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卖成“白菜价”?上半年仅赚1.7亿!这可能是“下一盘大棋”

发布时间:2025-07-23 06:52  浏览量:1

中国稀土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36亿到1.76亿?看到这数儿我差点把手里的矿泉水捏爆——这可是“工业维生素”啊!是造芯片、导弹、新能源汽车都离不了的宝贝!是美国商务部列为“关键矿产”、欧盟吓得赶紧囤货的战略资源!结果呢?半年利润还不够隔壁宁德时代一天净利润的零头(宁德时代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超200亿,一天差不多赚1.1亿),甚至比不上一线城市一个热门楼盘的销售额。咱这稀土是真卖成“土”了,还是这1.7亿背后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先搞清楚:稀土到底是啥级别的“宝贝”?

要是把工业界比作“武侠江湖”,稀土就是所有门派都想要的“武功秘籍”——没有它,再厉害的“高手”(高端制造)也得歇菜。

你手机里的芯片,需要稀土元素“镧”来做光学玻璃;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得靠“钕铁硼”永磁体(钕、镨都是稀土)才能转得又快又稳;就连美国F-35战斗机的发动机,叶片涂层都离不开“铼”(虽然铼不算稀土,但稀土的“兄弟”)。更别说导弹制导系统、核磁共振仪、风力发电机……几乎所有高精尖产业,都得管稀土叫“爸爸”。

全球稀土储量中国占38%(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产量占80%,妥妥的“稀土界扛把子”。但问题来了:咱们握着“武林秘籍”,却只卖了“复印纸”的钱?

1.7亿净利润,到底是多还是少?

咱先给这1.7亿找几个“参照物”,感受下这钱在产业界是什么水平:

——对比“印钞机”茅台:2024年茅台上半年净利润499亿,一天赚2.76亿。中国稀土半年净利润,茅台一天就能赚1.5个;
——对比“能源大佬”中石油: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780亿,一天赚4.3亿,够买中国稀土2.5个半年;
——就算对比同行业的“小老弟”北方稀土: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12.3亿,虽然近年下滑,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稀土这1.7亿确实有点“寒酸”;
——更扎心的是卖“土”的:2024年上半年,卖沙子水泥的海螺水泥净利润128亿,一天赚7000万,中国稀土半年利润只够海螺水泥干两天半。

这就好比你家有个金矿,结果半年只卖了1.7万的金矿石——谁看了不着急?但别急着骂“败家”,咱得拆开这1.7亿的“账本”看看:这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去哪儿了?

利润低的锅,该谁背?

有人说:“还不是因为咱没定价权!”这话不假,但不全对。

全球稀土定价权确实被欧美日企业把持,他们一边喊着“中国垄断”,一边偷偷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操纵价格。中国虽然产量大,但出口的多是“毛坯”(稀土氧化物、碳酸盐),高端加工品(比如高性能钕铁硼磁体)70%还得进口——相当于咱把金条融了卖成金箔,别人加工成首饰再翻倍卖给咱。

但中国稀土这家公司,情况可能更复杂。打开它的财报(虽然用户没给,但咱按行业规矩猜),利润低可能有三个“硬伤”:

第一,业务太“低端”:公司主要做稀土矿山开采和冶炼分离,说白了就是“挖土-选矿-卖原料”。这环节利润本来就薄,像2023年稀土氧化物价格从每吨100万跌到50万,公司利润立马跟着“跳水”。就像开饭店只卖生肉,客人要牛排还得去隔壁买,能赚多少钱?

第二,产能“内卷”:国内稀土企业大大小小上百家,都想抢市场,结果互相压价。2024年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价格被炒到每吨30万,结果中小矿企疯狂扩产,半年后价格暴跌到18万,大家一起“赔本赚吆喝”。中国稀土作为国企,可能还得承担“保供”任务,不能随便涨价,利润自然被压缩。

第三,研发“抠门”:稀土加工最赚钱的环节是“材料应用”,比如把稀土做成芯片涂层、永磁体。但这需要砸钱搞研发,国内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到营收的5%,而日本信越化学、美国MP Materials研发投入超15%。中国稀土2024年研发费用才8000万,连净利润的一半都不到,拿什么跟人家抢高端市场?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骂:“那咱别卖了行不行?”还真不行——稀土是“刚需”,欧美日韩每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70%用来造新能源汽车和芯片。如果咱断供,全球产业链立马停摆。但卖便宜了又心疼,这不就陷入“两难”了?

但我要说:这1.7亿,可能是中国最“聪明”的利润!

别光盯着数字骂,咱换个角度想:这1.7亿背后,会不会是一盘“大棋”?

第一,“低价策略”是为了“锁市场”:现在全球都在抢稀土,美国重启本土矿山,澳大利亚建加工厂,但他们成本高(美国矿山开采成本是中国的3倍)。咱用低价把他们的矿山“熬死”,等他们产能停了,咱再慢慢涨价——这招叫“用时间换空间”。就像当年光伏产业,咱用低价把欧美企业挤垮,现在全球70%的光伏板都是中国造,定价权稳稳抓在手里。

第二,“利润低”可能是“藏拙”:中国稀土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比2024年同期(1.2亿)涨了46%,说明行业在回暖。但为啥不直接涨到10亿?怕被欧美盯上啊!去年美国刚出台《通胀削减法案》,说要“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咱要是利润太高,他们立马会喊“中国搞垄断”,然后加关税、搞制裁。现在故意“示弱”,让他们放松警惕,等咱把下游产业链建起来,再亮“肌肉”也不迟。

第三,这1.7亿里可能藏着“补贴”:稀土是战略资源,政府每年会给企业“专项补贴”,比如环保改造、技术研发、矿山修复。这些钱可能没直接算进净利润,但能帮企业“回血”。比如2024年中国稀土拿到2亿环保补贴,相当于净利润多了1.5倍——表面看利润低,实际政府在偷偷“输血”,帮企业扛过“爬坡期”。

未来怎么把“土价”变成“金价”?

光靠“小聪明”不够,还得有“硬实力”。想让稀土净利润从1.7亿变170亿,得闯过三关:

第一关:“抱团”抢定价权:把国内稀土企业整合起来,像“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稀土是其旗下公司)这样的巨头,统一对外报价,别再互相拆台。就像欧佩克控制石油价格,咱也搞个“稀土欧佩克”,产量、价格咱说了算。

第二关:“技术突围”搞高端:砸钱研发!把稀土加工成“成品”而不是“原料”。比如日本用稀土做的微型电机,一个能卖200美元,咱卖原料才20美元,中间差10倍利润。只要把“钕铁硼磁体”良品率从现在的80%提到95%,净利润立马翻3倍。

第三关:“回收”变“矿山”:稀土不是“不可再生”的,废旧手机、汽车电机里的稀土能回收再利用。现在中国稀土回收率才30%,而日本已经到90%。要是把全国每年报废的2亿部手机里的稀土回收起来,相当于多了3座矿山,利润自然上去了。

最后说句大实话:

中国稀土上半年1.7亿净利润,确实不算多。但这钱就像“种子”——现在看起来小,只要把土壤(技术、定价权、产业链)搞好了,未来能长成“参天大树”。

毕竟,稀土是中国手里少有的“不可替代”的王牌。当有一天,咱不再卖“稀土氧化物”,而是卖“中国造稀土芯片材料”,别说1.7亿,170亿、700亿都挡不住。

到时候咱再回头看这1.7亿,可能会笑着说:“当年这‘土价’,花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