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研究:肾衰竭患者一旦做了造影,这7件事一定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7-23 00:24 浏览量:1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医院的检查单上写着“建议增强CT”,医生解释说要打造影剂,你点头同意,却不知道这一步可能是肾脏的“最后一击”。很多人都误以为造影只是普通检查,结果做完后却发现肾功能急转直下,一度稳定的指标突然飙升,连值班护士都一脸紧张。肾衰竭患者做造影,真不是小事一桩。
有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是,肾脏是清除造影剂的“主要通道”。一旦肾功能本身就不太好,这时候再加上造影剂的负担,就像在一辆已经冒烟的汽车引擎里猛踩油门,后果可想而知。
哈工大的研究团队最近发布了一项跟进三年的数据分析,发现肾衰竭患者中,接受造影后出现急性肾损伤的风险显著升高,甚至影响到了后续透析的频率和生存质量。
所以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这个选择,不妨先了解清楚:做造影前后,有些事真的马虎不得。不是不能做,而是做了之后一定要配合科学的“保护模式”,才不至于让本就疲惫的肾脏雪上加霜。
第一件事,别空着肚子直接上检查台。很多人以为早点做完早点回家,结果前一晚水也不敢喝,饭也不敢吃。适度补水、保持血容量充足,是降低造影剂肾毒性的关键。脱水状态下的肾脏更脆弱,就像干涸水渠里灌进浓墨,容易堵得更快。
第二件事,造影前后一定要测肾功能。这不是走流程,而是为了精准评估风险。血肌酐、尿素氮、eGFR这些指标就像肾脏的“健康晴雨表”,如果发现原本就在边缘状态,那就要重新评估是否有替代方案,比如是否可以做无造影的检查,或者延后。
第三件事,造影剂不是越少越安全。有些患者听说造影剂对肾有损伤,就央求医生“能打少点吗”。剂量太低反而无法达到成像效果,反复检查的风险更大。正确做法是医生根据体重、肾功能和检查目的精准计算剂量,既获得清晰图像,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第四件事,别急着走人,观察很重要。做完造影很多人拍拍屁股就走,结果回家三天后突然开始恶心、浮肿、尿量下降,才知道是造影后肾损伤慢慢冒了头。
哈工大团队的研究显示,造影后72小时是肾损伤的“高发窗口期”。这段时间内的血压、尿量、肌酐监测很关键,哪怕只是轻微的尿量减少,也别掉以轻心。
第五件事,有糖尿病的患者更要当心。糖尿病和慢性肾病常常是“黄金搭档”,而这类人群对造影剂的耐受性更差。不仅如此,某些降糖药在造影前后还可能与造影剂“互相掐架”,增加乳酸中毒的风险。所以术前一定要告诉医生自己有没有在吃相关药物,是否需要暂时停用。
第六件事,补水不是“多喝水”那么简单。很多人听说造影后要多喝水排毒,就硬灌自己两大瓶矿泉水。这种暴饮反而可能引发水中毒,尤其是肾功能差的人。
更科学的方式是根据体重和肾功能,进行有计划的静脉补液。临床上常用的方案是检查前后各补液4~6小时,既帮助肾脏冲洗造影剂,又避免液体负荷过重。
第七件事,别轻信“无害型造影剂”这类说法。现在市面上确实有一些“低渗透性”或“异渗”造影剂,宣传说对肾更友好。
虽然从理化性质上看是温和些,但再温和的造影剂,进入一个功能低下的肾脏,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重点从来不在造影剂种类,而在于整体评估和科学管理。
说到底,造影检查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它的好处在于帮助医生更清楚地看到病灶、判断治疗方向。问题出在我们对风险的轻视,以及对肾脏保护的忽略。
如果能在检查前把肾功能查清楚、在过程中注意剂量控制、在检查后进行密切观察,其实很多肾衰竭患者也可以顺利完成造影而不出问题。
这项来自哈工大的研究还指出一个细节:出现造影后肾损伤的患者中,有接近40%的人是在术前没有进行肾功能评估,或未做补液准备。
这说明很多肾损伤并不是造影剂本身的问题,而是流程管理出了差错。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肾病患者都应该参与到自己的检查决策中,而不是只听医生一句“做个增强CT”就糊里糊涂躺上去了。
我们总说“肾是沉默的器官”,它不疼、不闹,直到最后才发出信号。但沉默不代表它能扛,尤其是在面对造影剂这种“重负”时。为肾脏减压,从懂得保护开始,每一步都不该糊弄。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准备做造影,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看看。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对肾脏检查的看法,或者自己的经历。健康的知识,只有被更多人看到,才有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国明,高建峰,赵东.造影剂相关性肾病的防治进展[J].临床肾脏病杂志,2024,24(02):123-128.
[2]王雨辰,周晓兰.造影剂对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3,39(08):1119-1123.
[3]哈工大医学院肾病研究中心.肾衰竭患者造影后肾损伤风险评估三年追踪研究报告[R].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