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八旬老人?医生建议:入伏这5件事需要注意,别再做了
发布时间:2025-07-22 23:37 浏览量:1
每年一到三伏天,医院的急诊室总是比平时更热闹。尤其是高龄老人,就像一棵年久的老树,在酷暑的炙烤下,最容易“中暑折枝”。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数据,2025年我国入伏时间从7月15日开始,将持续40天,是典型的“加长版三伏天”。这一时间段内,多地气温屡破40℃,湿度也节节攀升,空气像被拧紧的热毛巾,连呼吸都显得沉重。
很多人以为,年纪越大的人越“耐热”,其实正好相反。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减弱,身体对温度变化的感知变“迟钝”了。有的老人明明热得出汗冒虚汗,嘴上却说“我不觉得热”。这其实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只不过他们自己察觉不到。
每年入伏,总会有一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在这个季节里变得“致命”。比如不愿开空调,怕“吹坏了骨头”;怕吃凉的,结果热得中暑;坚持每天晨练,结果五点出门,七点被送进了急诊室。这些事情,听起来就像家里的老人会做的,但一旦出事,后果往往不是一次虚惊,而是一场急救。
从医生角度来看,伏天对老人的“杀伤力”不在于突如其来的高温,而在于他们身体本就脆弱,抵抗力差,再叠加环境刺激,往往“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得非常快。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病患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急性发作的概率成倍增加。据《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登的研究显示,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60%患有两种以上慢性疾病,而高温正是这些疾病的“催化剂”。
真正让人揪心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很多家庭对老年人夏季养护的误解。有些习惯在年轻时看似“养生”,到老了却变成了“伤身”,特别是在伏天,一不留神就可能让身体亮红灯。
比如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坚持每天出门晒太阳,说是为了“补钙”。结果晒着晒着突然晕倒在广场,送到医院时已经重度中暑合并低钠血症。阳光确实能促进钙吸收,但伏天的阳光不是“补药”,而是“烈火”。高龄老人皮肤薄、血管脆,晒太久容易中暑,还可能诱发心衰、脑梗等严重问题。
还有些老人觉得空调“伤身”,宁愿家里不开空调,用电风扇“扇热”。但殊不知,电风扇只是在“吹热风”,根本降不了温。特别是晚上睡觉时,不开空调反而导致室内闷热潮湿,高温会让血压飙升,影响睡眠,甚至诱发夜间心梗。很多老年人猝死在夏天的夜里,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室内高温没被重视。
饮食上也有不少“坑”。有些老人怕吃凉的,夏天依旧喝热汤、吃热粥,结果出汗多、盐分流失快,反而出现了低钠低钾电解质紊乱。伏天饮食讲究“清淡、少油、适当补水”,不是“热得冒汗才健康”。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饮食更要合理调整,不能照搬年轻时的“养生套路”。
还有人问,老人能不能继续早起锻炼?答案是——可以,但时间得改,方式得换。很多中老年人习惯五点钟出门,觉得“凉快”。但伏天的清晨湿气最重,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高,对肺不好。尤其是慢阻肺、哮喘患者,早晨锻炼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更适合的时间是傍晚太阳落山之后,活动强度也别太大,舒展筋骨、散步为宜。
喝水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其实里面门道不少。很多老人不爱喝水,口渴了才喝,或者怕夜尿多干脆晚上不喝。但伏天出汗多,水分流失快,等口渴才喝,身体早就“脱水”了。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血液浓缩、血栓形成,诱发脑梗。建议老人每天至少喝1200毫升的水,分次少量,别等渴了才补。晚上适当少喝,但不能完全不喝。
从临床经验来看,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中午前后气温最高的时候,医院急诊室接收不少突发中风、心梗的老年人。很多都是因为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或者情绪激动、饮食不当导致。曾经接诊过一位老爷子,七月午后在阳台修剪花草,结果突发脑梗,送来时已经昏迷。高温下血压波动剧烈,血液粘稠,一旦血管堵住,后果很难挽回。
有些家庭为了“节能”,白天不开空调,晚上才开。但老人白天在高温中待了太久,体力早已透支,到晚上才开空调降温,效果有限,反而容易引发“热射病”这种致命的高温综合征。热射病不是普通的中暑,它是体温调节彻底失控,死亡率极高,尤其在老人身上。
有人说“我爸妈以前在农村,哪有空调、电扇,照样活得好好的”。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忽略了一个事实——如今的气候变化早已不同往日,城市热岛效应、环境污染、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这些因素叠加,已经不是过去的“夏天”了。医学上有个概念叫“高温脆弱人群”,指的就是老人、慢病患者、婴幼儿,他们对高温的承受力远低于常人。
照顾老人,是给他们一日三餐、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守住他们身体的“底线”。伏天,最怕的不是热,而是“忽视”。忽视了他们对温度变化的迟钝,忽视了他们不说出来的身体不适,忽视了他们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背后隐藏的风险。
其实很多老人并不怕热,他们更怕麻烦子女,不愿开空调、不愿喊累、不愿说难受。这个时候,作为子女更要“多一分主动”,别等到热出问题,才后悔当初没提醒一句。哪怕只是帮他们调好空调温度,准备一壶温水,劝他们白天午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就是保命的关键。
伏天的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只要守住几个关键点,很多隐患是可以避免的。老人身体像是老旧钟表,经不起高温的催促,一旦“走偏”,就很难再调回来。护理得当,他们也能安稳度夏,精神饱满地迎接秋凉。
每一个八旬老人,都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他们的安康,牵动着全家的心。这个伏天,让我们多一些细心,多一些耐心,别让一时的忽视变成一生的遗憾。
哪怕只是调低几度空调,减少一次不必要的外出,提醒多喝一口水,就可能换来一个平安的夏天。
健康,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这些你以为“无所谓”的细节里。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 2025年三伏天气候趋势分析报告[R].2025.
[2]王晓红,李志勇.高温环境下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机制及预防对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3):227-231.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Z]. 2023.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