分晓。现在嘛,热闹看看就好,别真冲进去当“接盘侠”——毕竟5万亿的盘子,跌10%就是5000亿,够普通人赚100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